guest:

《杂阿含经》第347经提到慧解脱,就是阿罗汉吗?根据该经,是否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定?


David Chiou:

经中常讲阿罗汉是无学圣者,心解脱、慧解脱,圆满三学(戒、定、慧),具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在修学上,诸如《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64经都说:“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CBETA, T02, no. 99, p. 118, b23-25) 以慧观入手而解脱烦恼的阿罗汉自然也应成就定力。

然而《杂阿含经》第347经提到有比丘没证初禅却说:“我是慧解脱也”,造成了千年来不同宗派的论中对于慧解脱阿罗汉的禅定能力的争议。

就经、律的层级来看,同样记载本事件的《摩诃僧祇律》、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经文,都不是讲该比丘没有初禅至四禅,而是讲他没有神通和四无色定,因此没有违反其他经中所说的阿罗汉定慧兼具。

学术界一般认为《杂阿含经》由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所传,《相应部尼柯耶》由上座部的“分别说部”所传,而《摩诃僧祇律》由大众部所传,后两者的部派差距大,此处记载却一致,而与《杂阿含经》此处不同,因此一种合理的推论是此处相当的南传经文及《摩诃僧祇律》的记载可能较贴近史实。

另一方面,对此段经文见解歧异的论师多也主张慧解脱阿罗汉有一定程度的禅定能力,差别只在于定力的高低(四禅、初禅、未到地定、刹那定)。


David Chiou:

经、律的层次还是主要,至于论及注释书的看法就很多元了,其在经律中的依据,多是基于第347这一经而加以阐发。

南传倒是有注释书在此经文注释为慧解脱阿罗汉缺少定力,虽然南传此段经文没这么讲。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推论?南传有“纯观乘者”的修法,是否因此南传反而有人在此段改采信北传《杂阿含经》的说法?这也蛮有趣的,北传有法师采信南传此段,而南传有法师采信北传此段。甚至学者 Combrich 教授认为北传的《杂阿含经》中的须深经比巴利藏的该经更“原始”,不过 Combrich 教授对此段北传经文的解读似乎有误。

在经、律的层次来看,大正藏及续藏超过万卷的经文中,只有二、三小经的句子有相关的经文,因此容易有各种不同的解读,甚至被故意曲解。

重要的法义佛陀是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在经律中应会强调许多次,而不是只有特例经文中提到,因此要有一致的看法自然是难上加难。“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定”这种看法比起许多明显疑伪的观念在经中被提到的还少,虽然论及注释书的看法是五花八门,甚至引申冒出许多阿罗汉还会退转的大乘论师见解,这些暂且不提。

南北传各派系的论及注释书都说是圣者著的,但各论互相抵触的内容不少。除了可能是传抄当中的错误外,一种解释是那些论著的作者不见得真得是阿罗汉,另一种解释是阿罗汉仍然要根据世间的义理来作事情的判断,如果他们的师父跟他们说某种理论,而这种理论不算是违反他们自证的解脱境界,那么他们也只是随俗而说。(例如纵使阿罗汉自己是俱解脱,但自己是俱解脱不代表其他人绝对没有没定而解脱的,而其师父说过有没定而解脱的阿罗汉,可能也就这样传下去了?)到头来,佛陀教我们要基于经、律来厘清法义。

另外在二十年前网上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认为本经的比丘是有自信能证涅槃,此处的“慧解脱”不是专有名词,如《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78经猎师经:“心解脱、慧解脱衰退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CBETA, T01, no. 26, p. 719, b2-3) 该经的“慧解脱”便不是专有名词,而是泛指智慧。

基于依经、依律,依法不依人的立场,个人认同此处不代表慧解脱阿罗汉没定力,阿罗汉的基本定义还是定慧兼具的。不过大家本来就可以持不同的看法,这些就要由每个人自行研习后判断了,最好是证个阿罗汉了 :-)


cleanmind:

转载以前的讨论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热狗阿罗汉-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Fri Mar 12 17:50:47 1999)

