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声闻品第二十八 导读(一)[0646c29]闻如是: 是时,四大声闻集在一处,而作是说:“我等共观此罗阅城中,谁有不供奉佛、法、众作功德者,由来无信ⓑ者,当劝令信如来、法、ⓒ僧。”尊者大目揵连③、尊者迦叶④、尊者阿那律⑤、尊者宾头卢⑥。 尔时,有长者名跋提,饶财多宝,不可称计:金、银、珍宝、砗璩、玛瑙、真珠、ⓓ虎魄、象马、车乘、奴婢、仆从,皆悉备具。又复悭贪不肯布施,于佛、法、众无有毫厘之善,无有笃信,故福已尽,更不造新,恒怀邪见:无施、无福、亦无受者,亦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亦无父母及得阿罗汉者,亦复无有而取证者。彼长者有七重门,门门有守人,不得使乞者诣门,复以铁笼络覆中庭ⓔ中,恐有飞鸟来至ⓕ庭中。 长者有ⓖ姊名难陀,亦复悭贪不肯惠施,不种功德之本,故者已灭,更不造新,亦怀邪见:无施、无福、亦无受者,亦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亦无父母、得阿罗汉,亦复无有而取证者。难陀门户亦有七重,亦有守门人,不令有来乞者,亦复以铁笼覆上,不使飞鸟来入家中。“我等今日可使难陀母笃信佛、法、众。” 尔时,ⓗ拔提长者清旦食饼。是时,尊者阿那律到时,着衣持钵,便从长者舍地中踊出,舒钵向长者。是时,长者极怀愁忧,即授少许饼与阿那律。是时,阿那律得饼已,还诣所在。 是时,长者便兴瞋恚,语守门人言:“ⓘ我有教敕:‘无令有人入门内。’何故使人来入?”时,守门者报曰:“门阁牢固,不知此ⓙ道士为从何来?”尔时,长者默然不言。 时,长者已食饼竟,次食鱼肉。尊者大迦叶着衣持钵,诣长者家,从地中踊出,舒钵向长者。时,长者甚怀愁忧,授少许鱼肉与之。是时,迦叶得肉,便于彼没,还归所在。 是时,长者倍复瞋恚,语守门者言:“我先有教令:‘不使人入家中。’何故复使二沙门入家乞食?”时,守门人报曰:“我等不见此沙门为从何来入?” 长者报曰:“此秃头沙门善于幻术,ⓚ狂惑世人,无有正行。” 尔时,长者妇去长者不远而坐观之。然此长者妇是质多⑦长者妹,从摩师山中取之。时,妇语长者言:“可自护ⓛ口,勿作是语,言:‘沙门学于幻术。’所以然者,此诸沙门有大威神,所以来至长者家者,多所饶益。长者!竟识先前比丘者乎?” 长者报曰:“我不识之。” 时妇报言:“长者!颇闻迦毘罗卫ⓜ国ⓝ斛净王子名阿那律,当生之时,此地ⓞ六变震动,遶舍一由旬内,伏藏自出?” 长者报言:“我闻有阿那律,然不见之耳。” 时,妇语长者言:“此豪族之子,舍居家已,出家学道,修于梵行,得阿罗汉道,天眼第一,无有出者。然ⓟ如来亦说:‘我弟子中天眼第一,所谓阿那律比丘是。’次第二比丘来入乞者,为识不乎?” 长者报ⓠ言:“我不识之。” 其妇语言:“长者!颇闻此罗阅城内大梵志名迦毘罗,饶财多宝,不可称计,有九百九十九头耕牛田作?” 长者报言:“我躬自见此梵志身。” 其妇报言:“长者!颇闻彼梵志息⑧,名曰比波罗耶檀那,身作金色,妇名婆陀,女中殊胜者,设举紫磨金⑨在前犹黑比白?” 长者报言:“我闻此梵志有子,名曰比波罗耶檀那,然复不见。” 其妇报言:“向者,后来比丘即是。其身舍此玉女之宝,出家学道,今得阿罗汉,恒行头陀,诸有头陀之行具足法者,无有出尊迦叶上也。世尊亦说:‘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头陀行者,所谓大迦叶是。’今长者快得善利,乃使贤圣之人来至此间乞食。我观此义已,故作是言:‘善自护口,莫诽谤贤圣之人,言作幻化。’此释迦弟子皆有神德,当说此语。” 时,尊者大目ⓡ揵连着衣持钵,飞腾虚空,诣长者家,破此铁笼,落在虚空中,结跏趺坐。 是时,跋提长者见目[*]犍连在虚空中坐,便怀恐怖,而作是说:“汝是天耶?” 目连报言:“我非天也。” 长者问言:“汝是干沓惒⑩耶?” 目连报言:“我非干沓惒。” 长者问言:“汝是鬼耶?” 目连报言:“我非鬼也。” 长者问言:“汝是罗刹啖人鬼耶?” 目连报言:“我亦非罗刹啖人鬼也。” 是时,跋提长者便说此偈:
“为天干沓惒? 罗刹鬼神耶? 尔时,目连复以偈报曰:
“非天干沓惒, 非鬼罗刹种, 是时,跋提长者语目连言:“比丘!何所教敕?” 目连报言:“我今欲与汝说法,善思念之。” 时,长者复作是念:“此诸道士长夜著于饮食,然今欲论者,正当论饮食耳。若当从我索食者,我当言无也。”然复作是念:“我今少多听此人所说。”尔时,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便说此偈:
“如来说二施, 法施及财施, 是时,长者闻当说法施,便怀欢喜,语目连言:“愿时演说,闻当知之。” 目连报言:“长者当知,如来ⓑ说五事大施,尽形寿当念修行。” 时,长者复作是念:“目连向者欲说法施行,今复言有五大施。”是时,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复告长者言:“如来说有二大施。所谓法施、财施。我今当说法施,不说财施。” 长者报言:“何者是五大施?” 目连报言:“一者不得杀生,此名为大施,长者!当尽形寿ⓒ修行之。二者不盗,名为大施,当尽形寿ⓓ修行。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当尽形寿而修行之。是谓,长者!有此五大施,当念修行。” 是时,跋提长者闻此语已,极怀欢喜,而作是念:“释迦文佛所说甚妙,今所演说ⓔ者,乃不用宝物,如我今日不堪杀生,此可得奉行。又我家中饶财多宝,终不偷盗,此亦是我之所行。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终不ⓕ淫他,是我之所行。又我不好妄语之人,何况自当妄语,此亦是我之所行。ⓖ如今日意不念酒,何况自ⓗ尝,此亦是我之所行。”是时,长者语目连言:“此五施者我ⓘ能奉行。” 是时,长者心中作是念:“我今可饭此目连。”长者仰头语目连言:“可屈神下顾,就此而坐。” 是时,目连寻声ⓙ下坐。是时,跋提长者躬自办种种饮食与目连,目连食讫,行净水,长者作是念:“可持一端㲲⑪奉上目连。”是时,入藏内而选取白㲲,欲取不好者,便得好者,寻复舍之,而更取㲲,又故尔好,舍之,复更取之。 是时,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便说此偈:
“施与心斗诤, 此福贤所弃, 尔时,长者便作是念:“今目连知我心中所念。”便持白㲲奉上目连。 是时,目连即与咒愿:
“观察施第一, 知有贤圣人, 时,目连咒愿已,受此白㲲,使长者受福无穷。 是时,长者便在一面坐,目连渐与说法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诸佛世尊所说之法,苦、ⓚ习、尽、道。时,目连尽与说之。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如极净之衣易染为色,此跋提长者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以得法、见法、无有狐疑,而受五戒,自归佛、法、圣众。 时,目连[*]以见长者得法眼净,便说此偈:
“如来所说经, ⓜ根原悉备具, 是时,跋提长者白目连曰:“自今已后恒受我请,及四部众,当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爱惜。”是时,目连与长者说法已,便从ⓝ坐起而去。 余大声闻,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宾头卢言:“我等已度跋提长者,汝今可往降彼老母难陀。” 宾头卢报曰:“此事大佳。” 尔时,老母难陀躬作酥饼。尔时,尊者宾头卢到时,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渐渐至老母难陀舍,从地中踊出,舒手持钵,从ⓞ老母难陀乞食。是时,老母见宾头卢已,极怀瞋恚,ⓟ并作是恶言:“比丘当知,设汝眼脱者,我终不乞汝食也。” 是时,宾头卢即入三昧,使双眼脱出。是时,母难陀倍复瞋恚,复作恶言:“正使沙门空中倒悬者,终不与汝食。” 是时,尊者宾头卢复以三昧力,在空中倒悬。时,母难陀倍复瞋恚而作恶言:“正使沙门举身烟出者,我终不与汝食。” 是时,宾头卢复以三昧力举身出烟。是时,老母见已,倍复恚怒,而作是语:“正使沙门举身燃者,我终不与汝食也。” 是时,宾头卢即以三昧,使身体尽燃。老母见已,复作是语:“正使沙门举身出水者,我终不与汝食也。” 时,宾头卢复以三昧力,ⓠ便举身皆出水。老母见已,复作是语:“正使沙门在我前死者,ⓡ我终不与汝食也。” 是时,尊者宾头卢即入灭尽三昧,无出入息,在老母前死。时,老母以不见出入息,即怀恐怖,衣毛皆竖,而作ⓢ是语:“此沙门释种ⓣ子⑫,多所ⓤ识知,国王所敬,设闻在我家死者,必遭官事,恐不免济。”并作是语:“沙门还活者,我当与沙门食。”是时,宾头卢即从三昧起。 时,母难陀复作是念:“此饼极大,当更作小者与之。”时,老母取少许面作饼,饼遂长大。老母见已,复作是念:“此饼极大,当更作小者。然饼遂大,当取先前作者持与之。”便前取之,然复诸饼皆共相连。时,母难陀语宾头卢曰:“比丘!须食者便自取,何故相娆乃尔?” 宾头卢报曰:“大姐当知,我不须食,但须ⓑ母欲有所说耳。” 母难陀报曰:“比丘!