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225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belleyyc (乌龟慢走)
标题: Re: [五受阴的集] <杂阿含、二、四二>
时间: 2008年11月25日 23:22:01 星期二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这两天又仔细读了杂阿含(四一)(四二)二经,并试著整理,
> 以及使用阿□达摩的观点来解释,也勉强算是有解释的通了。
> 在说明之前,要先知道「触」,在阿含经中,「触」有时是有特别的意义,
> 并不是单纯的「接触」而已。
> 若查询杂阿含,可看到许多经文有类似如下公式:
>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 1.眼根(六根)与色尘(六境)作用,就会产生眼识(六识)。
> 2.根+境+识 -> 触 -> 受、想、行。
> 也就是说,只有根境接触,会有识,还没有受想行。
> 因为有了识,根境识三者和合触,这是才会有「受想行」。
> 所以经中的「触」是在「识」之後,而不是单纯的根境「接触」。
> 这要□清,才不会混淆了。我初步猜想,十二缘起的「触」应该也是
> 「根境识和合触」,等再次读到相关经文,再来研究。

 分享之前读十二因缘时的个人心得,还请师兄们不吝指教,感谢:)

 基本上,自己的解读是:根与境要能作用,就已经需要「触」了。(当时也苦思要如
 何画出这三者的『共时性』关系;我自己是划成三角形,而这三点分别都是由「触」
 加以连结)。因为,根与境,本身就已经是「内」、「外」关系,这「内、外」不只
 是实际的内外世界,也包括心理面的内外(也就是意+法)[这个心理的内外之分,
 是Freud在建构大脑运作时提出的),而有内外之分时,其实也是识在作用了。因此,
 这四者,根据因缘和合的概念,辅以心理学的解释,应该是同时作用,只是解释说明
 上的需要(也是师兄下面问题提到的),而有不同的重点(甚至我认为,这些不同的
 重点强调,可能就是世尊了解到有情众生的切入方式的差异所说的)。

 因为我当时正在接触唯识学,以这样来理解,就可以了解为什麽蔡师兄在精华区关於
「阿赖耶识」的讨论中提到,阿罗汉并未灭阿赖耶识。这是题外话。

 加上,正如David师兄提到的,谈缘起的说法,不一定是十二,也就是,十二因缘的
 详细生成关系,可以简化为三、五、九、十种说法(应该也是世尊视对象而定才是),
 因此,那麽这里/经的「触」,除了接触外,应该同时包含「取」(若是从十二缘起
 来看,则世尊又将触与取加以区分)。

 (下略)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台湾大学
阅读文章: 第 225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