请问慧解脱阿罗汉是否会生起贪瞋痴之心,
只是生起后不执著此贪瞋心为我;
还是根本也不会生起贪瞋痴之心,

这问题并不存在。

“慧解脱阿罗汉” 这个名词最被常拿来解说成“虽然没有神通,但是因为有智慧而得解脱”所以称为慧解脱阿罗汉。哇咧ABCD,无知如老小子者说这话也就罢了,偏偏古今大得们也一起来起哄,通天教徒们更以“慧解脱阿罗汉没有神通”而自以为天下无敌了。

于是咱们才会有这种疑问:慧解脱阿罗汉是否会生起贪瞋痴之心。这不能怪发问的人,只能怪咱们被立正或通天教育得太彻底了。

世尊说过,阿罗汉是得到“心解脱、智慧解脱”的行者。但是没说过阿罗汉‘有’“心解脱阿罗汉”和“智慧解脱阿罗汉”两种,结果不知道那个阿迷仔脱浮的居然解成了有“心解脱、智慧解脱、俱解脱”三种阿罗汉出来,而且还是啥啥论的大着呢。

请同学把阿含经所有的“慧解脱阿罗汉”找出来瞧瞧,把经文对照一下就知道世尊说得明明白白:“阿罗汉因为离欲故心解脱、离无明故智慧解脱”。

我们也都知道阿罗汉是“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世尊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

阿罗汉要心、智慧都解脱才叫阿罗汉,结果大得们把它分解成智慧解脱阿罗汉,大谈神通之余以为这下子可以把阿罗汉给当成阿罗汉堡吞了。可是偏偏“心解脱”这一样不见了,于是我们只见大得们大谈特谈“智慧解脱阿罗汉”和“俱解脱阿罗汉”,但是没听过“心解脱阿罗汉”,而心解脱才是素牛肉,因此“智慧解脱阿罗汉”就是素牛肉在哪里的那个汉堡。

好理家在,万一世尊说了阿罗汉是“心、智慧、神通俱解脱”的话,今天可能通天教就会有“神通解脱阿罗汉”出现了。

经上说得更明白,心解脱是色、声、香、味..皆不缚故解脱,照这样子解经时,那就有“色解脱阿罗汉”“香解脱阿罗汉”了..。

阿罗汉的心、智慧解脱有啥不得了的?咱们看一段:

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 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大正二.一八七中)

同学们,阿罗汉是呒虾咪啦,如来十力中的第十力而鲁已。不学阿罗汉,想靠搞搞气功、搞搞不倒丹,搞搞入定八十年,搞搞大卫魔术..就要“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那还得休息多休息,免得累坏了。

所以这位同学所问的“慧解脱阿罗汉是否会生起贪瞋痴之心”是不成立的。若是改问“阿罗汉是否会生起贪瞋痴之心”也是不成立。

提醒同学们,阿罗汉就是阿罗汉,XX阿罗汉就不是阿罗,就如同佛一样,多了一个字就不是佛了。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热狗阿罗汉-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Sun Mar 14 08:10:32 1999)

发信人: ag3@Lion (搞笑宝宝Ⅲ), 信区: BudaHelp
: 提醒同学们,阿罗汉就是阿罗汉,XX阿罗汉就不是阿罗,就如同佛一样,多了一个字就不是佛了。

17.各种阿罗汉都从定和慧解脱,己经开发完成三重训练
anasavam cetovimuttim pannavimuttim dittheva dhamme sayam abhinna sacchiketva upasampajja vihatati: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见法,离炽燃,缘自觉知。”
“他住于无漏,透过定和慧进入解脱,就在当下,自证自知。”
从经文中的这个章节显示,不论那一种阿罗汉,都是透过定和慧达到了解脱,当下免于诸漏(中译注︰各种烦恼),
没有什么区分就-这一群或那一群只是透过定,或只是透过慧而达到解脱。论师的解释-透过定的解脱,
属于那些优先开发定的阿罗汉,而透过慧的解脱则属于“犀利(dry)内明”的阿罗汉,他单独地开发内明而
未先开发禅定-(中译注︰这种说法)违反正道。八正道包含了正见和正定,一个要得到解脱的人,必须开发
所有的八个正道,否则他或她是不能得到解脱的,三重训练包含了定和慧,一个要证得漏尽(中译注︰心意烦恼净尽)
智的人,必须完整地开发三重训练中的所有三个部分。
这就是我们说,各种阿罗汉必须达到定慧俱解脱的原因。

