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等法品第三十

导读

本品开始是《增壹阿含经》所收录“七法”相关的经文了。

(一)[0728b2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能让人现世安乐乃至漏尽的七法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于现法中受乐无穷,欲得尽漏,便能获之。云何为七法?于是,比丘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复能知足,亦复知入众中,观察众人,是谓七法。

“云何比丘知法?于是,比丘知法,所谓契经祇夜因缘譬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于法。

“云何比丘解了于义?于是,比丘知如来机趣,解了深义,无所疑难。若有比丘不解了义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义故,名为解义也。如是,比丘能分别义。

“云何比丘知其时宜?于是,比丘知其时节,可修观时便修观,可修止时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诵知诵,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语知语。若有比丘不知此者,不知止观进止之宜,此非比丘。若复比丘知其时节,不失时宜,此名为随其方宜。如是,比丘知其时宜。

“云何比丘自能修己?于是,比丘能自知己:‘我今有此见闻念知,有如是智慧,行步进止,恒随正法。’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出入行来,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自修己进止之宜,此名为自修己行,是谓比丘能自知己。

“云何比丘自知止足?于是,比丘能自筹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之宜,皆能知止足。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则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名为知足。如是,比丘名为知足。

“云何比丘知入大众?于是,比丘分别大众,此是刹利种,此是婆罗门众,此是长者众,此是沙门众,我当以此法宜则适彼众中,可语可默,皆悉知之。若有比丘不知入众,此非比丘。以其比丘知入大众故,名为知入众也。是谓比丘知入大众也。

“云何比丘知众人根原?比丘当知,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或有一人,欲往至园中亲觐比丘;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观见比丘。彼人欲至园中亲觐比丘者,此人最为上。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一人虽至比丘所,然不问其宜;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见比丘。彼至寺人最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问讯时宜;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问讯时宜。彼人至寺者,最尊第一,出彼人上。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至心听法;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不至心听法。彼至心听法者,于彼人最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有一人能观察法,受持讽诵;彼第二人,不能受持讽诵。彼人受持讽诵者,于此人上最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解其义;彼第二人,闻法不解其义。彼人闻法解义者,于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闻[*]法,法不成就。彼人[*]法法成就者,于此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分别护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于此诸人最尊第一。犹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为第一,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为第一,无能及者,是谓比丘观察人根。若有人不了此者,则非比丘也。以其比丘闻法分别其义者,此为最上。如是比丘观察人根。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于现法中快乐无为,意欲断漏亦无有疑。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三=二【圣】

  “三”,圣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圣本改作“二”。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东晋…译〕十三字-【圣】

  ????

九+夹注(七法初)【宋】【元】【明】,九=八【圣】

  ????

~A. VII. 64. Dhammaññū.,[Nos. 26(1), 27]

  ????

契经~Sutta.

  ???

[>祇夜]~Geyya.

  ???

偈~Gāthā.

  ???

本末~Itivuttaka.

  ???

方等~Vedalla.

  ???

未曾有~Abbhutadhamma.

  ???

授决~Veyyākaraṇa.

  ???

生经~Jātaka.

  ???

〔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了”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此+(则)【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则”。
  大正藏无“则”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筹=调【圣】

  “筹”,圣本作“调”。
  “调”,大正藏原为“筹”,今依据圣本改作“调”。

寤=悟【圣】

  “寤”,圣本作“悟”。
  “悟”,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圣本改作“悟”。

〔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原”,大正藏原为“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中=观【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观”。
  “观”,大正藏原为“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观”。

宜=谊【宋】【元】【明】

  “宜”,宋、元、明三本作“谊”。
  “谊”,大正藏原为“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谊”。

二+(人)【宋】【元】【明】

  “二”,宋、元、明三本作“二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复〕-【圣】*

  圣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法法+(法)【宋】*【元】*【明】*

  “法法”,宋、元、明三本作“法法法”。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人+(闻)【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闻”。
  大正藏无“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酥=苏【圣】*

  “酥”,圣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圣本改作“苏”。

醐+(醍醐)【宋】【元】【明】

  “醐”,宋、元、明三本作“醐醍醐”。
  大正藏无“醍醐”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契经:佛陀所说法中简单散文形式的经文。又译为“贯经”、“正经”,音译为“修多罗”。按:“契经”可广义地指全部的佛经,在这里则是狭义地指十二部经之一。

祇夜:为音译,义译为“歌咏”,本意是“可以唱出来的”,但在文学形式里是指以韵文形式的偈颂来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经文。例如经中的摄颂(结集经典时将佛经中的关键名词以偈颂代表,以避免遗漏、并方便记忆,常见将每十经的关键名词整理为一摄颂),以及在《杂阿含经》以八众为说法对象的经文(八众诵)中,常见佛陀在问答后所说的偈颂。又译为“祇夜经”。

偈:这是一种只有韵文的文学形式,例如《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又译为“偈咃”、“偈经”,音译为“伽陀”。

因缘:经典中说明佛陀说法及制定戒律由来的部分。另译为“天本经”,音译为“尼陀那”。

譬喻: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杰出的表现,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这样将过去、现在以因果业报串连起来的故事。又译为“撰录”、“证喻经”,音译为“阿波陀那”。

本末:过去佛的世界所发生的故事或过去转轮王的故事;过去世所发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萨行的过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过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译为“本起”、“本事”、“相应经”、“如是语”,音译为“伊帝目多伽”。

广演:佛陀有感而发、不问自说的法。佛陀通常是应别人的请求而说法,未经他人请求而自己说出来的法即为自说经。又译为“说”、“自说”、“此说”、“无问自说”、“法句经”,音译为“优陀那”。

方等:广说种种甚深的法义,也指大乘经典。又译为“广解”、“广经”、“方广”,音译为“毘富罗”、“毘佛略”。

未曾有:佛陀所说希有而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经》卷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经文。又译为“未曾有法”、“未曾有经”,音译为“阿浮多达摩”。

广普:对佛陀所说经典的注释说明,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2经。又译为“说义”、“论议”、“大教经”,音译为“优波提舍”。

授决:原指佛陀说法中进一步详细解说教理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的部分,后转指佛陀确知地预言弟子将证得的果位或往生去处。又译为“授记”、“受记”、“记说”、“记别”、“受记经”。

生经: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经》、《六度集经》等。又译为“本缘经”、“生处”、“本生经”,音译为“阇多伽”。

十二部经:将佛陀说法依据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的佛经。又译为“十二分教”。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相似度极高,可对读:《中阿含经》卷 1〈1 七法品 善法经〉

