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网友认为:
不过经文中的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 皆是指缘起支中任相邻二支的关系, 所以我还是觉得这二句应该是意义差不多, 只是用词不同.
当然, 有这个因, 才会有这个果, 也要有助缘生起, 才会有果生起. 这个也对, 只是和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的关系我觉得证据力不足.
David Chiou:
个人觉得就中文来看,此说似乎言之成理,是因为感觉上“此有故彼有”的“有”是一个存在的状态;而“此生故彼生”的“生”是一个动作,也可解释为正缘起的动作。因此感觉上“此有故彼有”接近“原因”(可以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原因),而“此生故彼生”接近“助缘”(最近要结果了,而促成结果的缘起)。但这只是中文字面,也不敢说其他人的解读如此。也比对一下南传经文好了。
Ps. 《杂阿含经》当中,就个人的观察,“因”、“缘”这二个字是互用的,通常好像没有像北传其它经典比较明确的区分“因”和“缘”的不同。这可能只是因为那是佛典翻译的初期,一些名词定义还没有规定清楚,毕竟后来很多经典当中都清楚的区分了。
David Chiou:
南传作“当这个存在了,则有那个;以这个的生起,则那个生起;当这个不存在了,则没有那个;以这个的灭,则那个被灭” 和中文一样的意思。
Heaven Chou:
只是因为这二句都是放在十二缘起, 看不出二者所谈的主角是不同的.
David Chiou
我知道 Heaven 的立场是没有明白的证据,是不能因为有一种解释说得通,就说那种解释就是原义。
我查了一下,大正藏有“此生故彼生”关键字的论没几部,而且大多没讲什么。以下二部大概是讲得较清楚的了:
《瑜伽师地论》卷10:“问云何说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断缘。余得生义故。问云何此生故彼生。答由无常缘。余得生义故。”(CBETA, T30, no. 1579, p. 326, a27-29)
这跟该说的解释意义类似。文中“未断缘”就是“(未断的)过去的因”的意思,而“无常缘”我的理解就是指“(无常而)临时有的缘”的意思。
俱舍论则列了很多种可能的解释,也破斥一些当时其他论师的解释,不过好像没有一个跟瑜伽师地论的说法一样: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9〈3 分别世品〉:“如是所释于此可然。眼色各为缘起于眼识等。此中种种聚集岂成。何故世尊说前二句。谓依此有彼有。及此生故彼生。为于缘起知决定故。如余处说。依无明有诸行得有。非离无明可有诸行。又为显示诸支传生。谓依此支有彼支得有。由彼支生故余支得生。又为显示三际传生。谓依前际有中际得有。由中际生故后际得生。又为显示亲传二缘。谓有无明无间生[12]行。或展转力诸行方生。有余师释。如是二句为破无因常因二论。谓非无因诸行可有。亦非由常自性我等无生因故诸行得生。若尔便成前句无用。但由后句此生故彼生。能具破前无因常因故。然或有执有我为依行等得有。由无明等因分生故行等得生。是故世尊为除彼执决判果有即由生因。若此生故彼生。即依此有彼有。非谓果有别依余因。谓无明缘行。乃至如是纯大苦蕴集[1]轨范诸师释。此二句为显因果不断及生。谓依无明不断诸行不断。即由无明生故诸行得生。如是展转皆应广说。有释。为显因果住生。谓乃至因相续有果相续亦有。及即由因分生故诸果分亦生。此欲辩生。何缘说住。又佛何故破次第说。先说住已而后说生。复有释言。依此有彼有者。依果有因有灭。此生故彼生者。恐疑果[2]无因生。是故复言由因生故果方得起。非谓无因。经义若然应作是说。依此有彼[3]灭无。又应先言因生故果生。已后乃可说依果有因[*]灭无。如是次第方名善说。若异此者。[4]欲辩缘起。依何次第。先说因灭。故彼所释非此经义。” (CBETA, T29, no. 1558, p. 50, c17-p. 51, a19)
[12]行=果【宋】【元】【明】。 [1]Acāryāḥ.。 [2]无+(有)【宋】【元】【明】【宫】。 [3]灭=成【宋】【元】【明】【宫】*。 [*3-1]灭=成【宋】【元】【明】【宫】*。 [4]欲=次【宋】【元】【明】【宫】。
Heaven Chou:
想不到原以为是很单纯的二句, 竟然有那么多解释...而且很多还看不懂. @@
David Chiou:
我见过的论中常有这种状况,一句话可以有十种解释,都说得通,再加上驳斥其他派论师的说法,搞到最后跟打辩论一样,逻辑堆砌出来的,花时间下去就一定看得懂,看懂之后发觉其实很简单,只是被讲得很复杂 :D
不过这不见得是论故意要复杂化的,而是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的用词和时代背景甚至辩论背景都不同,现在来看自然比较难懂。以此议题为例,看这些论,可发现很明显的当年“因”、“缘”是互用的,没像后来各自有定义,因此师地论才须要发明新的词来描述二种不同的意思,但这二个新的词后世没用,反而是更改了“因”、“缘”的定义,不知道这历史的人自然就比较难懂。
另一方面,有的时候论看不大懂的时候,自己把这议题想一想,想通了,再回去看论,用答案去推他的文字,反而就看懂了。所以我认为许多的论师是学识丰、逻辑好、会辩论,但跟是不是亲证佛法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
Heaven Chou:
看到这些论, 比经文还难懂, 看来我只能学像南传那种有白话文的论, 若看文言文, 真的很辛苦, 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
David Chiou:
我看白话文的论,有时会怀疑翻译的人到底够不够力,还是哪些是翻译的人自己的想法 :Q 所以相对之下,文言文还是原始一点。
不过还好的是,只要记清楚资讯来源,各自加个权重,也可很客观,只是这样子学佛的门槛也太高了些。Anyway 既然这观点在师地论有,我就考虑加入 agama ,起码没有学者会说我们没根据。
Heaven Chou:
这应该是解释瑜伽师地论的那段, 不过依然看不懂他的解释与瑜伽师地论的内容之间的关联为何?