中译注︰我国学人普遍认为单凭智慧亦可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所谓的“慧解脱阿罗汉”,其主要根据系来自梵文汉译杂阿含,杂因诵,因

的确就论文式佛学的观点来看,阿罗汉已经因为巴利语、梵语、汉语..的不同而被定义成各种等级。

但是佛法如果是实证的,那么各种佛学的交集定然会显示出佛法可证的那一部分。于是阿罗汉的真正面目才得以在人们实修的境地中被证明。

这也是证入阿罗汉者可以知道其他阿罗汉存在的原因。

当年阿难以未证阿罗汉而被排在集经僧团外,但也因立刻证入阿罗汉而又被接纳为集经的主要关键者,这显示证入阿罗汉与否不是由少数排除阿难的人所能决定,因为所有证入阿罗汉的人都知道阿罗汉应该具有哪些能力。

可以实证的东西不会因为语言文字的差别而有不同,正如一个马达不会因为上面贴著中文标签而拒绝转动。

学术化的佛教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比较来比较出各种文字下的阿罗汉的不同,但是也因此可以据此用来检验那些内容是否为真。

今天用巴利语也好、梵语也好、汉语也好,可以实证的东西应该是一样。因此不要用“文字学”的比较来学佛法,那是学院的手段,而非印证佛法。佛法不是佛学,除了抬杠之外,这两者没有关连。

懂汉字的人有一个好处,一千多年所译的经典其中的素牛肉一定比今人再依照梵文或巴利语者所译者更多,因为当年那些译经者都是有实修经验的行者,他们不会卖弄文字学上的谜语。

这也是我们提倡读经的原因,各种论著虽然都是各家的心得,但是行者只有由经入手,并且和实证相配合,才能知道经上所说的境界为何。

中土经典是世上极珍贵的佛陀法身,它被证明确是和世界其他经典的正确性相等,其至可用来检视个中的法身三昧境。

入门者可由一些读物来了解到学佛的一些知识,但是最后一定要入到经典中才能实证。因此我们在读过--的 佛“教”观念后,一定要拿来和汉译经典相印证。

当然对于喜欢“佛学”的人,以文字打文字更有乐趣,不过于实修和实证并无关连。

关于阿罗汉有个话头可参,人们以为心解脱和智智解脱是两个阿罗汉,甚至于“心智俱解脱”都可以搞出一个“俱解脱阿罗汉”出来,也因此在阿罗汉被定义化之后,我们就可以说阿罗汉有 A阿罗汉、B阿罗汉..

这类的阿罗汉在我看来和“热狗解脱阿罗汉”是一样的。

注意,如果在学术上要写的话,热狗解脱阿罗汉是可以写出一篇论文的,它和“因为心解脱或智慧解脱‘而成为’阿罗汉”的说法没有不同。

这就是现今对阿罗汉有不同种类说法的主要原因。不过管他是A阿罗或 B阿罗,都不是世尊所说的阿罗,经中已有明示。


David Chiou:

※ 引述《CJ7669 (charlie)》之铭言:

果真如此,那么本版精华区[热狗阿罗汉]一文,是否要稍作修正? 当然,如果是由于文字的
有漏性,造成我的误解,也请说明并见谅!

个人是认为该文不须要修正,让大家多了解各方的观点即可。后世所谓“慧解脱阿罗汉”这个词,各方看法本来就很纷歧 :Q 本篇经文中也没有直接定义“慧解脱阿罗汉”一词,这词是后世论师整理出来的。

如果搜寻 CBETA 阿含经的“慧解脱”一词,会有比较完整的了解。极少数一、二篇经文中的特例,则不确定是否为传抄用词讹误,毕竟重要的法义佛陀是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在经律中应会强调许多次。往前搜寻本版讨论串“热狗阿罗汉”其余的讨论也可参考。

例如周利槃陀迦依扫地悟道,正常说来好像不能因此就主张“扫地解脱阿罗汉”和其他阿罗汉证量有何不同 :)

不论如何,祝大家都早日心解脱、慧解脱!