“若有人不了此者,则非比丘也”这几个字,在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及《七知经》经文没有【南传待查】,不排除为传抄时注解混入经文中。

[进阶辨正]

(二)[0729b1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三天昼度树,本纵广五十由旬,高百由旬,东、西、南、北荫覆五十由旬,三十三天在彼四月自相娱乐。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彼昼度树华叶凋落,萎黄在地。尔时,诸天见此瑞应,普怀欢喜,欣情内发:‘此树不久当更生华实。’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彼树华实皆悉[*]凋落,捐弃在地。是时,三十三天倍复欢喜,自相谓言:‘此树不久当作灰色。’

“比丘当知,复经历数时,彼树便作灰色。是时,三十三天已见此树而作灰色,甚怀喜悦,自相谓言:‘而今此树已作灰色,不久当生罗网。’是时,三十三天见此昼度树已生罗网,不久当生雹节。尔时,三十三天见已,复怀欢喜:‘此树今日已生[*]雹节,不久当复开敷。’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已见此树渐渐开敷,各怀欢喜:‘此树不久渐渐开敷,不久当尽著华。’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彼树普悉开敷,皆怀欢喜:‘此树今日皆悉著华。’尔时,此香逆风,百由旬内无不闻香者。尔时,诸天四月之中于彼自相娱乐,乐不可计。

“此亦如是,若贤圣弟子意欲出家学道时,如似彼树始欲[*]凋落。

“复次,贤圣弟子捐弃妻财,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剃除须发,如似彼树叶落在地。

“比丘当知,若贤圣弟子无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欢喜,游志一禅,[以>似]彼昼度树而作灰色。

“复次,贤圣弟子有觉、有观息,内有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游心二禅,如似彼树而生罗网。

“复次,贤圣弟子念而有护,自觉身有乐,诸贤圣所救,护念具足,游在三禅,如似彼树而生[*]雹节。

“复次,贤圣弟子苦乐已尽,先无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志四禅,如似彼树渐渐开敷。

“复次,贤圣弟子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现法中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如似彼树皆悉敷花。

“是时,贤圣弟子戒德之香,遍闻四远,无不称誉者,四月之中而自娱乐,游心四禅,具足行本。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戒德之香。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II. 65. Pāricchattaka.,[Nos. 26(2), 28]

  ????

昼度树~Pāricchattka.

  ???

凋=雕【宋】【元】【明】【圣】*

  “凋”,宋、元、明、圣四本作“雕”。
  “雕”,大正藏原为“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雕”。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雹=疱【宋】*【元】*【明】*

  “雹”,宋、元、明三本作“疱”。
  “疱”,大正藏原为“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疱”。

〔已〕-【宋】【元】【明】,已=以【圣】

  ????

不久=已【宋】【元】【明】,〔不久〕-【圣】

  ????

弃妻=妻弃【宋】【元】【明】

  “弃妻”,宋、元、明三本作“妻弃”。
  “妻弃”,大正藏原为“弃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妻弃”。

喜=乐【宋】【元】【明】【圣】

  “喜”,宋、元、明、圣四本作“乐”。
  “乐”,大正藏原为“喜”,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乐”。

一禅=初禅【宋】【元】【明】

  “一禅”,宋、元、明三本作“初禅”。
  “初禅”,大正藏原为“一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初禅”。

(无)+念【宋】【元】【明】

  “念”,宋、元、明三本作“无念”。
  大正藏无“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身有=有身【圣】

  “身有”,圣本作“有身”。
  “有身”,大正藏原为“身有”,今依据圣本改作“有身”。

救=求【圣】

  “救”,圣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救”,今依据圣本改作“求”。

在=心【元】【明】

  “在”,元、明二本作“心”。
  “心”,大正藏原为“在”,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心”。

开敷=敷开【宋】【元】【明】

  “开敷”,宋、元、明三本作“敷开”。
  “敷开”,大正藏原为“开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敷开”。

(于)+现【宋】【元】【明】

  “现”,宋、元、明三本作“于现”。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而自=自相【宋】【元】【明】

  “而自”,宋、元、明三本作“自相”。
  “自相”,大正藏原为“而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自相”。

[注解]

刺桐树

昼度树:刺桐树,为豆科刺桐属的落叶大乔木。在这里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树,义译为“香遍树”。

罗网:网子,在此特指由珠宝连缀而成,装饰用的网子。帝释天宫殿中的罗网又称为“因陀罗网”。

雹节:花蕾。

开敷:开花。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三)[0729c2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事水喻,人亦如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彼云何七事水喻而似人?犹如有人没在水底,如复有人暂出水还没,如复有人出水观看,如复有人出头而住,如复有人于水中行,如复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如复有人[*]已到彼岸。是谓,比丘!七事水喻出现于世。

“彼云何人没在水底而不得出?于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满其体,当经历劫数,不可疗治,是谓此人没在水底。

“彼何等人出水还没?或有一人信根渐薄,虽有善法而不牢固,彼身、口、意行善,后复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是谓此人出水还没。

“彼何等人出水观看?于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坏命终,生阿须伦中,是谓此人出水而观。

“彼何等人出水住者?于是,或有人有信精进,断三结使,更不退转,必至究竟成无上道,是谓此人出水而住。

“彼何等人欲渡水者?于是,或有人信根精进,恒怀惭愧,断三结使,淫、怒、痴薄,来至此世而断苦际,是谓此人欲[*]渡水者。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信根精进,断下五结,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来此世,是谓此人欲至彼岸者也。

“何等人[*]已至彼岸者?于是,或有一人,信根精进而怀惭愧,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于此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谓此人[*]已渡彼岸者也。

“是谓,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说,诸佛世尊所应修行接度人民,今[*]已施行。当在闲居静处,若在树下,当念坐禅,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诲。”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II. 15. Upakūpama.,[Nos. 26(4), 29]

  ????

头=水【明】

  “头”,明本作“水”。
  “水”,大正藏原为“头”,今依据明本改作“水”。

渐+(渐)【圣】

  “渐”,圣本作“渐渐”。
  大正藏无“渐”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渡=度【宋】【元】【明】【圣】*

  “渡”,宋、元、明、圣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为“渡”,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度”。

淫=淫【圣】*

  “淫”,圣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圣本改作“淫”。

者+(也)【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者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般涅槃~Parinibbāyī.

