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生受的因缘”

佛陀表示众生所有的受都是由因缘而生的。

产生受的心理因缘,本经以欲、觉、触为例:

“欲”通常较偏向对于将来的渴求,“觉”的注意力不只可以投向现在,也可以投向过去,“触”则是当下的三事和合而生,因此欲、觉、触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能让人生受的原因都含括列举了。

欲、觉、触这三者,不管寂灭或不寂灭,都会缘生“受”:

在实践上,八正道及其产生的解脱、解脱知见(合称为十正行、十无学法,参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双品1〉第189经圣道经),能让人离苦得乐,而有乐受或舍受;反之则造成苦受。

因此在本经中,对于产生受的因缘,佛陀从微观的心理层面上,以及巨观的实践层面上,都一一解说了。


David Chiou:

本经特别复杂,看不懂也没关系,以后就懂了 :)

还要搞得更复杂的话,也可和卷三十五第977经对读,就是“佛陀解说我们所觉知( 感受)的,并不全由过去世的业力所造成”的那部经。虽然诸受不全都由过去世的业 力所造成,但全都是由广义的因缘所造成。


Heaven Chow:

Dear all,

看到卷十五第 481 经, 没有要改什么文字, 只是有点看法提供参考. :)

看到佛陀用欲、觉、触生受, 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一组动作.

先欲求某个东西, 然后把注意力投向目标, 然后接触目标.

这些过程都会有不同的受生起吧. :)

而看到这句 : 彼欲寂灭、觉寂灭、触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

本来以为写错了, 后来想到一种可能. 就是看到东西有看到的感受, 看不到了也可能有不同的受.

或是吃东西有吃的感受, 吃完了也有不同的受. :)

不过这只是个人一时的想法, 原本 WIKI 上的解释也没错, 我只是分享不同的看法. ^^

heaven


David Chiou:

谢谢。Heaven 说得这解也合理,是蛮生活化的举例。

或许可说是分类法的不同,我列举的是从三世让人生受的角度来区分,而 Heaven 列举的是从同一时间轴的先后次第来区分。

印象中那时列出以三世让人生受的角度来分后,有同学(或许是Wayne?)提出某论中写到类似看法,不过对欲、觉、触和三世的对应关系和我列的略有不同,印象中我可能有依此调整过对应关系,反正只是分类的不同。但忘了是哪个论了,有机会可查查。

这些解释都合理,因此会摆在“进阶辨正”上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至于“欲寂灭、觉寂灭、触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那时讨论到的是或许是指“无明触”寂灭,但还是有明触,或是经中说圣人“身受而心不受”的例子,圣人还是有“身受”。

“吃完了也有不同的受”是意触生受?


Satipatthana Shi:

《瑜伽师地论》卷96:“一切有情应断诸受。略由三缘而得生起。一者欲缘。谓于未来世。二者寻缘。谓于过去世。[2]三者触缘。谓于现在世现前境界。”(CBETA 2019.Q3, T30, no. 1579, p. 851b28-c1)

一者欲缘 → 未来

二者寻缘 (寻 or寻思 = vitakka = 觉) → 过去

三者触缘 → 现在


Heaven Chow:

是啊, 其实这算是意触生受.

巨观来说, 的确是前一个触灭所引发的受.

但微观来说, 就是意根对目前的感受生起的受.

毕竟受有六受, 都是六根六尘六识生六触才有六受, 触是一定会有的. :)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