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yi Lin

“沈香”即“沈水香”,在还没形成香之前的木材状态,古人几乎搞不清楚。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土地区的古人已有使用香的习惯,不过本土香的种类不多。
中国香文化的盛行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而佛经中的香都是印度或东南亚那种气候环境之下生长的植物所产,这种中土不产的香不仅在译经的时候必须创造新名词,且生活在中土的古人绝大多数没见过那些产香植物。古籍中对产香植物的描述都不甚清楚。而且因为难以得见,后代人只好参考(传抄)前代人的纪录,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整理了许多前人对“沈香”的记载,但李时珍自己也没把握,就把前代的记载通通抄录一遍,加上到了明代,李时珍到手的资料已经过好几手的传抄,难免脱误或错接。对现代人来说,要用古人的记载来认识那些外来植物不太容易。
所以不但古籍记载不可靠,连《一切经音义》的植物注解也不一定准确,因为《一切经音义》的编辑们也没见过那些本土不生的外来植物,他们注解时同样要参考同代或前代的记载及药典。此外,清代之前的植物名称在套用到现代植物学学名时,又是另一层问题,现代植物学者很多不会分辨古籍记载的正确性,除了少数容易辩别的错字以外,植物专家在引用时常常照着某本古籍(如《本草纲目》)照抄一遍。总之,当我们在注解佛经中的植物却找不到明确对应的现代植物时,不一定非要写出现代植物名,毕竟古人的认识就已经一片混乱了。

言归正传,现在要看的是“沈香”、“木蜜”、“蜜香”的注解问题。目前的注解把“沈香”和“木蜜”、“蜜香”视为同一种东西,这样说并非不正确,只是这些名词还是有细微的差别。例如
《大乘同性经》卷下有
“复有沈水香、多伽罗香、黑沈水香、牛头栴檀,此等香烟如是出现,处处遍满”之句。
《中阿含经》卷十五(六九)的经文有
“有涂身香,木蜜、沈水、栴檀、苏合、鸡舌、都梁。”

以上经文可以看到“沈水香”和“黑沈水香”并列;“木蜜”和“沈水”并列。显示在汉译之前的原文应该是不同字,否则不需要把同一样东西连续列两次,且用了两种汉译名词来呈现。
沈香的梵文写为agaru(aguru),不是单一种类植物所产的香,而是瑞香科沈香属的树木都有可能生产,现代印度人将这种会生产沈香的树统称为agarwood,或别称aloeswood。这类树木在健康状态时的根、干、花、叶均无香气,也不会结香,必须经过风雨、雷击、虫害或砍伐等伤害因素引发树身遭受真菌感染,感染后的树体启动防御机制,促使中心木质分泌一种称为agar或aloes的深色树脂来应付菌丝攻击,经年累月后逐渐形成致密、棕黑色的香材。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由于香材的形成大多在中心部位,所以外面一层木材仍是原色,采香的人往往在砍断树干后,把外面的原色木材刨掉,留下棕黑色的香材,这些香材的密度不一,不一定都能沈入水底,但现代一律称为“沈香”。不过在中国古代有细分,密度高会沈入水底的才称为“沈香”,半浮半沈或浮在水面的则有不同名目(依时代不同,名目有别)。

佛经在汉译的时候,和现代人一样把agaru翻为“沈香”、“沈水香”;把颜色特别深黑且密度特高,即树脂凝聚特多,会沈入水底,燃烧时的香味较浓的kālāguru(kāla+aguru,其中kāla为黑色之意)译为“黑沈水香”、“坚黑沈水”,这是比一般agaru更高级的香。所以《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八八二)经说“黑沈水香是众香之上。”
不过,以上译名是东晋以后的事,在东晋以前(含东晋及时间有重叠的姚秦)汉译佛经中,agaru是译为“蜜香”,其中最常用“蜜香”一词的就是西晋的竺法护。
如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
“又雨四种栴檀、杂香蜜香、一切诸香,从虚空堕,虚空之中发大雷音,深柔软音自然妙响。”(卷八)

从这段经文怎么知道“蜜香”就是“沈香”呢?因为一百年后,鸠摩罗什又重新翻译这部经为《妙法莲华经》,同样的经句是:
“又雨细末栴檀、沈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卷五)

从这两个译本可以看出“蜜香”和“沈水香”是同一种东西的异译。此外,鸠摩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也可以找到证明:
“香树者,名阿伽楼(蜜香树)。”(卷十)