  ???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相似度极高,可对读:《中阿含经》卷 1〈4 七法品 水喻经〉

c.f.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67经中说如何渡河: http://buddhaspace.org/agama/48.html#%E4%B8%80%E4%BA%8C%E5%85%AD%E4%B8%83

(四)[0730b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王在远国治化,七法成就,不为怨家盗贼所擒获。云何为七?然彼城郭极为高峻,修治齐整,是谓彼王先成就第一之法。复次,彼城门户牢固,是谓彼城成就第二法。复次,彼城外极深且广,是谓此城成就第三之法。复次,彼城内多诸谷米,仓库盈满,是谓彼城成就第四之法。复次,彼城饶诸薪草,是谓彼城成就第五之法。复次,彼城多诸器杖,备诸战具,是谓彼城成就六法。复次,彼城主极聪明高才,豫知人情,可鞭则鞭,可治则治,是谓彼城成就七法,外境不能来侵。是谓,比丘!彼城国主成就此七法,外人不得近。

“此比丘亦复如是,若成就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云何为七?于是,比丘!戒律成就,威仪具足,犯小律尚畏,何况大者!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弊魔不得其便,犹如彼城,高广极峻,不可沮坏。

“复次,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着,亦不兴念,具足眼根,无所缺漏,而护眼根;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亦不起想,具足意根而无乱想,具足拥护意根,是谓比丘成就此二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门户牢固。

“复次,比丘!多闻不忘,恒念思惟正法道教,昔所经历皆悉备知,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三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外堑极深且广。

“复次,比丘!多诸方便,所有诸法,初善、中善、竟善,具足清净,得修梵行,是谓比丘成就此[*]第四法,如彼城[*]郭,多诸谷米,外寇不敢来侵。

“复次,比丘!思惟四增上心之法,亦不脱漏,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五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多诸薪草,外人不能来触娆。

“复次,比丘!得四神足,所为无难,是谓比丘成就[*]此第六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内,器[*]杖备具。

“复次,比丘!具能分别阴、入、界,亦复分别十二因缘所起之法,是谓比丘成就此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之主,聪明高才,可收则收,可舍则[*]舍。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具知分别阴、持、入诸病。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者,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是故,诸比丘!当求方宜,分别阴、持、入及十二因缘,不失次第,便度魔界,不处其中。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II. 63. Nagara.,[No. 26(3)]

  ????

擒=禽【圣】

  “擒”,圣本作“禽”。
  “禽”,大正藏原为“擒”,今依据圣本改作“禽”。

郭=墎【圣】*

  “郭”,圣本作“墎”。
  “墎”,大正藏原为“郭”,今依据圣本改作“墎”。

第=此【宋】【元】【明】【圣】

  “第”,宋、元、明、圣四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第”,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此”。

杖=仗【宋】【元】【明】【圣】*

  “杖”,宋、元、明、圣四本作“仗”。
  “仗”,大正藏原为“杖”,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仗”。

〔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近+(之)【宋】【元】【明】

  “近”,宋、元、明三本作“近之”。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魔+(波旬)【宋】【元】【明】

  “魔”,宋、元、明三本作“魔波旬”。
  大正藏无“波旬”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沮=俎【圣】

  “沮”,圣本作“俎”。
  “俎”,大正藏原为“沮”,今依据圣本改作“俎”。

〔身触〕-【圣】

  圣本无“身触”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身触”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二+(之)【圣】

  “二”,圣本作“二之”。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三+(之)【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三之”。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持)+入【宋】【元】【明】

  “入”,宋、元、明三本作“持入”。
  大正藏无“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此〕-【宋】【元】【明】,此=第【圣】

  ????

舍=放【宋】*【元】*【明】*

  “舍”,宋、元、明三本作“放”。
  “放”,大正藏原为“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放”。

[注解]

堑:深坑、护城河。读音同“欠”。

豫知人情:先知人情世故。“豫”通“预”,事先。

娆:扰乱。

弊魔:欺诈蒙骗的魔。

四增上心:四种提升的心境,指四禅。又译为“四种增上心法”、“四增心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增上心与在当生中为乐住处之四种禅”。

阴、入、界:即五阴、六入、十八界。

阴、持、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七法的脉络是:戒(加上守护根门)、多闻正法(加上与戒的结合,成为依正法修梵行)、定(四增上心,加上四神足)、慧。

一法增益一法,七法具足才能不受魔扰。

(五)[0730c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神止处,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名为七神识住处?所谓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所谓人及天也。又复众生若干种身而有一想,所谓梵迦夷天也,初出现世;又复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光音天也;又复众生一身一想[*],所谓遍净天也;又复众生无量空空处天也;又复众生无量识,识处天也;又复众生无有处,无有处天也。是谓,比丘!七识住处,我今[*]已说七识处,诸佛世尊所可施行接度人民,今日[*]已办。当在闲居树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此是我之教诲。”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无“若干种”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想”,圣本作“相”。*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世+(也)【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世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梵迦夷天: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通称,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身天”。

光音天:色界二禅天中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人不用口语沟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称为“光音”。坏劫开始的时候,宇宙发生大火灾,将光音天之下全部烧毁,但无法烧到光音天,此时光音天之下的各界众生会辗转生于光音天。

遍净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三禅天中的最上层天。这天的天人相应于三禅的境界而身心清净光明,充分体验胜妙的快乐。又译为“遍净天”、“遍净光天”。

无量空:以无边的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一天的层次。又译为“空入处”、“空处”、“空无边处”。

空处天:以无边的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一天的层次。又译为“空入处”、“空处”、“空无边处”、“无量空处”。

无量识:以无边的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二天的层次。又译为“识入处”、“识处”、“识无边处”。

无有处: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三天的层次。又译为“无所有入处”。

七识住:七种心识的住处;心识贪爱攀缘的七种境界 (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 (2) 色界的初禅天(例如梵天初生时若干身、一想) (3) 色界的二禅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 (4) 色界的三禅天(例如遍净天一身、一想) (5) 无色界的空入处天 (6) 无色界的识入处天 (7) 无色界的无所有入处天。这是因为识要攀缘名色才能生长,识所攀缘的名色则可归纳为这七种。至于欲界的三恶道、色界的四禅天、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处天,则不是识所贪爱的境界,或者不会增长识,因此不在七识住中。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待整合《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因品 4〉第97经大因经的“读经拾得”。

(六)[0731a05]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于尔时,尊者均头身抱重患,卧在床褥,不能自起居。是时,均头便念:“如来世尊今日不见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医药不接。又闻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终不舍。’然今独见遗弃,将何苦哉!”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均头比丘作是称怨。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头比丘所,问其所疾。”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将众多比丘渐渐至均头比丘房。是时,均头遥见如来来,即自投地。尔时,世尊告均头曰:“汝今抱患极为重,不须下床,吾自有坐。”

尔时,世尊告均头曰:“汝所患为增为损,不增损乎?有能堪任受吾教也?”