何所ⓒ戒敕?” 宾头卢曰:“老母ⓓ今当知,ⓔ今持此饼往诣世尊所。若世尊有所[*]戒敕者,我等当共奉行。” 老母报曰:“此事甚快。” 是时,老母躬负此饼从尊者宾头卢后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宾头卢白世尊曰:“此母难陀是跋提长者[*]姊,悭贪独食不肯施人。唯愿世尊为说笃信之法,使得开解。” 尔时,世尊告母难陀:“汝今持饼施与如来及与比丘僧。” 是时,母难陀即以奉上如来及余比丘僧。故有遗余饼在,母难陀白世尊ⓕ言:“ⓖ故有ⓗ残饼。” 世尊ⓘ曰:“更饭佛、比丘僧。” 母难陀受佛教令,复持此饼饭佛及比丘僧。然后ⓙ复故有饼在。是时,世尊告母难陀:“汝今当持此饼ⓚ与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众。” 然故有饼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饼施与诸贫穷者。” 然故有饼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饼弃于净地,若着极ⓜ清净水中。所以然者,我终不见沙门、婆罗门、天及人民能消此饼,除如来.至真.等正觉。” 对曰:“如是。世尊!”是时,母难陀即以此饼,舍著净水中,即时火焰起。母难陀见已,寻怀恐惧,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秽污,出家为要。尔时,世尊[*]以见母难陀心意开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尽与母难陀说之。 是时,ⓝ老母即于座上得法眼净,犹如白㲲易染为色。此亦如是,时母难陀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以得法、成法无有狐疑,已度犹豫,得无所畏,而承事三尊,受持五戒。尔时,世尊重与说法,使发欢喜。 尔时,ⓞ难陀白世尊曰:“自今已后,使四部之众在我家取施,自今已去恒ⓟ常布施,修ⓠ诸功德,奉诸ⓡ贤圣。”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是时,跋提长者及母难陀,ⓢ有弟名曰优婆迦尼,是阿阇世王少小同好,极相爱念。尔时,优婆迦尼长者经营田作,闻兄跋提及姊难陀受如来法化,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之中不复睡眠,亦不饮食。是时,长者办田作已,还诣罗阅城中道,复作是念:“我今先至世尊所,然后到家。”尔时,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长者白世尊曰:“我兄跋提及姊难陀,受如来法化乎?”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今跋提、难陀[*]以见四谛,修诸善法。” 尔时,优婆迦尼长者白世尊曰:“我等居门极获大利。”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言,汝今父母极获大利,种后世之福。” 尔时,世尊与长者说微妙之法,长者闻法已,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往诣王阿阇世所,在一面坐。 尔时,王问长者曰:“汝兄及姊受如来化耶?” 对曰:“如是。大王!” 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击ⓤ锺鸣鼓,告敕城内:“自今已后,无令事佛之家有所赀输,亦使事佛之人来迎去送。所以然者,此皆是我道法兄弟。” 尔时,王阿阇世出种种饮食持与长者,时长者便作是念:“我竟不闻世尊说夫优婆塞之法,为应食何等食?应饮何等浆?我今先往至世尊所,问ⓥ此义,然后当食。” 尔时,长者告左右一人曰:“汝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持我声而白世尊云:‘ⓦ优婆迦尼长者白世尊曰:“夫贤者之法当持几戒?又犯几戒非清信士?当应食何等食?饮何等浆?”’” 尔时,彼人受长者教,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彼人持长者名,白世尊曰:“夫清信士之法应持几戒?犯几戒非优婆塞?又应食何等食?饮何等浆?” 世尊告曰:“汝今当知食有二种,有可亲近,有不可亲近。云何为二?若亲近食时,起不善法,善法有损,此食不可亲近;若得食时,善法增益,不善法损,此食可亲近。浆亦有二事,若得浆时,起不善法,善法有损,此不可亲近;若得浆时,不善法损,善法有益,此可亲近。夫清信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皆当持之。当再三问,能持者使持之;若清信士犯一戒已,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若复清信士奉持一戒,生善处天上,何况二、三、四、五?”是时,彼人从佛受教已,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彼人去不远,是时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后,听授优婆塞五戒及三自归。若比丘欲授清信士、女戒时,教使露ⓧ臂、叉手合掌,教称姓名,归佛、法、众;再三教称姓名,归佛、法、众,复更自称;‘我今已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如释迦文佛最初五百贾客受三自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若持一戒,余封四戒;若受二戒,余封三戒;若受三戒,余封二戒;若受四戒,余封一戒;若受五戒,当具足持之。”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 者=今【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今”。 ⓒ 〔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虎魄=琥珀【宋】【元】【明】 “虎魄”,宋、元、明三本作“琥珀”。 “琥珀”,大正藏原为“虎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琥珀”。 ⓔ 〔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庭中=中庭【宋】【元】【明】 “庭中”,宋、元、明三本作“中庭”。 “中庭”,大正藏原为“庭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中庭”。 ⓖ 姊=妹【宋】*【元】*【明】* “姊”,宋、元、明三本作“妹”。 “妹”,大正藏原为“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妹”。 ⓗ 拔提=跋提【宋】【元】【明】 “拔提”,宋、元、明三本作“跋提”。 “跋提”,大正藏原为“拔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跋提”。 ⓘ 我+(先)【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先”。 大正藏无“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道士=道人【宋】【元】【明】 “道士”,宋、元、明三本作“道人”。 “道人”,大正藏原为“道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道人”。 ⓚ 狂=诳【宋】【元】【明】 “狂”,宋、元、明三本作“诳”。 “诳”,大正藏原为“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诳”。 ⓛ 口=之【宋】【元】【明】 “口”,宋、元、明三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 〔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斛净=谷净【宋】【元】【明】 “斛净”,宋、元、明三本作“谷净”。 “谷净”,大正藏原为“斛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谷净”。 ⓞ 六变=六反【宋】【元】【明】 “六变”,宋、元、明三本作“六反”。 “六反”,大正藏原为“六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六反”。 ⓟ (诸)+如来【宋】【元】【明】 “如来”,宋、元、明三本作“诸如来”。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揵〕-【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揵”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域=城【宋】 “域”,宋本作“城”。 “城”,大正藏原为“域”,今依据宋本改作“城”。 ⓑ 〔说〕-【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说”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而)+修行【宋】【元】【明】 “修行”,宋、元、明三本作“而修行”。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修行=而修行之【宋】【元】【明】 “修行”,宋、元、明三本作“而修行之”。 “而修行之”,大正藏原为“修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而修行之”。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淫他=他淫【宋】【元】【明】 “淫他”,宋、元、明三本作“他淫”。 “他淫”,大正藏原为“淫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他淫”。 ⓖ 如+(我)【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如我”。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尝+(饮)【宋】【元】【明】 “尝”,宋、元、明三本作“尝饮”。 大正藏无“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所)+能【宋】【元】【明】 “能”,宋、元、明三本作“所能”。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下=来【宋】【元】【明】 “下”,宋、元、明三本作“来”。 “来”,大正藏原为“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来”。 ⓚ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根原=根元【宋】【元】【明】 “根原”,宋、元、明三本作“根元”。 “根元”,大正藏原为“根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根元”。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并=而【宋】【元】【明】 “并”,宋、元、明三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为“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 便=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 〔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是语=是说【宋】【元】【明】 “是语”,宋、元、明三本作“是说”。 “是说”,大正藏原为“是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说”。 ⓣ 宋、元、明三本无“种”字。 ⓤ 识知=知识【宋】【元】【明】 “识知”,宋、元、明三本作“知识”。 “知识”,大正藏原为“识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知识”。 ⓑ (老)+母【宋】【元】【明】 “母”,宋、元、明三本作“老母”。 大正藏无“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戒=诫【宋】*【元】*【明】* “戒”,宋、元、明三本作“诫”。 “诫”,大正藏原为“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诫”。 ⓓ 〔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今=尔【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尔”。 ⓕ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今以饭比丘余)+故【宋】【元】【明】 “故”,宋、元、明三本作“今以饭比丘余故”。 大正藏无“今以饭比丘余”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残饼=饼在【宋】【元】【明】 “残饼”,宋、元、明三本作“饼在”。 “饼在”,大正藏原为“残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饼在”。 ⓘ (告)+曰【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告曰”。 大正藏无“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施)+与【宋】【元】【明】 “与”,宋、元、明三本作“施与”。 大正藏无“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优婆夷=优婆斯【宋】【元】【明】 “优婆夷”,宋、元、明三本作“优婆斯”。 “优婆斯”,大正藏原为“优婆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优婆斯”。 ⓜ 〔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老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老母”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老母”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难陀+(母)【宋】【元】【明】 “难陀”,宋、元、明三本作“难陀母”。 大正藏无“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常=当【宋】【元】【明】 “常”,宋、元、明三本作“当”。 “当”,大正藏原为“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 ⓠ 诸=行【宋】【元】【明】 “诸”,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 贤圣=贤者【宋】【元】【明】 “贤圣”,宋、元、明三本作“贤者”。 “贤者”,大正藏原为“贤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贤者”。 ⓢ 〔有〕-【宋】 宋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此义+(已)【宋】【元】【明】 “此义”,宋、元、明三本作“此义已”。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优婆迦尼=优波迦尼【宋】 “优婆迦尼”,宋本作“优波迦尼”。 “优波迦尼”,大正藏原为“优婆迦尼”,今依据宋本改作“优波迦尼”。 ⓐ 世尊=佛【宋】【元】【明】 “世尊”,宋、元、明三本作“佛”。 “佛”,大正藏原为“世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佛”。 ⓧ 臂=脚【元】【明】 “臂”,元、明二本作“脚”。 “脚”,大正藏原为“臂”,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脚”。 [注解]① 罗阅城:“王舍城”的音译,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 ② 迦兰陀竹园:佛陀的道场之一,为迦兰陀长者所拥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场,是佛教最早盖的寺院。又译为“竹林加兰哆园”、“竹林精舍”。 ③ 宾头卢:比丘名,出身婆罗门贵族,是俱睒弥国优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证阿罗汉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后第六年,王舍城的树提长者将栴檀木制成的钵高悬在长竿上,表示谁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谁,最后由宾头卢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师。