《瑜伽论记》卷3:“此有故彼有等句。初显无作缘生。唯由有缘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故。言由未断缘余得生义。二显无常缘生。非无生法为因少所生法而得成立。”(CBETA, T42, no. 1828, p. 373, a26-29)
邱大刚:
“此有故彼有”等句 =“此有故彼有”这些句子。
(下面是解说“此有故彼有”)
初,显无作缘生 = 第一,是显示世间是缘生的,
也就是没有主宰者(作者)。
(例如,不是上帝造作一切,
而是因缘造作一切。)
唯由“有”缘 = 只是由于过去的“有”,
果法得“有” = 所以果报才得到后续的“有”。
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故 = 不是由于“因缘”本身是
实在的一个东东而能生果,
言“由未断缘,余得生义”= 因此说,“由于(未断的)
过去的因,其他东东才能
产生”。
(下面是解说“此生故彼生”)
二,显无常缘生, = 第二,是表示“(无常而)
临时有的缘,产生其它东
东”。
非无生法、 = 不是没有原因而产生东东,
为因少所生法,而得成立。= 而是由过去的因(搭配现
在的缘),才能(由少)
越生越多。
简言之废话一篇,完全等同上面我们用白话讨论过的解释。不过也谢谢 Heaven Chou 引出,证实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
Heaven Chou:
这一段我的想法有点不同
非无生法、 = 不是没有原因而产生东东,
为因少所生法,而得成立。= 而是由过去的因(搭配现
在的缘),才能(由少)
越生越多。
我是断成:
非“无生法”为因,少所生法,而得成立。
也有就是在前一句“此有故彼有”,在强调有缘才有果,而且不是只有缘就能生果,还要有之前的因。
而后面一句“此生故彼生”,在强调之前的因,并不是像涅槃那种“无生法”(无为法)为因,而必须是以“缘生法”(有为法)为因,因此再度强调“生”,表示二者都是生出来的缘生法。
只是这样的解释,是可以看出在强调二者皆为“有法”(有因及有缘)及“(缘)生法”,看不出和瑜伽师地论中提及的“无常缘”的明确意义。
David Chiou:
嗯,我看了一下‘瑜伽论记’的上下文,以该论来说,照 heaven 的解释才合理。照‘瑜伽论记’的逻辑,“无作缘”是指没有一个“作者”造诸因缘(例如上帝造作因缘),“无常缘”是指没有一个“常”造诸因缘(例如涅槃或是永恒的自性造诸因缘)。虽然不能确定‘瑜伽论记’的解释是‘瑜伽师地论’原作者给“无常缘”的定义,不过起码这也是一种解释法(这解释法俱舍论那段好像有破斥就是了,不过我懒得去搞清楚他们破斥什么)。
既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我就将这则拾得从 agama 拿下来好了,以后有进一步证据再说:
缘起的原则是有“因”(原因)、有“缘”(助缘)、才会结“果”。若有“因”,但还没有助“缘”前,“果”也还不会产生。
《杂阿含经》的经文中,通常“因”、“缘”二字混用,没有区分为“原因”和“助缘”,这可能是由于《杂阿含经》是很早期翻译的经典之一,不像后来翻译的经典已清楚定义区隔“因”、“缘”的不同字义。然而在义理上,本篇经文中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可作为解说《杂阿含经》区分原因和助缘的段落:“有”是指原因的存在,“生”是一个动作,也可解释为因缘会聚时正在缘起的动作;“此有故彼有”可说是有“因”,“此生故彼生”可说是有“缘”,“因”、“缘”都具足了,就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