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liu:

在查证比对“慈地比丘”注解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细节。在此留下记录供后人参考:

(人名)是六群比丘中第一恶者。于生生中与摩罗子常为怨恶。

六群比丘的名字北传各律记载不太一样,整理比对后是这六位:

  1. 阐陀(梵名Chandaka,巴利名Channa)又译作阐那,阐怒、车匿。
  2. 迦留陀夷(梵名Kālodāyin)。也作邬陀夷(梵名Udāyin)。
  3. 难陀(梵名Nanda)又译作难途。也作三文达多。
  4. 跋难陀(梵名Upananda)又译作邬波难陀。也作摩酰沙难陀、三文陀达多。
  5. 阿说迦(梵名Aśvaka,巴利名Assaji)义译为马师,或作马宿。又译作阿湿婆、阿湿贝。
  6. 弗那跋(梵名Punarvasu,巴利名Punabbasu)义译为满宿。又译作补那婆素迦、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弗那婆须、弗那婆修。

其中三文达多、摩酰沙难陀、三文陀达多来源不详,和梵名无法对应。而《中阿含大品阿湿贝经》中的阿湿贝和和弗那婆修,应该就是马师和满宿。

不过这六人当中,并没有慈地比丘(巴利名Mettiyabhummajaka)。

而南传《本生经》中所记载的六群比丘则是:

  1. 弥多罗:慈(巴利名Mettiya)。
  2. 浮摩:地(巴利名Bhummaja)。
  3. 阿湿贝:即马师(巴利名Assaji)。
  4. 弗那婆须:即满宿(巴利名Punabbasu)。
  5. 半豆:汉译律部中作“般茶(荼)”(巴利名Panduka,译为黄)。
  6. 卢呬得迦:汉译律部中作“卢伽”(巴利名Lohitaka,译为赤)。

南传《善见律毘婆沙》中是将“半豆”和“卢呬得迦”视为黄赤比丘一人,“慈”和“地”为慈地比丘一人。在北传经律中,都将慈地比丘视为一人,仅有《五分律》记载“慈地兄弟”,视为二人。目前学界对“黄赤比丘”、“慈地比丘”这两个名字,是两名或是四名比丘似乎没有任何说法。

慈地比丘无论是一人还是二人,在南传律部中,是视为六群比丘之一。

南传《善见律毘婆沙》<卷十三>中记载:“慈地比丘者,是六群比丘中是第一”。因为<卷十四>已记载“污他家比丘者,此是马师、满宿,于六群比丘中最是上座”(应指最资深、带头之义),所以此处的“第一”应当是指第一恶者。南北传律部都记载,慈地比丘多次诽谤、造谣中伤陀骠摩罗子之事。

目前是没有查到任何说法,提到慈地比丘和陀骠摩罗子过去世有何因缘“生生常为怨恶”。如果有人知道,也可以告知补充。

综合上述查证过程,可见依南传《善见律》,慈地比丘为六群比丘中第一恶者。南北传律部均记载,他多次诽谤陀骠摩罗子。


David Chiou:

文献上对于六群比丘到底是哪些,的确是有不同的记载。

顺便提一下,我猜“六群比丘”会不会跟“十大通缉要犯”或“十大恶人”类似,会随时间演变,因此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名单是合理的。

毕竟佛陀弘法四十几年的时间,留校察看的名单会持续变化。基于佛陀制戒“随犯随制”的精神,有人犯戒造成问题后佛陀才会制相应的戒律,然后犯该戒的人才会受罚甚至被踢出僧团。但也有几位恶比丘后来改过自新,往生天界或证得涅槃:《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四记载其所列的六群比丘中,迦留陀夷、阐那二人得漏尽入无余涅槃,难途、跋难陀二人生天上,马宿、满宿二人堕恶道生龙中。

像提婆达兜犯罪又快又猛,没多久就离开僧团成为教主了,还没来得及被列入留校察看名单就退学了,没进入“六群比丘”名单过。

要是有固定的六位恶比丘在僧团中一直作怪四十几年,还能全待在僧团,一个都没被佛陀踢出去,我反而会觉得奇怪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