但由于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现神通,被佛陀处罚离开阎浮提而到别的世界度众,佛陀后来让他回到阎浮提,付嘱他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以让后世众生供养植福。 ④ 大目揵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目揵连”、“目犍连”、“大目犍连”。 ⑤ 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大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摩诃迦叶”。 ⑥ 阿那律: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陀”。 ⑦ 质多:优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名,佛陀称赞他是在家弟子中“第一智慧”,佛陀的许多在家弟子也以他为榜样。质多长者住在舍卫城附近的城市摩师山的芒果林旁,富有且净信佛法,他在芒果林中建立精舍,终身供养僧众。他证得三果,命终时往生五净居天的不烦热天,成为质多天子。又译为“质多罗”。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一“质多罗相应”的经文。 ⑧ 息:儿子。 ⑨ 紫磨金:带紫色光泽的上等黄金。 ⑩ 干沓惒:乐神,八部众之一,不食酒肉,以香气以资养身体。又译为“乾闼婆”。 ⑪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⑫ 释种子:释迦族血统的人,这里指佛陀的弟子(宾头卢尊者)。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四阿罗汉无论怎么用神通示现,都动摇不了跋提长者及母难陀(跋提长者的姐姐)的心,无法让他们发心布施,不过自跋提长者听了目连尊者的教诚,母难陀听了佛陀的教诫后,让他们的心态起了转化,变成大施主。由此可知,教诫更胜于神通。 僧团的制度,或许也是从这些案例中学习,而强调要以教诫而不是神通来让人信佛,甚至后来禁止对外人现神通。 本经中佛陀以神通接引人的层次也更高于宾头卢尊者的层次,佛陀让难陀母在实践中持续体验布施让心柔软的法喜,而不是以魔术试图折服人。
观察经中所载有效的接引初机的方法,我们也可学习顺应对方的想法,采取适合对方的方法因势利导,导引到正法。
“若得~时,而起善法”有点呼应《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11〉: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软。 得麁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CBETA, T10, no. 279, p. 71, c12-20)
ⓐ(二)[0650a08]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日月有四重翳,使不得放光明。何等为四?一者云也,二者风尘,三者烟,四者ⓑ阿须伦①,使覆日月不得放光明。是谓,比丘!日月有此四翳,使日月不得放大光明。此亦如是,比丘!有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云何为四?一者欲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二者瞋恚,三者愚痴,四者利养②,覆蔽人心不得开解。是谓,比丘!有此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当求方便,灭此四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IV. 50. Upakkilesā. ??? ⓑ 阿须伦~Rāhu Asurinda. ??? [注解]① 阿须伦:即“阿修罗”,六道众生之一,喜爱战斗,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 ② 利养:财利等能滋养身体的物品。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三)[0650a20]闻如是: 一时,佛在ⓑ阿罗毘祠①侧。尔时,极为盛寒,树木凋落。 尔时,ⓒ手阿罗婆长者子②出彼城中,在外经行,渐来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长者子白世尊言:“不审ⓓ宿昔之中得善眠乎?” 世尊告曰:“如是,童子!快善眠也。” 时,长者子白佛:“今盛寒日,万物凋落,然复世尊坐用草蓐,所着衣裳,极为单薄,云何世尊作是说:‘我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童子!谛听!我今还问汝,随所报之。犹如长者家牢治屋舍,无有风尘,然彼屋中有床蓐、氍氀③、毾㲪④,事事俱具,有四玉女颜貌ⓔ端政,面如桃华,世之希有,视无厌足,然好明灯,ⓕ然彼长者快得善眠乎?” 长者子报曰:“如是。世尊!有好床卧,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云何,长者子!若彼人快得善眠,时有欲意起,缘此欲意不得眠乎?” 长者子对曰:“如是。世尊!若彼人欲意起者,便不得眠也。” 世尊告曰:“如彼欲意盛者,今如来永尽无余,无复根本⑤,更不复兴。云何,长者子!设有瞋恚、愚痴心起者,岂得善眠乎?” 童子报言:“不得善眠也。所以然者,由有三毒心故。” 世尊告曰:“如来今日无复此心,永尽无余,亦无根本。童子当知,我今当说四种之ⓖ坐。云何为四?有卑[*]坐、有天[*]坐、有梵[*]坐、有佛[*]坐。童子当知,卑[*]坐者,ⓗ是转轮圣王[*]坐也。天[*]坐者,释提桓因坐也。梵[*]坐者,梵天王之坐也。佛[*]坐者,是四谛之坐也。卑[*]坐者,向须陀洹坐也。天[*]坐者,得须陀洹坐也。梵[*]坐者,向斯陀含坐也。佛[*]坐者,四意止之坐也。卑[*]坐者,得斯陀含之坐也。天[*]坐者,向阿那含之[*]坐也。梵[*]坐者,得阿那含果坐也。佛[*]坐者,四等之坐也。卑[*]坐者,欲界⑥之坐也。天[*]坐者,色界⑦之坐也。梵[*]坐者,无色界⑧之坐也。佛[*]坐者,四神足之坐也。 “是故,童子!如来以坐四神足[*]坐,快得善眠,于中不起淫、怒、痴,[*]以不起此三毒之心,便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故,长者子,我观此义已,是ⓘ故说如来快得善眠。” 尔时,长者子便说此偈:
“相见日极久, 梵志般涅槃, 长者子作是语已,世尊然可之。是时,长者子便作是念:“世尊[*]以然可,我极ⓙ怀欢喜,不能自胜。”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彼童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III. 34. ??? ⓑ 阿罗毘~Ālavī. ??? ⓒ 手~Hatthaka. ??? ⓓ 宿昔=宿宵【宋】【元】【明】 “宿昔”,宋、元、明三本作“宿宵”。 “宿宵”,大正藏原为“宿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宿宵”。 ⓔ 端政=端正【宋】【元】【明】 “端政”,宋、元、明三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为“端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端正”。 ⓕ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是=坐【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 故=以【宋】【元】【明】 “故”,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阿罗毘祠:佛陀的道场之一,位于阿罗毘国,原为外道的祠堂,后来转为佛教道场。又译为“旷野精舍”、“伽逻”。 ② 手阿罗婆长者子:优婆塞名,佛陀称赞他“恒坐禅思”第一,他证得三果,命终后往生五净居天中的无热天。又译为“手长者”、“首长者”、“旷野长者”、“呵侈阿罗婆”。 ③ 氍氀:读音同“渠驴”,毛织品、毛织的地毯。 ④ 毾㲪:读音同“踏登”,细致的毛被与毛席。 ⑤ 根本:这里指生死流转的根源。 ⑥ 欲界:有淫欲和食欲的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类,天道的欲界诸天以下统称为欲界,欲天的最高天是他化自在天,以下包含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⑦ 色界:离于淫欲和食欲,身体及宫殿等物质(色)相当殊胜精致的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类,包含天道的色界十八天。 ⑧ 无色界:超越物质的世界,是没有感官之欲的渴爱、没有物质的渴爱,但还有精神的渴爱的有情众生所处的境界。依照三界六道的分类,包含天道的无色界四天。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四)[0650c12]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从静室起下灵鹫山,及将①鹿头梵志②,而渐游行到大畏塜间。尔时,世尊取死人髑髅授与梵志,作是说:“汝今,梵志!明于星宿,又兼医药能疗治众病,皆解诸趣,亦复能知人死因缘。我今问汝,此是何人髑髅,为是男耶?为是女乎?复由何病而取命终?” 是时,梵志即取髑髅反复观察,又复以手而取击之,白世尊曰:“此是男子髑髅,非女人也。”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 世尊问曰:“由何命终?” 梵志复ⓐ手捉击之,白世尊言:“此众病集凑,百节酸疼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当以何方治之?” 鹿头梵志白佛言:“当取ⓑ呵梨勒果,并取蜜和ⓒ之,然后服之,此病得愈。” 世尊告曰:“善哉!如汝所言,设此人得此药者,亦不命终。此人今日命终,为生何处?” 时,梵志闻已,复捉髑髅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三恶趣,不生善处。”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恶趣,不生善处。” 是时,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梵志曰:“此是何人,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女人身也。” 世尊告曰:“由何ⓓ疹病致此命终?” 是时,鹿头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女人怀妊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此女人ⓔ者,由何命终?” 梵志白佛:“此女人者,产月未满,复以产儿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又彼怀妊,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如此病者,当须好酥醍醐,服之则差。”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此女人[*]以取命终,为生何处?” 梵志白佛:“此女人[*]以取命终,生畜生中。”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 是时,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终?”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饮食过差,又遇暴下③,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绝粮不食,便得除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终,为生何处?”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饿鬼中。所以然者,意想着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尔时,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者,女人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终由何ⓗ疹病?”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当产之时以取命终。” 世尊告曰:“云何当产之时以取命终?”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身,气力虚竭,又复饥饿以致命终。” 世尊告曰:“此人命终,为生何处?”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于人道。” 世尊告曰:“夫饿死之人欲生善处者,此事不然,生三恶趣者可有此理。”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终。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设命终时,当堕二趣:若天上、人中。” 尔时,世尊复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者,此人由何[*]疹病致此命终?”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无病,为人所害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为人所害故致命终。”世尊告曰:“此人命终,为生何处?”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善处天上。” 世尊告曰:“如汝所言,前论、后论而不相应。” 梵志白佛:“以何缘本而不相应?” 世尊告曰:“诸有男女之类,为人所害而取ⓚ命终,尽生三恶趣,汝云何言生善处天上乎?”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终生善处天上。”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戒之人无所触犯,生善处天上。” 世尊复重告曰:“此人为持几戒而取命终?” 是时,梵志复专精一意无他异想,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持ⓛ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关斋法而取命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八关斋而取命终。” 尔时,东方境界普香山南有优陀延比丘,于无余涅槃界而取般涅槃。尔时,世尊ⓜ屈申臂顷,往取彼髑髅来授与梵志,问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我观此髑髅,ⓝ元本亦复非男,又复非女。所以然者,我观此髑髅,亦不见生,亦不见断,亦不见周旋往来。所以然者,观八方上下,都无ⓞ音向。我今,世尊!未审此人是谁髑髅?”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是谁髑髅?汝当知之,此髑髅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所可适处,此是东方境界普香山南优陀延比丘,于无余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罗汉之髑髅也。” 尔时,梵志闻此语已,叹未曾有,即白佛言:“我今观此蚁子之虫,所从来处,皆悉知之,ⓐ鸟兽[*]音向ⓑ即能别知,此是雄,此是雌。然我观此阿罗汉,永无所见,亦不见来处,亦不见去处,如来正法甚为奇特!所以然者,诸法之本出于如来神口,然阿罗汉出于经法之本。”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诸法之本出如来口,正使诸天、世人、魔、若魔天,终不能知罗汉所趣。” 尔时,梵志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能尽知九十六种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唯愿世尊得在道次。”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无有人知汝所趣向处。” 尔时,梵志即得出家学道,在闲静之处,思惟道术。ⓓ所谓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时,梵志即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鹿头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罗汉行所修之法。”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罗汉之行?” 鹿头白佛:“今有四种之界。云何为四?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谓,如来!有此四界。彼时人命终,地即自属地,水即自属水,火即自属火,风即自属风。”