是时,均头比丘白佛言:“弟子今日所患极笃,但有增无损也。所服药草,靡不周遍。”

世尊问曰:“视瞻病者竟为是谁?”

均头白言:“诸梵行来见瞻视。”

尔时,世尊告均头曰:“汝今堪与吾说七觉意乎?”

均头是时,三自称说七觉意名:“我今堪任于如来前说七觉意法。”

世尊告曰:“若能堪任向如来说,今便说之。”

是时,均头白佛言:“七觉意者,何等为七?所谓念觉意,如来之所说,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是谓,世尊!有此七觉意者,正谓此耳。”

尔时,尊者均头说此语已,所有疾患,皆悉除愈,无有众恼。是时,均头白世尊言:“药中之盛,所谓此七觉意之法是也。欲言药中[*]之盛者,不过此七觉意,今思惟此七觉意,所有众病皆悉除愈。”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受持此七觉意法,善念讽诵,勿有狐疑于佛、法、众者,彼众生类所有疾患皆悉除愈。所以然者,此七觉意甚难晓了,一切诸法皆悉了知,照明一切诸法,亦如良药疗治一切众病,犹如甘露食无厌足。若不得此七觉意者,众生之类流转生死。诸比丘!当求方便,修七觉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褥=蓐【圣】

  “褥”,圣本作“蓐”。
  “蓐”,大正藏原为“褥”,今依据圣本改作“蓐”。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增为…乎=有增损病不增乎【宋】【元】【明】

  “增为…乎”,宋、元、明三本作“有增损病不增乎”。
  “有增损病不增乎”,大正藏原为“增为…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增损病不增乎”。

不增损=病不增【圣】

  “不增损”,圣本作“病不增”。
  “病不增”,大正藏原为“不增损”,今依据圣本改作“病不增”。

有=又【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视瞻=瞻视【宋】【元】【明】【圣】

  “视瞻”,宋、元、明、圣四本作“瞻视”。
  “瞻视”,大正藏原为“视瞻”,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瞻视”。

说+(者)【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说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之盛=盛者【宋】【元】【明】

  “之盛”,宋、元、明三本作“盛者”。
  “盛者”,大正藏原为“之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盛者”。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意+(也)【宋】【元】【明】

  “意”,宋、元、明三本作“意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勿=设【宋】【元】【明】

  “勿”,宋、元、明三本作“设”。
  “设”,大正藏原为“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设”。

无厌足=之无厌【宋】【元】【明】

  “无厌足”,宋、元、明三本作“之无厌”。
  “之无厌”,大正藏原为“无厌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无厌”。

七=一【元】

  “七”,元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为“七”,今依据元本改作“一”。

[注解]

均头:比丘名,七岁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灭外道六十二见后证得阿罗汉果,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 47〉第9经。又译为“大均头”、“纯陀”、“大纯陀”、“周那”、“摩诃周那”。

笃:病势沉重。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七)[0731b1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圣王出现世间时,便有七宝出现世间。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为七宝。是谓转轮圣王出现世时,便有此七宝流布世间。

“若如来出现世间时,便有七觉意宝出现世间。云何为七?所谓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出现于世。若如来出现世间时,便有此七觉意宝出现世间。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此七觉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S. 46. 42. Cakkavatti.,[Nos. 26(58), 38, 99(721)]

  ????

[注解]

转轮圣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圣王。又译为“转轮王”。

轮宝:转轮王的宝器,能在转轮王前飞行引导,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动归服。

觉意:觉支。

[对应经典]

 

(八)[0731b2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圣王出现世间,尔时便选择好地而起城[*]郭,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快乐不可言。尔时,彼城外[*]郭,七重围绕,七宝其间。所谓七宝者,金、银、水精、琉璃、琥珀、玛瑙、𤥭璩,是谓七宝。复有七宝堑遶彼七重,极为深广,人所难,其间皆有金沙。复有七宝树兼生其间;然彼树复有七种色,金、银、水精、琉璃、𤥭璩、玛瑙、琥珀。然彼城中周匝有七重门,皆悉牢固,亦七宝所造。银门以金间施其间,金门以银[*]间错其间,水精门以琉璃[*]间错其间,琉璃门以水精[*]间错其间,玛瑙门以琥珀[*]间错其间,甚为快乐,实不可言。然彼城中四面有四浴池,一一浴池纵广一由旬,自然有水,金、银、水精所造。银池冻,便成银宝,金池水冻,便成金宝,然转轮圣王以此为用。

“尔时,彼地城中有七种音声。云何为七?所谓贝声、鼓声、小鼓声、钟声、细腰鼓声、舞声、歌声,是谓七种声。尔时,人民以此恒相娱乐。然彼众生无有寒温,亦无饥渴,亦无疾病。然转轮圣王在世游化,成就此七宝及四神足,无有缺减,终无亡失。转轮圣王云何成就七宝?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复有千子,极为勇猛,能降伏外寇,此阎浮里地不以刀杖化彼国。”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轮宝?”

世尊告曰:“是时,转轮圣王十五日清旦沐浴洗头,在大殿上玉女围遶。是时,轮宝千辐具足,从东方来而在殿前,光曜煌煌,非人所造,去地七,渐渐至王前住。转轮圣王见已,便作是说:‘吾从旧人边闻:“转轮王十五日沐浴头、手,在殿上坐,是时轮宝自然从东方来在王前住。”吾今当试此轮宝。’是时,转轮王以右手执轮宝,而作是说:‘汝今以法回转,莫以非法。’是时,轮宝自然回转,又在空中住。转轮圣王复将四部兵,亦在虚空中。是时,轮宝回向东方,转轮圣王亦从宝轮而去。若轮宝住时,是时转轮圣王所将之众,亦在中住。是时,东方粟散王及人民之类,遥见王来皆悉起迎,又以金钵盛碎银,银钵盛碎金,奉上转轮圣王,而白王言:‘善来,圣王!今此方域人民炽盛,快乐不可称计,唯愿大王当于中治化!’是时,转轮圣王告彼民曰:‘汝等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亦莫杀生、窃盗、[*]淫泆,慎莫非法治化。’是时,轮宝复移至南方、西方、北方,普绥化人民;还来至王治处,去地七仞[*]而住。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轮宝也。”

是时,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象宝?”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转轮圣王于十五日中,沐浴澡洗在大殿上。是时,象宝从南方来,而有六牙,衣毛极白,七处齐整,皆以金、银、珍宝而挍饰之,能飞行虚空。尔时,转轮圣王见已,便作是念:‘今此象宝极为殊妙,世之希有,体性柔和,不行卒暴,我今当试此象宝。’是时,转轮圣王清旦日欲初出,乘此象宝,游四海外,治化人民。如是,转轮圣王成就象宝。”

是时,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马宝?”