阿伽楼即agaru的音译,旁边注解为“蜜香树”。但这个注解应该不是鸠摩罗什加的,因为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都不用“蜜香”一词,加注者可能是替《大智度论》写序的鸠摩罗什弟子僧叡(东晋人),或某个离东晋不远的人,因为这个加注者显然对“蜜香”一词的熟悉度更高,所以没有使用较晚出现的“沈香”。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看对沈香有所了解的古籍记载。
古代的中土人士绝大多数没见过生长在东南方及印度的植物,无论佛经论疏、《一切经音义》或李时珍等都搞不清沈香植物的原始状态。不过仍有少数游历过东南或西域的中土人士将见闻记录下来。南朝宋沈怀远的《南越志》是少数描述沈香比较可靠的资料。
沈怀远写这本书还是起因于一件倒楣事。宋文帝时(407-453)太子刘劭谋反,刘劭为了保住帮他进行密谋的婢女,就把这个婢女送给沈怀远当小老婆,但这对沈怀远来说似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艳福,而是祸害。刘劭弑君篡位,后被其弟刘骏讨伐而亡,刘骏继位并追究前朝罪责,沈怀远因娶了曾经参与谋反的婢女,无奈的被流放到广州,《南越志》就是他在当地的见闻,这本书中有一段:
“交州有蜜香树,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后,外皮朽烂,木心与节坚厚沈水者为沈香,浮水面平者为鸡骨,最粗者为栈香。”

交州在当时包含越南北中部和广西的一部分。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生产“沈香”的树称为“蜜香”树,且利之所趋,一千五百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人为砍伐促使这种树产香。“坚厚沈水者”(在某些版本写的是“坚黑沈水者”),即密度高会沈入水底的才称为“沈香”,密度较低的两种分别称为鸡骨香和栈香(栈香在后世也被写为笺香)。
所以,“蜜香”才是原先对应梵文agaru的译名,而沈香、鸡骨香、栈香这些名称是后来才细分出来的。
随着魏晋南北朝香文化的盛行,等级最高的“沈香”取代了“蜜香”成为agaru的译名,后来的译经大德也都随俗把agaru译为“沈香”、“沈水香”。

接着是“木蜜”。“木蜜”也写为“木櫁”或“木榓”。这个译名除了唐代密教部的一小部分经文仍有使用,状况与“蜜香”相同,都是东晋以前的译名。其中最爱用这个译名的仍是竺法护,还有姚秦时期的竺佛念。
关于“木蜜”的资料甚少,从魏晋到明清都是后人抄前人的记载,没有人明确知道“木蜜”这种外来植物的状态。但西晋郭义恭《广志》的记载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
“木蜜,树号千岁,根甚大,伐之四五岁乃断,取不腐者为香,生南方。”

这里“树号千岁,根甚大,伐之四五岁乃断”是夸张的说法,但先砍伐,等几年后外表腐烂,再取出中心部位的香材,这正是agaru的特性。不过这不表示“木蜜”完全等于“沈香”或“蜜香”,因为在佛经中有“木蜜”和“沈香”并列的情形,如:
“有涂身香,木蜜、沈水、栴檀、苏合、鸡舌、都梁。”(《中阿含经》卷十五(六九))
“沈水、木榓、旃檀、都良,此是根香。”(《出曜经》卷九)
可见在佛经原文中,“沈水”和“木蜜”是两个不同的字。
既然“木蜜”和“蜜香”都有agaru的特性,且东晋以后就几乎不用这两个译名。“蜜香”被“沈香”取代,那么可以合理推测取代“木蜜”的是梵文原文为kālāguru的“黑沈水香”。 在佛经中,栴檀(牛头栴檀等)和沈香(黑沈水等)是印度两类上等香的代表:栴檀是不必燃烧,木材(树心)本身就会散发香气的香;而沈香则是木材状态没什么味道,燃烧才有香气的香。(这也是为什么优填王的大臣要用栴檀雕刻佛像,而不用沈香。)
所以,当经句中只列出两种香的时后,通常以栴檀和沈香为诸香代表,无论香名前面有没有冠以赤、白、黑、牛头等形容词。 例如:
“使玉女宝于如来前,磨牛头栴檀及黑沈水,用散佛上。”(《悲华经》卷二)
“一切诸树皆生华实,木蜜、栴檀,香流十方。”(《普曜经》卷二)

总结,“蜜香”、“沈香”是agaru的译名。“蜜香”是旧译;“沈香”是后来的译名。“木蜜”、“黑沈水香”是kālāguru的译名。“木蜜”是旧译,东晋以后被“黑沈水香”取代,是会沈入水底的上等香。

 
agama/研討_沈香.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4/11 15:3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67619419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