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几界?” 鹿头白佛:“其实四界,义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义有八界?” 鹿头白佛:“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风,是谓四界。彼云何义有八界?地界有二种,或内地、或外地。彼云何名为内地种?发、毛、爪、齿、身体、皮肤、筋、骨、髓、脑、肠、胃、肝、胆、脾、肾,是谓名为内地种。云何为外地种?诸有坚牢者,此名为外地种。此名为二地种。 “彼云何为水种?水种有二,或内水种、或外水种。内水种者:ⓔ唌、唾、泪、ⓕ尿、血、髓,是谓名为内水种。诸外ⓖ软溺物者,此名为ⓗ外水种。是名二水种。 “彼云何名为火种?然火种有二,或内火、或外火。彼云何名为内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无有遗余,此名为内火。云何名为外火?诸外物热盛物,此名为外火种。 “云何名为风种?又风种有二,或有内风、或有外风。所谓唇内之风、眼风、头风、出息风、入息风,一切支节ⓘ之间风,此名为内风。彼云何名为外风?所谓轻飘动摇、速疾之物,此名为外风。是谓,世尊!有二种,其实有四,数有八。如是,世尊!我观此义,人若命终时,四种各归其本。” 世尊告曰:“无常之法亦不与有常并。所以然者,地种有二,或内、或外。尔时,内地种是无常法、变易之法;外地种者,恒住、不变易。是谓地有二种,不与有常、无常相应。余三大者亦复如是,不与有常、无常ⓙ共相应。是故,鹿头!虽有八种,其实有四。如是,鹿头,当作是学。” 尔时,鹿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以)+手【宋】【元】【明】 “手”,宋、元、明三本作“以手”。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呵梨勒果=诃利勒菓【宋】【元】,=诃利勒果【明】 ????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疹=疾【宋】*【元】*【明】* “疹”,宋、元、明三本作“疾”。 “疾”,大正藏原为“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疾”。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如=原【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授”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疹=疾【元】【明】* “疹”,元、明二本作“疾”。 “疾”,大正藏原为“疹”,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疾”。 ⓘ 白=曰【元】 “白”,元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白”,今依据元本改作“曰”。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命终+(者)【宋】【元】【明】 “命终”,宋、元、明三本作“命终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一戒=戒一【宋】【元】【明】 “一戒”,宋、元、明三本作“戒一”。 “戒一”,大正藏原为“一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戒一”。 ⓜ 屈申=屈伸【宋】【元】【明】 “屈申”,宋、元、明三本作“屈伸”。 “屈伸”,大正藏原为“屈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屈伸”。 ⓝ 元=原【宋】【元】【明】 “元”,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音向=音响【宋】*【元】*【明】* “音向”,宋、元、明三本作“音响”。 “音响”,大正藏原为“音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音响”。 ⓟ 生死=死生【宋】【元】【明】 “生死”,宋、元、明三本作“死生”。 “死生”,大正藏原为“生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死生”。 ⓐ 鸟兽=鸟狩【宋】 “鸟兽”,宋本作“鸟狩”。 “鸟狩”,大正藏原为“鸟兽”,今依据宋本改作“鸟狩”。 ⓑ 即=则【明】 “即”,明本作“则”。 “则”,大正藏原为“即”,今依据明本改作“则”。 ⓓ 所谓=所以【宋】【元】【明】 “所谓”,宋、元、明三本作“所以”。 “所以”,大正藏原为“所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以”。 ⓔ 唌=涎【元】【明】 “唌”,元、明二本作“涎”。 “涎”,大正藏原为“唌”,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涎”。 ⓕ 尿=溺【宋】【元】【明】 “尿”,宋、元、明三本作“溺”。 “溺”,大正藏原为“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溺”。 ⓖ 软溺=软弱【宋】【元】【明】 “软溺”,宋、元、明三本作“软弱”。 “软弱”,大正藏原为“软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软弱”。 ⓗ 〔外水种是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外水种是名”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外水种是名”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间=间之【宋】【元】【明】 “之间”,宋、元、明三本作“间之”。 “间之”,大正藏原为“之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间之”。 ⓙ 〔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共”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将:率领。读音同“匠”。 ② 鹿头梵志:优婆塞名,后来出家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分别等智,恒不忘失”第一。 ③ 暴下:急性腹泻。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最后一段提到“尔时,内地种是无常法、变易之法;外地种者,恒住、不变易”,参照其他经文,并不是说外地界是永恒的,只是人死后身体内的地界回归到外地界,因此看似外地界相对于内地界可以更长久。例如《中阿含经》卷7〈舍梨子相应品 3〉:“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CBETA, T01, no. 26, p. 464, c12-14),就是说像外地界那么广大都会变易了,何况身体内的地界? 对于人死后内地界并到大自然的外地界的现象,有些人误以为外四大为常。佛陀则指出,如果身体内的四大无常、身体外的四大为常的话,身体内的无常并入身体外,则外面的四大应该也是无常的,若说身体外的四大为常则矛盾,所以说“无常之法亦不与有常并”。这里的无常、有常,只是在不同的尺度下所作的不同观察,因此本经提到“是谓地有二种,不与有常、无常相应”,不宜一言以蔽之而断言说成有常(常见)、无常(断见)。
也因此佛说的结论是“虽有八种,其实有四”,其实地、水、火、风并不因位于身体之内或之外而有不同的本质,究竟来讲并不能以“我”来区分身内与身外的地、水、火、风。
