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

《杂阿含经》第552经及988经都是基于和释提恒因讲解爱尽解脱的经文,但阐述的内容不太相同:

《杂阿含经》第552经:“谓眼、眼识、眼识所识色相依生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方法:眼、眼识、眼识所识色=触⇒观尽、无欲、灭

《杂阿含经》第988经:“比丘若所有受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彼诸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出如实知;如实知已,观察彼受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如是观察已,则边际,究竟边际。”

方法:触⇒受⇒观受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观彼受无常⇒观已则苦边际

第552经是佛弟子说的法,第988经是佛说的法,两者不太相同,但同样都能达到爱尽解脱。

这样子的入手处不同,也可以去理解不同派别的出现,因为每个人对佛法的理解与体会不同。


David Chiou:

也有一个可能性,是说法者会基于听法者的情况来提供适合的入手处:

第988经是和天帝释的说明,天界的乐受很明显,因此由“受”来切入;

第552经是给长者的说明,或许摩诃迦旃延尊者观察当时长老的状况,而以六根来切入吧。

像在第554经中,同样一位长者,但是得了重病,这时摩诃迦旃延尊者就先强调四不坏净,确保他的信心不坏;然后让他从四不坏净进阶到六念,而在病中仍能系念、清净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