David Tsai:

《杂阿含经》347与 1171 都明确指出: 慧解脱的阿罗汉 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

只依靠未至定 (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刹那定)

于修行中以智慧观照为主

了悟苦、空、无常、无我

终而漏尽以趋向涅槃


David Chiou:

《杂阿含经》347与 1171 都明确指出: 慧解脱的阿罗汉 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

第347经的经文说没四禅八定,但对应经典则是说没神通及四空定。因此这部分是有疑义的。

第1212经(您所写的1171经)则没说慧解脱的阿罗汉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

只依靠未至定 (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刹那定)

据我所知,这是某些论中的推论,不是出自经律。如果有经律中表示慧解脱阿罗汉是依近分定或刹那定的看法,还请告知。

于修行中以智慧观照为主
了悟苦、空、无常、无我
终而漏尽以趋向涅槃

这大家都同意的 (y)


Satipatthana Shi:

《杂阿含347经》的“慧解脱阿罗汉”是古今中外南北传典籍都有讨论, 菩提比丘在其论文 “Susīma’s Conversation with the Buddha: A Second Study of the Susīma-sutta”,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30: 33–80 中有比较北传经、律、论和南传经典及注释书对此经“慧解脱阿罗汉”的种种异同,他论文中有简要的表格说明,论文版权尚未释出,表格请参考附件。


Satipatthana Shi:

我认同“慧解脱阿罗汉没定力”是错误知见,慧解脱阿罗汉定慧兼具是所有部派依经的共识,而此议题部派讨论的要点在于:烦恼断尽所需的最低定力为何?

依北传《杂阿含347经》,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有部说明慧解脱阿罗汉依初禅未至定得诸漏永尽如下: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10:“世尊告曰。苏尸摩当知。先有法住智。后有涅槃智。苏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随汝知与不知然法应尔。时苏尸摩不果先愿。然彼五百应真苾刍依未至定得漏尽已后。方能起根本等至。”(CBETA, T27, no. 1545, p. 572, c21-26)

依北传《杂阿含347经》,瑜伽学者说明慧解脱阿罗汉依初静虑近分定 (=初禅未至定)得诸漏永尽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94:“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先由四种圆满。远离受学转时。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CBETA, T30, no. 1579, p. 835, c20-24)

~~~~~~~~~~~~~~~~~~~~~

依北传《杂阿含347经》,成实论主认为慧解脱阿罗汉依欲界定得诸漏永尽如下:

《成实论》卷16〈194 三慧品〉:“又经中说。除七依处亦许得道。故知依欲界定能生真智。问曰。是人依初禅近地得阿罗汉道。非欲界定。答曰。不然。言除七依则除初禅及近地已。又此中无有因缘能依近地非欲界定。若此行者能入近地。何故不能入初禅耶。是事亦无因缘。又须尸摩经中说。先法住智后泥洹智。是义不必先得禅定。而后漏尽。但必以法住智为先。然后漏尽。故知除诸禅定。除禅定故说须尸摩经。若受近地即过同诸禅。又无有经中说近地名。是汝自忆想分别。”(CBETA, T32, no. 1646, p. 367, c26-p. 368, a8)

但是有部反对成实论主的说法,认为欲界定不稳不足以断结,有部是将初禅未至定含摄于初禅之下故能断结: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41〈2 使揵度〉:“复有说者。以正观名禅。问曰。若然者。欲界亦有正观。应名为禅。答曰。若定能正观亦能断结者名禅。欲界定虽能正观。不能断结。故不名禅。”(CBETA, T28, no. 1546, p. 308, b27-c1)

~~~~~~~~~~~~~~~~~~~~~

南传对应经典SN 12:70则是说没神通及四空定,但是南传此经注释书说有五种慧解脱阿罗汉,前四种得四禅,第五种是未得禅那的慧解脱阿罗汉如北传《杂阿含347经》所说。(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tta Nikāya, p.785)

北传有部慧解脱阿罗汉亦有多种,慧解脱阿罗汉有得初禅未至定,亦有得四禅八定,但不得灭尽定,得灭尽定者是俱解脱阿罗汉如下: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09:“若慧解脱亦能现起根本静虑。岂不违害苏尸摩经。彼经中说。慧解脱者不能现起根本静虑。答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脱于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于四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故能起他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于四静虑皆不能起。如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CBETA, T27, no. 1545, p. 564, b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