世尊告曰:“转轮圣王出现世时,是时马宝从西方来,毛衣极青,尾毛朱光,行不移动,能飞在虚空,无所罣碍。见已,极怀喜悦:‘此马宝实为殊妙,今当役之,又体性良善,无有暴疾,吾今当试此马宝。’是时,转轮圣王即乘此马,经四天下,治化人民,还来至王治处。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马[*]宝。”

比丘白佛言:“复以何缘成就珠宝乎?”

世尊告曰:“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世时,是时珠宝从东方来,而有八角,四面有火光,长一尺六寸,转轮圣王见已,便作是念:‘此珠宝极为殊妙,吾今当试之。’是时,转轮圣王夜半悉集四部之兵,以此摩尼宝举著高幢头,是时光明照彼国界十二由旬。尔时,城中人民之类,见此光已,各各自相谓言:‘日今已出,可理家事。’是时,转轮圣王在殿上普见人民已,还入宫中。是时,转轮圣王持此摩尼举著宫内,内外悉明,靡不周遍。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珠宝也。”

尔时,比丘白佛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玉女宝?”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若转轮圣王出现世时,自然有此玉女宝现,颜貌端政,面如桃华色,不长不短,不白不黑,体性柔和,不行卒暴,口气作忧钵华香,身作栴檀香。恒侍从圣王左右,不失时节,常以和颜悦色,视王颜貌。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玉女之宝。”

是时,比丘白佛言:“转轮王云何成就居士宝?”

世尊告曰:“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世时,便有此居士宝出现世间,不长不短,身体红色,高才智达,无事不开,又得天眼通。是时,居士来至王所,而白王言:‘唯愿圣王延寿无穷!若王欲须金、银、珍宝者,尽当供给。’是时,居士以天眼观有宝藏者、无宝藏者,皆悉见之,王有所须宝,随时给施。是时,转轮圣王欲试彼居士时,便将[*]此居士度水,未至彼岸,便语居士言:‘我今欲须金、银、珍宝,正尔便办。’长者报曰:‘前至岸上当供给。’转轮圣王言:‘我今此间须宝,不须至岸上。’是时,居士即前长跪叉手向水,寻时水中七宝踊出。是时,转轮圣王语彼长者:‘止!止!居士,更不须宝。’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居士宝也。”

是时,比丘白佛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典兵之宝?”

世尊告曰:“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世时,便有此宝,自然来应,聪明盖世,豫知人情,身体好色,来至转轮圣王所,白圣王言:‘唯愿圣王快自娱乐!若圣王欲须兵众,正尔给办,进止之宜,不失时节。’是时,典兵宝随王所念,运集兵众,在王左右。是时,转轮圣王欲试典兵宝。是时,便作是念:‘使我兵众正尔运集。’寻时,兵众在王门外。若转轮圣王意欲使兵众住便住,进便进。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典兵[*]之宝。比丘当知,转轮圣王成就此七宝。”

是时,彼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四神足快得善利?”

佛告比丘:“于是,转轮圣王颜貌端[*]政,世之希有,出过世人,犹彼天子无能及者,是谓转轮圣王成就此第一神足。

“复次,转轮圣王聪明盖世,无事不练,人中[*]之雄猛,尔时智慧之丰,无过此转轮圣王。是谓成就此第二神足。

“复次,比丘!转轮圣王无复疾病,身体康强,所可饮食,自然消化,无便利[*]之患。是谓,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第三之神足。

“复次,比丘!转轮圣王受命极长,寿不可计,尔时之命,无过转轮圣王之寿。是谓,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第四神足。是谓,比丘!转轮圣王有此四神足。”

尔时,彼比丘白佛言:“若转轮圣王命终之后,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转轮圣王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命千岁。所以然者,转轮圣王自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杀生;自不窃盗,复教他人使不偷盗;自不[*]淫泆,复教他人使不行[*]淫;自不妄语,复教他人使不妄语;自行十善之法,复教他人使行十善。比丘当知,转轮圣王缘此功德,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

尔时,彼比丘便作是念:“转轮圣王甚可贪慕,欲言是人,复非是人,然其实非天,又施行天事,受诸妙乐,不堕三恶趣。若我今日持戒勇猛,所有之福,使将来[*]之世得作转轮圣王者,不亦快哉!”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告彼比丘曰:“今在如来前勿作是念。所以然者,转轮圣王虽成就七宝,有四神足,无能及者,犹不免三恶之趣:地狱、畜生、饿鬼之道。所以然者,转轮圣王不得四禅、四神足,不得四谛,由此因缘,复堕三恶趣。人身甚为难得,遭值八难,求出甚难;生正国中,亦复不易;求善良友,亦复不易;欲与善知识相遇,亦复不易;欲从如来法中学道者,亦复难遇;如来出现,甚不可遭;所演法教,亦复如是,解脱、四谛及四非常,实不可得闻。转轮圣王于此四法,亦不得究竟。若,比丘!如来出现世时,便有此七宝出现世间,如来七觉意宝,至边究竟,天、人所誉。比丘今日善修梵行,于此现身得尽苦际,用此转轮圣王七宝乎?”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如是之教,在闲静之处,思惟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欲修无上正业: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尔时,彼比丘便成罗汉。

尔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间+(时)【宋】【元】【明】

  “间”,宋、元、明三本作“间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玛瑙𤥭璩=马瑙车璩【圣】

  “玛瑙𤥭璩”,圣本作“马瑙车璩”。
  “马瑙车璩”,大正藏原为“玛瑙𤥭璩”,今依据圣本改作“马瑙车璩”。

〔堑〕-【圣】

  圣本无“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堑”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宝=重【宋】【元】【明】

  “宝”,宋、元、明三本作“重”。
  “重”,大正藏原为“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重”。