[进阶辨正]ⓐ(五)[0652b13]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广演之义。云何为四?所谓契经、律、阿毘昙①、戒,是谓为四。比丘当知,若有比丘从东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 “云何案法共论?所谓案法论者,此四大广演之论,是谓契经、律、阿毘昙、戒,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布现律、分别法。正使说契经时,布现律、分别法时,若彼布现,所谓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设不与契经、律、阿毘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然卿所说者,非正经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说契经、律、阿毘昙都不与相应。’以不相应,当问戒行,设不与戒行相应者,当语彼人:‘此非如来之藏也。’即当发遣使去,此名初演大义之本。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南方来,而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比丘有所说,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正使ⓓ比丘有所说不与义相应者,当发遣之。设与义相应者,当报彼人曰:‘此是义说,非正经本。’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所以然者,义者解经之ⓔ源,是谓第二演大义之本。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西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律、阿毘昙,然彼比丘正解味,不解义,当语彼比丘作是语:‘我等不明此语,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正使说契经、律、阿毘昙时,解味不解义,虽闻彼比丘所说,亦不足誉善,亦不足言恶。复以戒行而问之,设与相应者念承受之。所以然者,戒行与味相应,义不可明故,是谓第三演义也。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北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诸贤,有疑难者,便来问ⓖ义,我当与汝说之。’设彼比丘有所说者,不足承受,不足讽诵,然当向彼比丘问契经、律、阿毘昙、戒,ⓗ共相应者,便当问义。若复与义相应,便当叹誉彼比丘:‘善哉!善哉!贤士!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尽与契经、律、阿毘昙、戒共相应。’当以法供养ⓘ得彼比丘。所以然者,如来恭敬法故,其有ⓙ供养法者,则恭敬我已。其观法者,则观我已。有法则有我已,有法则有比丘僧,有法则有四部之众,有法则有四姓在世。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则贤劫中有ⓚ大威王出世,从是已来便有四姓在世。若法ⓛ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刹利、婆罗门、工师、居士种。若法在世者,便有转轮圣王位不绝。若法在世者,便有四天王种、兜术天、艶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便在于世。若法在世者,便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在于世间。若法在世者,ⓜ便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现于世。是故,比丘!当善恭敬于法,彼比丘随时供养,给其所须,当语彼比丘作是语:‘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日所说者,真是如来所说。’是谓,比丘!有此四大广演ⓝ说之义。 “是故,诸比丘!当持心执意行此四事,勿有漏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IV. 180. Mahāpadesana. ??? ⓑ 语=说【宋】【元】【明】 “语”,宋、元、明三本作“说”。 “说”,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 ⓒ 论议=论义【宋】【元】【明】 “论议”,宋、元、明三本作“论义”。 “论义”,大正藏原为“论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论义”。 ⓓ (彼)+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彼比丘”。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源=原【宋】【元】【明】 “源”,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 义我=我义【宋】【元】【明】 “义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义”。 “我义”,大正藏原为“义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我义”。 ⓗ (设与经经律阿毘昙戒)+共相【宋】【元】【明】 “共相”,宋、元、明三本作“设与经经律阿毘昙戒共相”。 大正藏无“设与经经律阿毘昙戒”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得=待【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待”。 “待”,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待”。 ⓙ 供养=恭敬【宋】【元】【明】 “供养”,宋、元、明三本作“恭敬”。 “恭敬”,大正藏原为“供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恭敬”。 ⓚ 大威=大盛【宋】【元】【明】 “大威”,宋、元、明三本作“大盛”。 “大盛”,大正藏原为“大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盛”。 ⓛ 在世+(者)【宋】【元】【明】 “在世”,宋、元、明三本作“在世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便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便有”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便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说〕-【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说”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阿毘昙:为音译,义译为“论”,指为阐明法义的问答论议,后来也指佛弟子对经的论述,和经、律合称三藏。又译作“阿毘达磨”。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的四大广演之义 vs 四大教法
当对方说他精通经、律、论、戒时,我们应该如何检验他:
若有人说他从某某人那里听闻了“正确”的佛法,我们的态度都应该依法不依人:
戒,梵语尸罗(s/i^la),指防非止恶的戒法。律,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或毗尼(vinaya),指生活上的规律。在中国常“戒律”合称,虽然原义中“戒”、“律”有些差别。 (六)[0653a18]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清旦集四种兵,乘ⓐ宝羽之车,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大王曰:“大王!为从何来?又尘土坌①体,集四种兵,有何事缘?”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今此国界有大贼起,昨夜半,兴兵擒获。然身体疲ⓑ惓欲还诣宫,然中道复作是念:‘我应先至如来所,然后入宫。’以此事缘,寤寐②不安;今[*]以坏贼功劳有在,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故ⓒ来至拜跪觐省。设我昨夜不即兴兵者,则不获贼。” 尔时,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说。王当知,ⓓ此有四事缘本,先苦而后乐。云何为四?清旦早起先苦而后乐;设服油酥③先苦而后乐;若服药时先苦而后乐;家业娉娶④先苦而后乐。是谓,大王!有此四事缘本,先苦而后乐。”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世尊所说诚得其宜,有此四事缘本,先苦而后乐。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观此四事,如掌观珠,皆是先苦而ⓔ后乐ⓕ义。” 尔时,世尊与波斯匿王说微妙之法,发欢喜心。王闻法已,白世尊言:“国事猥多,欲还ⓖ归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时,波斯匿王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⑤,便退而去。 