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2312/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意根与法尘的现代解释 时间: Sat Dec 6 04:38:03 2008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大家好, > 意根与法尘接触後,有意识。 > 这个「意根」及「法尘」在佛典与现代的解释为何? 不知 > 有没有人有心得? 关於意根与法尘,我过去也是一直找不到资料,直到阅读南传阿□达摩, 才看到论藏提出的解释。至於北传的部份,实在看不太懂,但也曾问过福严的法师, 得到的答案和南传差不多,刚把印顺导师的资料找出来,也找了一些辞典的解释, 我想这样对照读下来,至少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日後在谈意根与法尘时, 也能有个较明确的概念。 先看印老的说明: 《摄大乘论讲记》: 「一、无间灭意:无间灭意,与《俱舍》等所说的没有多大差别。「等」是 前後齐等;「无间」是说前灭後生的过程中,没有第三者的间隔;「缘」是生 起的条件和原因。据经上说:每一个心识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 根,在小乘萨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无间灭识」。这无间灭去的前念意根, 让出个位子来,成为後念生起之助缘,中间没有任何一法间隔,这就叫等无间 缘。等无间缘所生起的,本通於前六识,本论唯就意识说,但说「能与意识作 生依止」。」( Y 6p47 ) 我的解读是这样,假设底下圆圈是一连串的意识相续升起。 ○○○... --> ...○ 「萨婆多部」的解释就是每一个意识,都是下一个意识升起的助缘, 所以把前一个意识当成意根,下一个意识即为该意根生起的意识。 而这个生起的意识又是下一个意识的意根。 再看一段: 《唯识学探源》:「有过去心与现在心两派:说一切有系,是主张过去心的 :它们不许二心同时现起,不许六识外别有细心,所以说刹那过去的六识,能引 起後念的六识,叫意根。但意界是常论者,和大众部,是在六识以外建立一个恒 存的细心,这细心有生起六识的功能。」( Y 10p122~123 ) 「过去心」那一派,说一切有系的解释和上面的萨婆多部差不多(或许是同一派吧? 我没细究二者关系) 而「现在心」那一派,是另立一个恒存的细心,这应该和唯识学有关。 我对这个不懂,我只想像在某一处有一个细心叫意根。 了解了这种模型,再来看辞典的解释就比较好懂。 《佛光大辞典:六根》 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於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 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 若依上面的文字,有部似乎是把意根当成「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 1.前一个意识灭去 -> 2.生起下一个意识的等无间缘 -> 3. 下一个意识升起. 所以意根是 1. 或 2. ?不过不管是何者,应该可以大概捉到大概的意思了。 再看中华佛教百科。 《中华佛教百科:六识》 关於六识之所依及所缘,大小乘之见解并不相同。小乘俱舍家不许六识并起, 故所依的意根是无间灭的六识,而其所立的等无间缘,只限於一个。例如∶ 前念之眼识,缘色境而起,而後念之意识,以过去之眼识为依根而起。 又谓六识皆依意识而起,然前五识别有所依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而第六识别无所依,故以通依的意根为所依。而大乘法相宗对於依意根的前五识, 所说与上述无异,但对於意根,则立等无间缘依及俱有依二类。又许诸识并起, 即五识起时,意识必起。意识起时,五识不必起。 这里也很清楚指出「俱舍」学者是以无间灭的六识为意根,应该就是指 前一刹那刚灭去的意识为意根。至於法相宗的解释,我就没研究了。 而南传《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讲的很简单:「意根是心整体,即所有八十九心。」 这里的意思就是指意根就是「心」,而这里的「心」就是指五蕴中的「识蕴」。 对照上面的解释,应该就是每一刹那灭去的识,即为下一识的「意根」。 这可以先参考本板 2245 篇 「南传阿□达摩简介」 及 2247 篇 「四究竟法与蕴、处及界」,尤其 2247 是对照表,在十二入处的分类中, 意处即是识蕴,若再细分,就是十八界中的意界+六个识界。 再谈法尘(十二入处的法处)。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法处并不相等於法所缘(dhamma-rammana);它只包括不属於其他十一处的各别法。 如此,它不包括五根所缘、五净色、及相等於意处的诸心。它也不包括概念法 (pabbatti),因为处(ayatana)所辨识的只是究竟法,即拥有自性而存在之法, 并不包括由概念组成而存在之法。法处包括了五十二心所、十六微细色及涅盘。 《般若经讲记》:「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内心的对象,如在不见不闻时, 内心所缘的种种境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尘。」( Y 1p190) 简单的说,法尘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蕴,再加上部份色蕴(细微色)及涅盘 (这些是依阿□达摩所说)。 再参考佛光大辞典: 《佛光大辞典:六境》 法境则广含一切法,狭义则指除五境以外之一切,即指意根、意识对六境全体之作用; 或特指意根、意识所作用之对象,称为法境,在十二处之中,则称法处。有部认为 法境包含无表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等。此外,瑜伽行派之唯识学说, 主张识外无境之说,而认为六境均属一心之变现。 这里也指出有部是认为无表色、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等为法尘。 而唯识认为皆为心的变现。 我想,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受想行三蕴,皆为法尘。 heaven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阅读文章: 第 2312/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