种=重【圣】

  “种”,圣本作“重”。
  “重”,大正藏原为“种”,今依据圣本改作“重”。

𤥭璩玛=车璩马【圣】

  “𤥭璩玛”,圣本作“车璩马”。
  “车璩马”,大正藏原为“𤥭璩玛”,今依据圣本改作“车璩马”。

七=十【元】

  “七”,元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为“七”,今依据元本改作“十”。

间=扉【宋】【元】【明】【圣】*

  “间”,宋、元、明、圣四本作“扉”。
  “扉”,大正藏原为“间”,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扉”。

玛=马【圣】

  “玛”,圣本作“马”。
  “马”,大正藏原为“玛”,今依据圣本改作“马”。

水池=池水【宋】【元】【明】

  “水池”,宋、元、明三本作“池水”。
  “池水”,大正藏原为“水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池水”。

〔池〕-【圣】

  圣本无“池”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池”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腰=要【圣】

  “腰”,圣本作“要”。
  “要”,大正藏原为“腰”,今依据圣本改作“要”。

然=而【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世=彼【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四+(种)【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四种”。
  大正藏无“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亡=忘【宋】【元】【明】

  “亡”,宋、元、明三本作“忘”。
  “忘”,大正藏原为“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忘”。

“仞”,大正藏原为“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仞”。*

〔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转轮=若转轮圣【宋】【元】【明】

  “转轮”,宋、元、明三本作“若转轮圣”。
  “若转轮圣”,大正藏原为“转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若转轮圣”。

〔粟〕-【圣】

  圣本无“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粟”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宝+(也)【宋】*【元】*【明】*

  “宝”,宋、元、明三本作“宝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白=曰【圣】【丽-CB】【CB】

  “白”,圣、丽-CB、CB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白”,今依据圣、丽-CB、CB三本改作“曰”。

(若)+转【宋】*【元】*【明】*【圣】

  “转”,宋、元、明、圣四本作“若转”。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尾毛=毛尾【宋】【元】【明】

  “尾毛”,宋、元、明三本作“毛尾”。
  “毛尾”,大正藏原为“尾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毛尾”。

此=比【元】

  “此”,元本作“比”。
  “比”,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元本改作“比”。

〔缘〕-【圣】

  圣本无“缘”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缘”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来而=而来【圣】

  “来而”,圣本作“而来”。
  “而来”,大正藏原为“来而”,今依据圣本改作“而来”。

火=大【宋】【元】【明】

  “火”,宋、元、明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今)+此【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今此”。
  大正藏无“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光+(明)【宋】【元】【明】

  “光”,宋、元、明三本作“光明”。
  大正藏无“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政=正【宋】*【元】*【明】*

  “政”,宋、元、明三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忧=优【宋】【元】【明】

  “忧”,宋、元、明三本作“优”。
  “优”,大正藏原为“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优”。

栴=旃【宋】【元】

  “栴”,宋、元二本作“旃”。
  “旃”,大正藏原为“栴”,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旃”。

(转轮)+圣【宋】【元】【明】

  “圣”,宋、元、明三本作“转轮圣”。
  大正藏无“转轮”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之宝=宝也【宋】*【元】*【明】*

  “之宝”,宋、元、明三本作“宝也”。
  “宝也”,大正藏原为“之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宝也”。

(圣)+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圣王”。
  大正藏无“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开=闲【宋】【元】【明】

  “开”,宋、元、明三本作“闲”。
  “闲”,大正藏原为“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闲”。

转轮圣王=之转轮王【宋】【元】【明】

  “转轮圣王”,宋、元、明三本作“之转轮王”。
  “之转轮王”,大正藏原为“转轮圣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转轮王”。

踊=涌【宋】【元】【明】

  “踊”,宋、元、明三本作“涌”。
  “涌”,大正藏原为“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涌”。

〔之〕-【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于是比丘=若【宋】【元】【明】【圣】

  “于是比丘”,宋、元、明、圣四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为“于是比丘”,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若”。

此=典兵【宋】【元】【明】【圣】

  “此”,宋、元、明、圣四本作“典兵”。
  “典兵”,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典兵”。

好=红【宋】【元】【明】

  “好”,宋、元、明三本作“红”。
  “红”,大正藏原为“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红”。

尔=念【宋】

  “尔”,宋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为“尔”,今依据宋本改作“念”。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四+(人)【宋】【元】,(大)【明】

  ????

消=销【宋】【元】【明】

  “消”,宋、元、明三本作“销”。
  “销”,大正藏原为“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销”。

〔之〕-【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受=寿【宋】【元】【明】【圣】

  “受”,宋、元、明、圣四本作“寿”。
  “寿”,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寿”。

人+(中)【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之〕-【圣】

  圣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受命=寿天【圣】

  “受命”,圣本作“寿天”。
  “寿天”,大正藏原为“受命”,今依据圣本改作“寿天”。

命=天【宋】【元】【明】

  “命”,宋、元、明三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为“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又=人【宋】【圣】

  “又”,宋、圣二本作“人”。
  “人”,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人”。

(故)+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故不”。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脱四=四真【宋】【元】【明】

  “脱四”,宋、元、明三本作“四真”。
  “四真”,大正藏原为“脱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四真”。

(无)+边【宋】【元】【明】【圣】

  “边”,宋、元、明、圣四本作“无边”。
  大正藏无“无”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阿)+罗【宋】【元】【明】

  “罗”,宋、元、明三本作“阿罗”。
  大正藏无“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厕:夹杂在中间。

堑遶:环绕着。

逾:跨越。

仞: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绥化:安抚教化。

罣碍:阻碍。

四非常:从不净、苦、空、无我四个层面观察身体的无常,而能除去欲望执著。参见《贤愚经》卷十三〈优波鞠提品 60〉。

[对应经典]

 

(九)[0733b12]

闻如是:

一时,尊者童真迦叶在舍卫国昼暗园中。

是时,迦叶夜半而经行。尔时,有天来至迦叶所,在虚空中语迦叶言:“比丘当知,此舍夜便有烟,昼日火然。婆罗门语智者曰:‘汝今持刀凿山,当凿山时,必当见有负物,当拔济之。汝当凿山,当凿山时,必当见山,汝今当舍山。汝今当凿山,当凿山时,必见虾蟆,今当舍虾蟆。汝今当凿山,当凿山时,当见肉聚,已见肉聚,当舍离之。汝今当凿山,当凿山时,当见枷,已见枷,便舍离之。汝今当凿山,[*]已凿山,当见二道,已见二道,当舍离之。汝今当凿山,[*]已凿山,当见树枝,已见树枝,当舍离之。汝今当凿山,已凿山,见龙,已见龙,勿共语,当自归命,慕令得所。’比丘!当善思念此义;设不解者,便往至舍卫城,到世尊所,而问此义。若如来有所说[>者],善念行之。所以然者,我今亦不见有人、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能解此义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若从我闻。”

是时,迦叶报天曰:“此事甚佳。”

尔时,迦叶清旦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尔时,迦叶问世尊曰:“今当问如来义,天之所说,何所趣向?何以故舍夜有烟,昼便火然?何以故名为婆罗门?何以故名为智者?又言凿山者,其义何所趣向?言刀者,亦所不解?何以故名为负物?又言山者,其义云何?何以故复言虾蟆?何以故复言肉聚?何以故复言枷?何以故复言二道?树枝义其义云何?何以故名龙?”