王去未久,是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此四事缘本,先苦ⓗ后乐。云何为四?戒修习梵行先苦而后乐;慧诵习经文先苦而后乐;定坐禅念定先苦而后乐;数出入息先苦而后乐。是ⓘ谓,比丘!行此四事者,先苦而后乐也。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后乐之法,必应沙门后得果报之乐。 “云何为四?若有比丘勤于此法,无欲恶法,念ⓙ持喜安,游心初禅,ⓚ得沙门之乐。复次,有觉、有观息,内ⓛ有喜心,专精一意,无觉、无观,念[*]持喜安,游于二禅,是谓得第二沙门之乐。复次,无念游心于护,恒自觉知,觉身有乐,诸贤圣所ⓜ喜望者,护念乐,游心三禅,是谓获第三沙门之乐。复次,苦乐已尽,先无有忧戚之患,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心四禅,是谓有此四沙门之乐。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后获沙门四乐之报,断三ⓝ结网,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灭度。复次,比丘!若ⓞ断此三结,ⓟ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世,必尽苦际。复次,比丘!若有比丘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后获沙门四果之乐。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先苦而后乐。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 惓=倦【宋】【元】【明】 “惓”,宋、元、明三本作“倦”。 “倦”,大正藏原为“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 (诣)+来【宋】【元】【明】 “来”,宋、元、明三本作“诣来”。 大正藏无“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此=之【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 后乐+(也)【宋】【元】【明】 “后乐”,宋、元、明三本作“后乐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缘本先苦而后乐)+义【宋】【元】【明】 “义”,宋、元、明三本作“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缘本先苦而后乐义”。 大正藏无“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缘本先苦而后乐”十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归〕-【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归”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归”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而)+后【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而后”。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谓=诸【宋】【元】【明】 “谓”,宋、元、明三本作“诸”。 “诸”,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 持=得【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得”。 “得”,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得”。 ⓚ (是谓初)+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是谓初得”。 大正藏无“是谓初”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喜望=悕望【宋】【元】【明】 “喜望”,宋、元、明三本作“悕望”。 “悕望”,大正藏原为“喜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悕望”。 ⓝ 结网=内结【宋】【元】【明】 “结网”,宋、元、明三本作“内结”。 “内结”,大正藏原为“结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内结”。 ⓞ (永)+断【宋】【元】【明】 “断”,宋、元、明三本作“永断”。 大正藏无“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淫=媱【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媱”。 “媱”,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媱”。 [注解]① 坌:尘土撒落在物体上。读音同“笨”。 ② 寤寐:寤,睡醒。寐,就寝。寤寐表示无时无刻。 ③ 设服油酥:制作及服食油酥。油酥的制作过程繁杂耗时,但成品香浓可口,因此先苦后乐。??【也有人认为油酥是苦的但有营养?】 ④ 家业娉娶:嫁娶以成长立业。印度的嫁娶习俗繁琐耗时,因此形容为先苦后乐。 ⑤ 匝:环绕一圈称为一匝。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世尊勉励大家,修习戒、定、慧,是先苦而后乐。 ⓐ(七)[0653c11]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有似ⓑ黄蓝花沙门;有似ⓒ邠陀利华沙门;有似柔软沙门;于柔软中ⓓ柔软沙门。 “彼云何名为似黄蓝花沙门?或有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经七死七生;或复家家、一种,犹如黄蓝之花朝取暮长①。此比丘亦复如是,三结使尽,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种便成道迹,是谓名为黄蓝花沙门。 “彼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 “彼云何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即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是谓柔软沙门。 “彼云何柔软中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谓柔软中柔软沙门。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出现于世。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于柔软中作柔软沙门。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修陀.修摩均 宾头.ⓕ尘.翳.手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校勘]ⓐ ~A. IV. 88. Saññojana. ??? ⓑ 黄蓝花~Macala. ??? ⓒ 邠陀利=分陀利【元】【明】*~Puṇḍarīka. “邠陀利”,元、明二本作“分陀利”。 “分陀利”,大正藏原为“邠陀利”,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分陀利”。 ⓓ 柔软~Sukhumāla. ??? ⓔ 至=经【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经”。 “经”,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经”。 ⓕ 尘=卢【宋】【元】【明】 “尘”,宋、元、明三本作“卢”。 “卢”,大正藏原为“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卢”。 ⓖ 经=音【宋】【元】【明】 “经”,宋、元、明三本作“音”。 “音”,大正藏原为“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音”。 [注解]① 朝取暮长:早上拿到,晚上就长大了。比喻修行一直有进步。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