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什么是“十四无记”? David Chiou: 十四无记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外道的问题本身就有错,不是从因缘观如实地看世间,所以佛陀才不加以讨论或回答这些问题。 十四无记的“世间无常”和佛教所说“世间无常”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实际的意义却不一样。十四无记所说的“世间无常”是将宇宙(世间)视为一个主体、大我,认为这个主体是无常,会消失而一了百了,属于断灭论。佛教所说的“世间无常”则是基于因缘的分析,描述世间的迁流变化,而非有一个主体、大我。 十四无记中“如来死后无”和佛教所说的“涅槃”也不相同。十四无记所说的“如来死后无”是将如来视为一个主体、灵魂,认为这个灵魂会消失而一了百了,属于断灭论。 如果如来仍自认是一个轮回的主体,那就是“我见”;如果认为如来死后就没了,那就是“断见”,而佛陀则发现且证知世间是“缘起缘灭”的:不管身心,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轮回主体叫做如来。而在究竟的角度来看,如来已经彻底解脱于五阴了,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主体,那又怎么能说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没有呢?问题就错了,因此不予回答。 十四无记中“命异身异”和佛教所说的“轮回转世”意义也不同。十四无记的“命异身异”认为有个永生不变的灵魂,佛教则认为身心都是持续因缘变化的,所谓的意生身或中阴身也是因缘生灭。 要如何正确地看待“十四无记”的问题?可参见卷十第262经:“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CBETA, T02, no. 99, p. 67, a2-4) 佛陀离于有、无的二边,离于断、常的二边,以因缘法讲说世间完整的面貌。 关于佛陀应对“十四无记”的说法,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五第106经、卷三十二第905经、卷三十四第962经,《中阿含经》卷六十第220经,《长阿含经》卷十二第18经欢喜经。 guest: 现代科学家探讨的一些宇宙问题不就看起来像十四无记其中的一些吗? boris: 此部分个人看法仅提供参考,如有错误也请帮忙指出。 在这几世纪中,科学研究所衍伸出的新科技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展,这当中最能偋除各国成见,进行合作的科研项目当属高能与天文物理领域,其中大家所熟悉的大霹雳学说与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试图解释我们身处的宇宙从何而来、将往何处以及宇宙诞生之后运行所遵循的法则,这里探讨的问题多属十四无记问题,如要以佛陀对于提问十四无记问题的态度与回答来看待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会被误以为佛陀是反科学的。事实上佛陀是生于还没有现代科学的年代,因此没有以科学研究十四无记问题的条件,在各自的论说都没有科学理论为依据的情况下,讨论或辩论都容易沦为各说各话而毫无意义。 虽然佛法不是科学,但佛法算是各宗教中与科学相较接近的。以科学的现状来看十四无记问题可以 有一个简单的解释:那是人类无法理解与描述的问题。大霹雳学说主张奇异点的大膨胀造就了目前 的宇宙,宇宙出现之后的所有现象都是有能力以科学去解释与验证的,然而回到大膨胀之前的奇异 点,由于是在没有时间、没有(无限小)空间、极高温度、压力、能量等的混沌状态,科学家也承认 那是无法以科学(人类语言与宇宙共通的语言 - 数学)来描述的,简单讲那是无法理解与描述的,这 蛮接近无记的巴利文原意:无法断言。既然是无法断言,要用各种方式来解说或譬喻都容易造成各 种不同的误解,在佛陀的年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佛陀的不予讨论与回答,或如九六八经给孤独长 者回答外道十四无记问题的方式。至于有一说,认为这种看法是隐喻涅槃后还有一种人类无法理解 与描述的”有的状态”(如大霹雳论的奇异点),个人以为这种疑虑是因为”担忧有隐喻式的常见思想”而来的,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担忧有隐喻式的断见思想的人来看前述的解释,也会认为:“这 种看法是隐喻涅槃后还有一种人类无法理解与描述的”无的状态””,实际上这两种疑虑都是来自于 没有停止在”无法理解与描述的问题”的这个点上,而想再进一步往常见或断见方面做阐述而来的, 同样地,如果不停在十四无记的”无法断言”的这个点上,而想往任何方面再进一步的阐述,也会导 致类似的问题。 David Chiou: 十四无记之所以被列入无记,不是因为它们是像关于宇宙探索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问题本身就错了。 就如同有人问:“地球的最东边是什么样子?” 其实地球是圆的,没有最东边,因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无法加以回答。如果一定要回答,最好的回答大概是:“地球是圆的”,而不是给予地球的最东边作任何描述。 十四无记也如此,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因此无法加以回答。如果一定要回答,最好的回答是告知能破解错误问题的真理,而不是给予错误问题下的任何回复。 这也是面对十四无记的问题时,佛陀及大目犍连尊者的回复方式。 另一方面,完全无法理解“地球是圆的”这些事实的人,却可能误认为对方不好好地回答问题 :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