世尊告曰:“舍者,即是形体也。四大色所造,受父母血脉渐渐长大,恒当养食,不令有乏,是分散法。夜有烟者,众生之类心之所念是。昼日火然者,身、口、意所造行是也。婆罗门者,是阿罗汉也。智者,是学人也。凿山者,精进之心是也。刀者,智慧是也。负物者,是五结也。山者,是憍慢也。虾蟆者,瞋恚心是也。肉聚者,贪欲是也。枷者,五欲是也。二道者,疑是也。树枝者,是无明也。龙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是。彼天所说,其义如是。汝今当熟思惟,不久当尽有漏。”

尔时,迦叶受如来如是之教,在闲静[*]之处,而自修行,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欲修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尔时,迦叶便成[陀>阿]罗汉。

尔时,迦叶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可)+持【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可持”。
  大正藏无“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当”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当=重【宋】【元】【明】【圣】

  “当”,宋、元、明、圣四本作“重”。
  “重”,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重”。

必+(当)【宋】【元】【明】

  “必”,宋、元、明三本作“必当”。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汝)+今【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汝今”。
  大正藏无“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当)+见【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当见”。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勿+(与)【宋】【元】【明】

  “勿”,宋、元、明三本作“勿与”。
  大正藏无“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慕=务【宋】【元】【明】

  “慕”,宋、元、明三本作“务”。
  “务”,大正藏原为“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务”。

舍夜=言当知此舍夜便【宋】【元】【明】

  “舍夜”,宋、元、明三本作“言当知此舍夜便”。
  “言当知此舍夜便”,大正藏原为“舍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当知此舍夜便”。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法+(也)【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也)【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如是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如是之”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如是之”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剃=制【元】

  “剃”,元本作“制”。
  “制”,大正藏原为“剃”,今依据元本改作“制”。

〔如实知之〕-【圣】

  圣本无“如实知之”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如实知之”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0733c28]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满愿子亦将五百比丘游本生处。尔时,世尊于罗阅城九十日夏坐已,渐渐在人间游化,来至舍卫城中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各散在人间,亦来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为在何处夏坐?”

诸比丘对曰:“在本所生处而受夏坐。”

世尊告曰:“汝等所生之处比丘之中,能自行阿练若,复能称誉阿练若,自行乞食,复教他人使行乞食,不失时宜,自著补纳衣,复教他人使著补[*]纳衣,自修知足,亦复叹誉知足之行,自行少欲,亦复叹说少欲之行,自乐闲静之处,复教他人在闲静之处,自守其行,复教他人使守其行,己身戒具清净,复教他人使修其戒,己身三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三昧,己身智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智慧,己身解脱成就,复教他人使行解脱,己身解脱见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此法,身能教化不有厌足,说法无懈倦。”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言:“比丘满愿子于此诸比丘中,堪任教化,己身修阿练若行,亦复叹誉阿练若行,己身着补[*]纳衣,少欲知足,精进勇猛,乞食,乐闲静[*]之处,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此法,自能教化,说法无厌足。”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说微妙法。是时,诸比丘闻佛说法已,小停左右,便从坐起,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尔时,舍利弗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舍利弗便作是念:“今满愿子快得善利。所以然者,诸梵行比丘叹誉其德,然复世尊称可其语,亦不逆之。我当何日与彼人得共相见,与其谈论?”

是时,满愿子于本生处,教化周讫,渐渐人间教化,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是时,满愿子闻说法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以尼师檀著右肩上,往诣昼暗园中。

尔时,有一比丘,遥见满愿子以尼师[*]檀著右肩上,至彼园中,见已,即往至舍利弗所,白舍利弗言:“世尊常所叹满愿子方至如来所,从佛闻法,今诣园中,尊者宜知是时。”

是时,舍利弗闻比丘语,即从[*]坐起,以尼师[*]檀著右肩上,往至彼园中。

是时,满愿子在一树下结跏趺坐,舍利弗亦复在一树下端坐思惟。是时,舍利弗便从[*]坐起,往至满愿子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舍利弗问满愿子曰:“云何,满愿子。为由世尊得修梵行为弟子乎?”

满愿子报曰:“如是,如是。”

时,舍利弗复问曰:“复因世尊得修清净戒乎?”

满愿子言:“非也。”

舍利弗言:“为由心清净,于如来所而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为见清净,于如来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为无犹豫,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曰:“为由行迹清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于道之中,智修清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知见清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我今所问,于如来所,得修梵行乎?汝复报吾言:‘如是。’吾复问,智慧、心清净,道知见清净,得修梵行耶?汝复言:‘非也。’汝今云何于如来所,得修梵行耶?”

满愿子报曰:“七清净的顺序戒清净义者,能使心清净,心清净义者,能使见清净,见清净义者,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义者,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义者,能使道清净,道清净义者,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义者,能使入涅槃义,是谓于如来所得修梵行。”

舍利弗言:“汝今所说义,何所趣向?”

