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ALL:

以SA.785/MN.117为主轴之比对。

1.出世间八正道:

1.1 经要:

  • 北: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南:各支皆为圣、无烦恼〈无漏〉、出世间及为道的特色。〈《南北杂阿含选读》中,“道的一支”之翻译是在表达单独各支之义,或许用“道的一支特色”会比对清楚其内涵,而此处是以总说来处理本句。

关于此句翻成“道的一支”,参考其它的英译版本则是:

翻译者:Upalavanna
that is noble,without desires, transcends this world and is a feature of the path.

翻译者:Thanissaro Bhikkhu
there is noble right view, without fermentations, transcendent, a factor of the path.

1.2 比对:

  • 北:以四圣谛做主轴,故八正道能达成尽苦或灭苦。
  • 南:以八正道做主轴,故各支皆为正道的重要因素。

2. 出世间正见:

2.1 经要:

  • 北: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南:凡有〈令成就〉圣、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这些,比丘们!被称为圣、无烦恼、出世间、为道支的正见。

2.2 比对:

南传所提的圣道为八正道,以深义而言,或以MN.141所言,是视同北传所提的四圣谛。在南传中,正见与择法觉支息息相关,而在北传经文中,则是用“选择、分别、推求、觉知”,这也是可等同南传所提的“择法觉支”,如此,这里可以明晰“择法觉支”的要旨。

北传MA.189与南传MN.117皆提到“于邪见的舍断,具足了正见,是为正精进。专注地舍断邪见,专注地进入并保持着正念,是为正念”。这便是南北传一致以正见为中心的三法来回,此外,也皆提及正见为前导,那是由于正见可内正思维而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行、邪命、邪精进、邪念了知是邪见、邪思惟、邪语、邪行、邪命、邪精进、邪念,是故,正见为首,会正理故。

3.出世间正志:

3.1 经要:

  • 北: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南:凡有圣、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思索、寻、意向、专注、细专注、心的导向、口行,这些,比丘们!被称为圣、无烦恼、出世间、为道支的正志。

3.2 比对:

北→南

分别→寻〈思择〉
自决→意向〈思惟,对思择后的方向来思惟〉
意解→专注〈思惟后的理解,专注的用语没有北传来的清晰〉
计数→细专注
立意→心的导向、口行〈心之专精、语行,皆有指出行动的重要〉

北传MA.189与南传MN.117皆提到“精进于邪志的舍断,具足了正志,是为正精进。专注地舍断邪志,专注地进入并保持着正志,是为正念”。这便是南北传一致以正志为中心的三法来回。

4.出世间正语:

4.1 经要:

  • 北: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南:凡有圣、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远离、戒绝、回避、戒离四语恶行,这些,比丘们!被称为圣、无烦恼、出世间、为道支的正语。

4.2 比对:

北→南

无漏远离不着口四恶行→远离四语恶行
固守→
摄持→
不犯口四恶行→戒绝四语恶行
不度时节→回避四语恶行
不越限防→戒离四语恶行

句中的“固守、摄持、不犯”之处,应当是“固守摄持不犯”为一整句话,而依据DA.9,口四恶行指的是妄语、两舌、恶口及绮语,依据D.33.则是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

“固守”、“摄持”、“不犯”,或许北传根据的原本就有不同。虽然此三个词汇本身是略有不同,但是,整句原文读起来会造成把“固守、摄持”对等于“于彼无漏”及“远离不着”,而会误解成口四恶行除去都来不及了,怎么还会要“固守”及“摄持”呢?。换言之,本句应是“固守摄持不犯”而与前句作一个段落分别。这段原文的标示错误,在印导的汇编版本中已经发现,并作了修正。

北传MA.189与南传MN.117皆提到“精进于邪语的舍断,具足了正语,是为正精进。专注地舍断邪语,专注地进入并保持着正语,是为正念”。这便是南北传一致以正语为中心的三法来回。

5.出世间正业:

5.1 经要:

  • 北: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贪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南:凡有圣、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远离、戒绝、回避、戒离三身恶行,这些,比丘们!被称为圣、无烦恼、出世间、为道支的正业。

5.2 比对:

北→南

无漏远离不着口四恶行→远离四语恶行
固守执持不犯→戒绝四语恶行
不度时节→回避四语恶行
不越限防→戒离四语恶行

此处“固守执持不犯”为正确,而依据SA.613/DA.9 及D.33,三恶行是指身恶行、口〈D.33:诸〉恶行及意恶行,在DA.6中,三恶行指的是非法淫、非法贪及邪见,但在D.265 中,这是指三〈恶〉法。此外,依北传此处而言,邪命将导致邪语及邪业。

北传MA.189与南传MN.117皆提到“精进于邪业的舍断,具足了正业,是为正精进。专注地舍断邪业,专注地进入并保持着正业,是为正念”。这便是南北传一致以正业为中心的三法来回。

