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2087/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elleyyc (乌龟慢走) 标题: Re: [正思维]与[内正思维] 时间: 2008年 8月26日 7:36:56 星期二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这点也是我正想与师兄讨论的地方,如果我有理解错误还请师兄不吝指正。 > > 我想提出师兄与我思考上的差异。 > > 若将八正道对比预流支, > > 师兄提出的是: > > 预流支: 亲近善男子 听闻正法 内正思惟 法次法向 > > 八正道: ------------------- 正思惟 实践正确的八正道 > > 我当时所想的: > > 预流支: 亲近善男子 听闻正法 内正思惟 法次法向 > > 八正道: [ 正 思 惟--> 正见 ] [正志、正语、正业、正念....] > > 也就是师兄似乎将八正道的实践放在法次法向的部份(如果理解有误,还请 > > 指正);我则将亲近善男子与听闻正法对比 [正思惟 -->建立正见];其馀的 > > 则是实践的方法,放在法次法向。 > > 为什麽会这麽想?因为这些请法的比丘们从一开始就相信佛陀是善知识, > > 认定他说的法是正法,因此听闻後就会付诸实践,而非处在不确定世尊是否 > > 为善知识。(这里,我也想到贴近我们的例子,譬如,有的人一开始就相信 > > 某套真理,问他为什麽信,他其实是提不出个所以然,就是相信,然後就依 > > 循教法实践;这也可以说明我个人认为佛法不只是宗教,也包括其它许多宗 > > 教的教法。) > 我觉得把内正思惟认为包含「正念」会有点太快了。 先说一下,师兄说得很有道理,只不过,我还是想把我当时的想法说清楚。 当时在想这个时,因为想到这些来向世尊请法的比丘、尊者们,才会认提出 卷28提的正四惟与四预流支的内正思惟,有交叠,但不完全相等的说法。 若根据上面我画的那个图,个人认为:那些来请法的比丘、尊者们,既然来向 世尊请法(认定世尊是善知识),事实上,他们应该是在正思惟的阶段了吧?! 接下来,既然是请法并事先告知世尊,在世尊的教导後,会独一静处、专精思惟..., 那麽,这意味著他们是信受奉行,因此,也是心意柔软地「听闻正法」,既是心意 柔软、信受奉行,应该就是对世尊的教法没有一丝怀疑,而能全盘接受。 加上,听闻正法,从根、境、识的角度,听闻的行为本身就已牵涉「思辨」 (耳根+法+耳识--> 受想思),因此,他们在此阶段应该是就已在吸收、消化正法。 记住之後,「内正思惟」阶段,应该是更全面的且更巩固地强化所听闻的正法, 然後朝法次法向行进。 > 「正念」几乎可算是在三十七助道品中倒数第二个,是非常後面的阶段。 至於这点,个人觉得:在学地,似乎每一个法都可切入;切入後,有可能只修 一法即可有成就,但也有次第修法,另外还有菩萨行者,广修一切法,因此, 方法很多,甚至有的法之间是相辅相成。这也是为什麽想要标出他们之间的连结。 > 若内正思惟是佛弟子听法之後,独自在静处专精思惟,怎麽会包含正念? ^^^^^^^^^^^^^^^^^^^^^^^^^^^^^^^^^^^^^^^^^^^^^^^^^^^^^^^^^^^^^^^ > 先来看正念,参考经中的说法: > 「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 > 我觉得重点在「不妄、不虚」。「念」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世尊举例有 > 「念、随念、重念、忆念」,这些大家都有经历过,但要做到这些念念都能 > 「不妄、不虚」,那才符合「正念」的标准。 想请问师兄,为什麽不会?专精思惟就是在念、随念、重念、忆念世尊适才的 教法(如果能念、随念、重念、忆念,不是已念念相续了吗?),如此,为何 不会达到不妄、不虚? 不懂耶。还请师兄不吝指教。 > 我简单说一下我理解的次第: > 过去佛弟子亲近佛陀,听闻佛陀开示正法。这其实和我们现在有缘阅读藏经, > 听闻佛陀正法是差不多的。我们甚至比过去无暇亲近佛陀的居士还知道更多。 > 若说这样就算正见,似乎还有点距离,这样大概算是知道正见有哪些而已。 > 若没有思惟、消化、吸收,若没有让正见取代邪见, > 我们只能算是知道正见,不算具足正见。 > 甚至大部份的时间,我们都是依「邪见」或「我见」在过日子。 师兄提到的也是。我想,这应该牵涉到根器的问题。 还有,虽然我们在努力读经,可是我觉得我们目前应该只能算在努力正思惟 的阶段耶..还称不上正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啦,真正的正见,应该是真的 如melon之前所提的,cbeta全套的经文在我们的脑海里清晰不忘,还可随时 交相索引才算吧?!:P)。 > 所以内正思惟或是卷二十八的正思惟,就是在了解佛法的法义、修行的原理及次第, > 知道了这些,才能如法修行,也就是进入「法次法向」的阶段。 > 这阶段则是四正勤、四念处、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 > -- 有人说这些算是修道位(预流)。 > 直到「正见」出现,才像是见到了日出,才有後面的八正道 > -- 有人说这是见道位(入流)。 > 若要谈正念具足,那是很难。但若要说练习正念,又是随时都可以做到的, > 所以我觉得卷二八的正思惟与内正思惟,应该不是可以很容易用有没有「正念」 > 来区分的。 > heaven 之前只提正念是顺著之前melon提起在脑中建立cbeta的话下来的... 事实上,在正见建立後,接著会有正志、正语,正业等(对比我上面画的图表), 内正思惟应该还包括正见之後的七道。换句话说,有了正见为指南,正见会带 出接下来的七道。而朝法次法向迈进。 这大致是当时的想法(在画图时,本来应该还要把正见延伸到内正思惟的, 因为要能内正思惟,需要有正见为导,那天没划清楚,真是抱歉~~)。 Anyway, 我试著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是谢谢师兄~~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59.112.36.136 |
阅读文章: 第 2087/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