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JY

法师说: “证得了阿罗汉果后,还要继续长养它。为什么?因为将来还是有退转的可能,因此必须不断努力修行。”

这一段话.我觉得违背阿含经的说法~


From: David Chiou

阿罗汉有没有可能退转,在部派佛教时期就争议了,但也要看“退转”的定义为何?是指定力的退失,还是再起烦恼?

例如‘俱舍论’表示阿罗汉“永拔烦恼种”而不可能退转,但‘顺正理论’、‘大毗婆沙论’则认为有些状况阿罗汉在未入涅槃前有可能退转,细节我没研究过,印象中比较接近定力的退转之类的。但各部派都认为阿罗汉要不就不退转,若有退转则只是极短时间内,在命终前“必复证得阿罗汉果”,因此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

我个人认为阿罗汉不退,不过《杂阿含经》卷39第1091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9.html#一〇九一 记载尊者瞿低迦“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CBETA, T02, no. 99, p. 286, a5-7) 最后第七次自己了结生命证阿罗汉,并得授记。这段在‘大毗婆沙论’是用作阿罗汉可能退转的例子。南传《相应部尼柯耶》〈4 恶魔相应〉第23经瞿低迦经是相对应的经文,记载和北传一致。个人是猜测解释为是定力的退转,但不影响解脱。

这种讨论差我们程度太远,瞎子摸象仅供参考


From: 乔瑟夫

杂阿含259经: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𫄨罗在耆阇崛山。

  摩诃拘𫄨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𫄨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𫄨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省略)....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省略)....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省略)....摩诃拘𫄨罗又问舍利弗:

  “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𫄨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From: David Chiou

关于《杂阿含经》卷39第1091经所载尊者瞿低迦六次退转,其实有二种可能的解释方法:

1. 尊者瞿低迦的“心解脱”是指三果,他是在三果退转了六次。但为何佛陀授记他已证涅槃?若就北传来说,“中般涅槃”解释为“在中阴阶段证般涅槃”,也就是说在中阴阶段有机会从三果证四果而般涅槃,因此可衔接为何突然从三果变成涅槃。但南传的部派主张没有中阴阶段,因此不可能死时突然从三果跳至四果,就不会有此种解释。

2. 尊者瞿低迦的“心解脱”是指四果的定力,由于某些疾病影响定力,而会暂时退转。就我所知南传应该是偏向此种解释,但另一方面经中又有载四果只须要初禅即可证入(吧?),因此将“心解脱”解为某种四果的定力似乎有点模糊。

以上补充供作参考。瞎子摸象报告完毕。


From: 蔡伯峰

记得看这篇时 先是心中打个问号持保留的态度....自杀还能授记 我想等我修到能看到黑色识神应该知道了= =...


From: 凡僧云水

黑色识神?这是佛教名词吗? @_@


From: Linus Hsao

圣严师是不着佛字白话说四禅,这是禅宗的习惯,也是狮子吼一直提出的白话解经不打高空。比起古早时打屁股的禅师,圣严师温合多了柳。定力是可能因病因年纪大了没体力而退失,因入定是控制大脑的技术,而入定时得到的观察慧不会退。所以世尊说阿罗汉不会退转指的是解脱慧,就像我们如果受伤无法开车一样记得怎么开车,道理是一样的。一样米养百样人,少数弟子因特殊因素无法长时间保持定力一直要砍掉重练,或是因病痛的观系活着只有痛苦。该弟子如果特别厌离世间,就可能自杀。只要是死后能不受后有,世尊并不干涉。像有些阿罗汉本身没特别问题,也没特别的渡众愿,也会在报告世尊后直接入涅。


From: Linus Hsao

心解脱是走到解脱的门槛前,请见杂阿含第ㄧ经。


From: David Chiou

瞿低迦经在学术界是无法否认的一经,因为各宗派的传承一致,不只是《杂阿含经》、《相应部尼柯耶》、还有《别译杂阿含经》,加上早期不管是上座部或大众部的各论,都有此经记录。如果不是各方记录一致,这经早就成为另一个南北传吵到翻的议题了,而不像现在没太多异议,顶多存而不论 :p

蔡兄提到的“黑色识神”的原文是“遶身黑暗烟起”(而不是“识神”),经中佛陀解为“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不过波旬找不到瞿低迦投生到哪了,因为他已证阿罗汉涅槃了。

可注意的是,波旬是他化自在天天主之一,也就是欲界最高天,他的神通很厉害,经中有载波旬可以随意变化身形,变出有三十二相的身形,假装为佛。我猜波旬或许也可以隐身,就像隐形战机一样,让层次不够高的天眼见不到。

隐形战机可吸收雷达电波,减少电波反射,因此雷达无法根据反射的电波而看到隐形战机。那要怎么找出隐形战机?可以侦测气流扰动,也可以观察隐形战机下方的影子。气流扰动+影子,似乎有点像“遶身黑暗烟起”呢。哈哈,这真的只是闲聊八卦了 :p


From: Heaven Chou

杂阿含经 1091 的 “时受意解脱身作证” 可参考庄春江居士的解释, 看起来是指禅定而言.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091.htm

“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别译杂阿含经作“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南传作“达到暂时的心解脱”(sāmayikaṃ cetovimuttiṃ phus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达到暂时性心的释放”(he reached temporary liberation of mind),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世间等至”(lokiya-samāpatti),也就是禅定与色界定,所以被这么称呼,是因为在专注(appanā,安止)的那一刻,心从相反的状态解脱,并且在其所缘上聚焦(胜解),但他因为生病(慢性风病、胆病、痰病)而从这样的心解脱退失,不能使定的状态圆满,每次一进入等至(an attainment),很快地就又从那个状态退失(soon fell away from it)。


From: 黄识文

Linus Hsao师兄说:心解脱是走到解脱的门槛前,请见杂阿含第ㄧ经。

末学看到的杂阿含第ㄧ经却说: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不知这是否是Linus Hsao师兄所说:心解脱是走到解脱的“门槛前”?


From: David Chiou

不知道要不要换到“读经班”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 讨论,要不然太多经文和名相怕吓到人 :p

《杂阿含经》第1经说“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其中“心解脱”一词有三种解释:

1. 色界以上定力。若要对照《杂阿含经》第1经,把“喜贪尽”解为“离欲”,脱离欲界,因此最少是色界定。南传一般是这种看法,参见以上 Heaven Chou 引用南传注释书。

2. 三果。若要对照《杂阿含经》第1经,把“喜贪尽”解为“断贪”,这是三果圣者的能力。而有三果能力后,“若欲自证,则能自证”到达四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愿法师似乎是这么解释。

3. 阿罗汉的定力或慧力。这是以阿罗汉是“心解脱、慧解脱”的俱解脱来讲的。也有人就直接认定心解脱等于慧解脱。这种说法也很常见,不过也有人觉得似乎比较打迷糊仗 :)

经典中有一些看来有点像,可是意义又不同的词,例如“无量心解脱”是指依据四无量心所修得到的定而解脱,而且《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等的用词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对于“心解脱”这词,建议保持开放的心胸看待即可,反正不影响修习。


From: Linus Hsao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也就是说得心解脱后要不要”自证”是可以选择的。阿含经字字珠矶千万不要跳过。另,如果行者不证解脱呢?又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