6.出世间正命:

6.1 经要:

  • 北:……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
  • 南:……修习圣道者的远离、戒绝、回避、戒离邪命……

6.2 比对:“固守、摄持、不犯”同4.2项有文辞表达上的问题。MA.189 中,邪命是:“若有求无满意,以若干种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以非法也”而南传MN.117中则是:“欺骗〈Kuhana〉、饶说〈lapana〉、占相〈nemittikata〉、骗诈〈nippesikata〉、利养”

而其它谈到的,尚有 MA.31:“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与此经相当的南传M.141.Saccavibhaṅgasutta则并未如此细分言明伎术咒说等邪命活。

另,北传DA.20则列的更细:

1)“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

2)“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盲聋喑痖。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

3)“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鍼灸.药石。疗治众病。”

4)“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鸟咒。或支节咒。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别死生书。或读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 。”

5)“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糓贵糓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日月薄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如是善瑞。如是恶征。”

6)“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

与北传DA.20相当的DN.3 Ambattha-sutta则并未如此细分言明。然北传DA.21所说则类同DA.20,而与DA.20相当的D.I. Brahmajala-sutta则也类同此说。而观其经文之重点则是:

1)“食他信施。行遮道法”及

2)“应远离如是等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参阅 D.I.〉

北传MA.189与南传MN.117皆提到“精进于邪业的舍断,具足了正业,是为正精进。专注地舍断邪业,专注地进入并保持着正业,是为正念”。这便是南北传一致以正业为中心的三法来回。

7.出世间正方便〈正精进〉:

7.1 经要:

  • 北: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南:生起[使]未起诸恶、不善法不生之欲,精进、活力、尽心、激励、奋力【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生起[使]已生诸恶、不善法断除之欲,精进、活力、尽心、激励、奋力【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生起[使]未起诸善法生起之欲,精进、活力、尽心、激励、奋力【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生起[使]已生诸善法持续、不忘失、增强、扩大、修习成就之欲,精进、活力、尽心、激励、奋力【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MN.141【SN45.8.8】〉

7.2 比对:

北→南

精进方便→精进
勤踊超出→活力
建立坚固→不忘失、增强、扩大
堪能造作→激励、奋力
精进心法摄受→尽心
常不休息→持续

上述前五支皆与本支三法来回,故经略说。

8.出世间正念:

8.1 经要:

  • 北: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SA.785【SA.784】〉
  • 南:保持在身上看到身,热心、正知、专注【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关于世间的贪、忧。保持在受上看到受……(中略)保持在心上看到心……保持在法上看到法,热心、正知、专注【热心、正知、其念】,排除有关世间的贪、忧。学友们!这就叫作正念。〈MN.141【SN45.8.8】〉

8.2 比对:南传的正念严守在四念处,北传的正念则含摄或注重六念法门。

由于SA.785与MN.141此处不太相应,可再参照其它经文,比对随念、重念及忆念的相对所指,在SA.931之中:

“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槃。”

此经相当于南传AN6.19 Mahanamasuttam:

“摩诃那摩〈mahanama〉!世有圣弟子〈ariyasavako〉,随念〈an-ussarati〉如来……随念法……随念僧…………圣弟子修天随念…… ”

依巴利文anussarati是“为了记得、有记忆或回忆”之意,它的阴性是anussati,为“记忆、回忆或深切注意”,一般翻译照其传统皆使用“随念”,而此字于经中,皆是针对佛〈Buddha˚〉、法〈 Dhamma˚〉、僧〈Sangha˚〉、戒〈sila˚〉、舍〈caga˚〉及天状态者〈devata˚〉等来说的,故,这AN6.19的随念的统称,即指六随念,而这“随念”〈anussarati〉应是为了记得的“随时忆念”,而含有汉译中的重念及忆念。

9.出世间正定:

9.1 经要:

  • 北: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 南: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而生喜与乐,进入并保持在初禅。寻与伺寂止,自信、一心,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与乐,进入并保持在第二禅。喜的褪去,保持着平静……[ 专注、正知,感受身乐,进入并保持在圣弟子[因此而]宣说‘他是平静、专注;保持着乐者’的]第三禅……[乐与苦的舍断,以及之前喜与忧的灭没,进入并保持在不苦不乐、由于平静而有遍净专注的第四禅 ]。学友们!这叫作正定。〈MN.141/SN45.8.8〉

9.2 比对:

北→南

不乱不散→有寻、有伺
摄受寂止→寻与伺寂止⇒喜与乐
三昧→平静、专注⇒乐
一心→乐与苦的舍断⇒不苦不乐、由于平静而有遍净专注

此处北传的“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之语,应是“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而南北对照,则更显出法义的清晰轮廓。

 
agama/研討_南北傳出世間八正道的異同.txt · 上一次變更: 2018/11/22 06:0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077405929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