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2639/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elleyyc (乌龟健走^^) 标题: [补充及心得分享] 《杂阿含》卷48,1267-1268经 时间: 2009年 5月14日 20:48:38 星期四 先感谢melon的整理与导读,以及读经班同学们的分享! [补充] 根据汉语大词典, 1267经【驶流】 1.急流,湍急的水流。 《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至洄□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巡旋转,不能前进。” 南朝 梁 庾肩吾 《舟中寒望》诗:“日暮敞凫舟,曾冰合驶流。” 2.疾速漂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事感》:“如河水色浑,驶流大木与纤芥,顷而千里矣。” 注:第一个解释所提供的第一个例句可用以区别「洄□」(也就是之前《杂阿含》卷 47,1248经的「洄□」)与「驶流」:前者应该是漩涡,後者是急流;也就是前者出 现在後者之中(急流中,有无数个漩涡;□围大小的差异),或碰到其中一者(碰到 漩涡,可能不见得是急流才会有)。 [个人读经心得] 1268经:「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感谢诸位同学提供了多个版本的解释,个人也分享自己的,提供同学参考。 个人赞成巫同学说的,「解脱」,在阿罗汉、独觉,以及佛陀,应该是一样的, 只是展现出来的形式(或者应该说依愿力)而有所不同。也就是,就个人来说, 这三种身份都是已达到解脱的境界,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1)依愿力,所影响 的众生□围的差异,或(2)从一般其他(未解脱)众生来看,这三者是有差别。 其次,也提出一个问题供同学们思考:未达阿罗汉境界,可以算已经解脱吗? 就所读得来的经典,初果应该还称不上解脱(只是不堕三恶趣)...也许, 同学们可以帮忙找找经典中,世尊是否用过「解脱」一词来描述过初果? 接著想到的问题是:「七往人天」後就解脱了吗?有否可能只是不会投生到 娑婆世界,而去了其他佛土啊?想到在<<大般若经>>看过其他佛土的许多修行 者(有各种身份)... 至於「决定解脱」,我个人把「决定」当动词,也就是「决定【要】解脱」, 而非把「决定解脱」当成一名词。自己想到的是《杂阿含》卷43,1177经的譬喻: a. 决心/定解脱 譬如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在於□处。众多罪人在於河中随流[18]漂没。 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厌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缘 在此灰河。南岸极热。又多利刺。在□冥处随流漂没。我当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而开始「精勤修学」,接著就会「渐见小明」...一路到成为「自恣坐卧者。谓如来. 应.等正觉」(也就是所谓的「极广解脱」)。 这两经如果对照读,自己感觉还蛮清楚的,唯一可以很明确标示出差异的是「决心」 解脱这「起始点」(逆流),其馀学地阶段(逆流的过程 或 渡岸的过程)到解脱 (度彼岸),应该就是类似这比喻。 第三个理由是因为虽「证阿罗汉」後的境界是无记,不过,阿罗汉可能以某种机制, 再迈向佛果,也就是回心阿罗汉(是这个名称吗?在站上看过,有点忘记了...)。 加上,这一经天子问的「比丘」似乎不是称呼世尊(可对比1267经,还有之前天子对 世尊的称呼)与之前有些经,天子来问世尊的问题类似,问的是「一般如法修行者」 (比丘为四众弟子的代表)的程度或境界,世尊以自己为典□回答,是否也暗示了(1) 「如法修行者」应该走的方向,或(2)如法修行者必走的道路?(这是依上面解脱而 衍生出来的想法)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也欢迎各位师兄、同学不吝指教。 再次感谢!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61.228.24.36 |
阅读文章: 第 2639/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