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杂阿含经》卷七第30经:“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 其中“息出风、息入风”是呼气、吸气。 “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是什么? Wayne Tsai: 可以参考古印度医学跟瑜伽的对风的解释。 阿育吠陀将气(prāṇa)分成五种,它们是气息的五种作用:
就佛法的观点,气是无常的,不应该执著。 David Chiou: 谢谢!注解为:
一些难以对应,因此我个人自由心证的:
如果有人找到更精确的定义也还请告知,谢谢! 另一方面,论典中的相关例子为: [法相辞典(朱芾煌)] 瑜伽二十七卷二页云:云何风界?风界、有二。一、内,二、外。内风界者:谓此身中内别风性风飘所摄轻性动性,非亲附,非执受。其事云何?谓内身中、有上行风,有下行风,有胁卧风,有脊卧风,有腰间风,有𣎑间风,有小刀风,有大刀风,有针剌风,有毕钵罗风,有入出息风,有随支节风。如是等类、名内风界。外风界者:谓外风性风飘所摄轻性动性,非亲附,非执受。其事云何?谓在身外、有东来风,有西来风,有南来风,有北来风,有有尘风,有无尘风,有狭小风,有广大风,有毗湿婆风,有吠蓝婆风,有风轮风。有时大风卒起积集,折树颓墙,崩山荡海。既飘鼓已;无所依凭,自然静息。若诸有情、欲求风者;动衣摇扇,及多罗掌。如是等类、名外风界。 二解 法蕴足论九卷十八页云:云何风界?谓风界有二种。一、内,二、外。云何内风界?谓此身内所有各别动性动类,有执、有受。此复云何?谓此身中、或上行风,或下行风,或傍行风,胁风,背风,胸风、肚风,心风,脐风,嗢钵罗风,毕钵罗风,刀风,剑风,针风,结风,缠风,掣风,劣风,强风,随支节风,入出息风。复有所余身内各别动性动类,有执有受。是名内风界。云何外风界?谓此身外诸外所摄动性动类,无执无受。此复云何?谓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有尘风,无尘风,旋风,暴风,吠岚婆风,小风,大风,无量风,风轮风,依空行风。复有所余动性动类,无执无受;是名外风界。前内此外,总名风界。 三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五卷八页云:问:风界、云何?答:轻等动性。虽此风界、总是动性;而此动性、差别无边。谓内外分动性各异。内分中动性者:谓有上行风,有下行风,有住胁风,有住腹风,有住背风,有如针风,有如刀风,有荜茇罗风,有婆呾瑟耻罗风,有婆呾窭拉摩风,有入息风,有出息风,有随身分支节行风,所有动性。外分中动性者:谓有四方风,或有尘风,或无尘风,或毘湿缚风,或吠岚婆风,或小风,或大风,或风轮风等,所有动性。此内外分种种动性,以相同故,略为一聚;总名风界。 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风界云何?谓轻等动性。 简单来讲只要人身体中会动的,就是风大的作用,因此举例是举不完的,《中阿含经》中也只是举例而已,并没有所谓的标准。 Wayne Tsai: 印度的上行风下行风等五种风的解释蛮多的,各说也有些出入,一般说法,上行风(Uḍana Vayu)跟喉轮有关,在喉咙、头部的范围可以观察得到,与说话跟产生声音的风的运动有关。也还有其他人对上行等气也有更多解释说明,不过这些应该不是佛陀强调的重点。 经里的风界主要透过推动性观察,像身体的运动、血液循环、心脏跳动、消化排泄等事上都可以观察的到推动性,并且这些现象都是无常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