满愿子言:“我今当引譬喻解此义,智者以譬喻解此义,智者自寤。犹如今日波斯匿王,从舍卫城至婆祇国,两国中间布七乘车。是时,波斯匿王出城先乘一车,至第二车,即乘第二车,复舍第一车,小复前行,乘第三车而舍第二车,小复前行,乘第四车而舍第三车,小复前行,乘第五车而舍第四车,又复前行,乘第六车而舍第五车,又复前行,乘第七车而舍第六车,入[*]婆祇国。是时,波斯匿王以至宫中。设有人问:‘大王今日为乘何等车来至此宫?’彼王欲何报。”

舍利弗报言:“设当有人问者,当如是报曰:‘吾出舍卫城,先乘第一车至第二车,复舍第二车乘第三车,复舍第三车乘第四车,复舍[*]第四车乘第五车,复舍[*]第五车乘第六车,复舍[*]第六车乘第七车,至[*]婆祇国。’所以然者,皆由前车至第二车,展转相因,得至彼国。设有人问者,应当作是报之。”

满[类>愿]子报曰:“戒清净义,亦复如是。由心清净,得见清净,由见清净,得至除犹豫清净,由无犹豫义,得至行迹清净,由行迹清净义,得至道清净,由道清净义,得至知见清净,由知见清净义,得至涅槃义,于如来所得修梵行。所以然者,戒清净义者,是受入之貌,然如来说使除受入,心清净义亦是受入之貌,然如来说除受入,乃至知见之义亦是受入,如来说除受入,乃至涅槃。如来所得修梵行。若当戒清净,于如来所得修梵行者,凡夫之人亦当取灭度。所以然者,凡夫之人亦有此戒法,世尊所说者,以次成道,得至涅槃界,非独戒清净,得至灭度。犹如有欲上七重楼上,要当以次而至。戒清净义,亦复如是。渐渐至心,由心至见,由见至无犹豫,由无犹豫净至于行迹,由净行迹得至于道,由于净道得至知见,由净知见得至涅槃。”

是时,舍利弗即称:“善哉!善哉!快说此义,汝今为名何等?诸比丘梵行之人,称汝何等号?”

满愿子言:“我今名为满愿子,母姓弥多那尼。”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满愿子!贤圣法中实无等伦,怀抱甘露,演布无穷,我今所问甚深之义,汝尽演说。设当诸梵行人以首戴行世间,犹不能得报其恩。其有来亲近问讯者,彼人快得善利,我今亦得其善利,承受其教。”

满愿子报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汝今为名何等?诸比丘为何等号?”

舍利弗报曰:“我名忧波提舍,母名舍利,诸比丘号吾为舍利弗。”满愿子言:“我今与大人共论,先亦不知法之大主来至此间,设当知尊者舍利弗来至此者,亦无此辩共相酬答,然尊问此甚深之义,寻时发遣。善哉!舍利弗!佛弟子中最为上首,恒以甘露法味而自娱乐,设当诸梵行人,以首戴尊者舍利弗行世间,从岁至岁,犹不能报斯须之恩。其有众生来问讯尊者、亲近者,彼人快得善利,我等亦快得善利。”

尔时,二贤在彼园共如是论议。

是时,二人各闻所说,欢喜奉行。

 等法及昼度  水及城[*]郭喻
 识.均头.二轮  波蜜及七车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

[校勘]

~M. 24. Rathavinīta.,[No. 26(9)]

  ????

罗阅城~Rājagaha.

  ???

迦兰陀~Kalandaka.

  ???

满愿子~Puñña-Mantāṇīputta.

  ???

间+(游化)【宋】【元】【明】

  “间”,宋、元、明三本作“间游化”。
  大正藏无“游化”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纳=衲【明】*

  “纳”,明本作“衲”。
  “衲”,大正藏原为“纳”,今依据明本改作“衲”。

〔人〕-【圣】

  圣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倦=惓【圣】

  “倦”,圣本作“惓”。
  “惓”,大正藏原为“倦”,今依据圣本改作“惓”。

停=亭【圣】

  “停”,圣本作“亭”。
  “亭”,大正藏原为“停”,今依据圣本改作“亭”。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舍利弗~Sāriputta.

  ???

其=共【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共”。
  “共”,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共”。

檀=坛【宋】*【元】*【明】*

  “檀”,宋、元、明三本作“坛”。
  “坛”,大正藏原为“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坛”。

昼暗园~Andhavanaṃ.

  ???

〔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子+(者)【宋】【元】【明】【圣】

  “子”,宋、元、明、圣四本作“子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便=复【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曰=白【圣】

  “曰”,圣本作“白”。
  “白”,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圣本改作“白”。

〔修〕-【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修”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复=皆【宋】【元】【明】【圣】

  “复”,宋、元、明、圣四本作“皆”。
  “皆”,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皆”。

汝=如【圣】

  “汝”,圣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汝”,今依据圣本改作“如”。

〔解此…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解此…者”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解此…者”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寤=悟【元】【明】

  “寤”,元、明二本作“悟”。
  “悟”,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悟”。

波斯匿~Pasenadi.

  ???

婆=波【圣】*

  “婆”,圣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圣本改作“波”。

〔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槃+(由涅槃)【宋】【元】【明】

  “槃”,宋、元、明三本作“槃由涅槃”。
  大正藏无“由涅槃”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有+(人)【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有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净至=得至净【宋】【元】【明】

  “净至”,宋、元、明三本作“得至净”。
  “得至净”,大正藏原为“净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得至净”。

即+(时)【宋】【元】【明】【圣】

  “即”,宋、元、明、圣四本作“即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弥多那尼~Mantāṇī.

  ???

那=耶【宋】【元】【明】

  “那”,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忧波提舍~Upatissa.,忧=优【宋】【元】【明】

  ????

提=帝【宋】【元】【明】【圣】

  “提”,宋、元、明、圣四本作“帝”。
  “帝”,大正藏原为“提”,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帝”。

(尊者)+舍【宋】【元】【明】

  “舍”,宋、元、明三本作“尊者舍”。
  大正藏无“尊者”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园+(中)【宋】【元】【明】

  “园”,宋、元、明三本作“园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议=义【宋】【元】【明】【圣】

  “议”,宋、元、明、圣四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议”,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义”。

波=婆【宋】【元】【明】

  “波”,宋、元、明三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三=二【圣】

  “三”,圣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圣本改作“二”。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本所生处:出生地;故乡。

为由世尊得修梵行为弟子乎:你是跟随佛陀成为弟子,而得以清净地修行吗?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从沙门瞿昙修梵行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跟随我们的世尊修梵行吗?”

因世尊得修清净戒乎:跟随佛陀是为了修清净的戒律吗?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以戒净故,从沙门瞿昙修梵行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是为了戒清净而跟随世尊修梵行吗?”

为由心清净,于如来所而修梵行乎:是为了心的清净,而在佛陀这清净地修行吗?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以心净故[……],从沙门瞿昙修梵行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是为了心清净而跟随世尊修梵行吗?”

受入:执取其中。其中“受”即“取”的另译。

首戴:放在头顶,指尊崇。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等法品第三十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1/13 12:5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0492916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