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024/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不负责读经小整理] 四圣谛:苦、集、灭、道 时间: 2010年 2月27日 10:58:02 星期六 大家好 ^_^ 由於接下来的读经班,将有两品会提到四圣谛:《25四谛品》、《27等趣 四谛品》。大家都知道,世尊成道後,首先对地球人说的佛法就是四圣谛, 且表示四圣谛是「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的,可见有多重要。 以下是小的将目前个人所读过的四圣谛相关经文,帮大家不负责整理如下, 几乎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部经,希望能方便大家快速浏览一下佛经中的四 圣谛,帮大家省一点读经的时间,(然後顺便当作小的读经班的导读补充 教材XD)。可惜小的并不敢保证 100% 没有误解,还请各位师兄不吝帮忙 指正补充,谢谢大家 <(_ _)> ======================== 导读篇 ======================== 人生一切的苦,总不离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 而这些总归是五蕴所造成的。怎麽说呢: 宇宙一切外在、身心,都是五蕴、六入组成的。当人的「六入」接「触」 到六境,就产生「受」,包括苦受(容易引起□心)、乐受(容易引起 贪心)或不苦不乐受(容易引起痴心)。 「受」之後 → 「爱」→ 取 → 有 → 生→ 老死 →...,十二因缘的 纯大苦聚因此周而复始。 所以,换句话说,彻底离苦(苦)的方法,只要能於五蕴或六入离「爱」 (集),十二因缘的锁链就会断掉,我们也就能究竟涅盘(灭),之後, 我们一切的身、语、意都会完全合乎八正道(道)。 (melon 注:灭和道的关系,小的其实并不清楚 >"<) ======================== 名词解释篇 ======================== ● [四圣谛] 狮子吼 dokuwiki 简注: 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即「苦、集、灭、道」。 「苦」是说明有情生命现象确实是苦迫的, 「集」是说明苦的主要根源是「渴爱」, 「灭」是说明苦的灭尽,也就是「渴爱的灭尽无馀」, 「道」是灭尽苦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 世间法中,集为因,苦为果;出世间法中,道为因,灭为果。 ● [四圣谛] 字面解释: 1. 「四」项「圣」人所证的「真理」。(《杂阿含经》卷16第417经) 2. 「四」项能让我们转凡成「圣」的「真理」。 ● [四圣谛] 内容解释: (以下整理自《中阿含经》卷7〈31舍梨子相应品 分别圣谛经11〉, 也就是读经班之後《增一》卷19《27等趣四谛品》第1经的同经异译) ◎「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总归 是「五蕴」的苦。 1.生苦: * 生=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 * 生苦=人出生的时候,身、心都受到苦受、热受、烦恼忧戚。 2.老苦: * 老=头白齿落、壮盛日衰、老态龙锺、肌缩皮缓。 * 老苦=人衰老的时候,身、心都受到苦受、热受、烦恼忧戚。 3.病苦: * 病=身心的一切疾病。 * 病苦=人生病的时候,身、心都受到苦受、热受、烦恼忧戚。 4.死苦: * 死=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 * 死苦=死亡的时候,身、心都受到苦受、热受、烦恼忧戚。 5.怨憎会苦: * 怨憎会=自己讨厌的地、水、火、风、空、识,偏偏一直 被自己见到、听到、闻到、□到、摸到、想到。 * 怨憎会苦=怨憎会时,身、心都受到苦受、热受、烦恼。 6.爱别离苦: * 爱别离=自己喜欢的地、水、火、风、空、识,偏偏一直 不被自己见到、听到、闻到、□到、摸到、想到。 * 爱别离苦=爱别离时,身、心都受到苦受、热受、烦恼。 7.求不得苦: * 求不得= * 想要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烦恼。 * 对於不合意的事,希望变得尽如人意。 * 对於合意的事,希望永远保持。 * 求不得苦=以上三件事,其实根本不可能发生,所以感到痛苦。 8.五盛阴苦: * 以上种种,总归是五蕴的苦。(五盛阴,另译为五阴、五蕴。 就是:色、受、想、行、识) ◎「集」:渴爱染著。 (个人认为以下是很值得我们经常思考的事。) 1. 生的痛苦,来自对~的渴爱? 2. 老的痛苦,来自对~的渴爱? 3. 病的痛苦,来自对~的渴爱? 4. 死的痛苦,来自对~的渴爱? 5. 怨憎会的痛苦,来自对~的渴爱? 6. 爱别离的痛苦,来自对~的渴爱? 7. 求不得的痛苦,来自对~的渴爱? 8. 以上都是五蕴的痛苦,总归是来自对~的渴爱? ◎「灭」:彻底消除了渴爱染著,达到涅盘的境界。 ◎「道」:八正道,包括:(以下整理自《杂阿含经》卷28) 1.正见 * 对佛法有正确的观念、见解。 * 正见如曙光,八正道乃至解脱如白昼随後来到(748经) * 以明为根本,起觉力《杂26、667》,是为正见(750经) * 以明为前相 → 生诸善法 → 生惭愧 → 生正见(749经) 2.正志(另译为:正治、正思维、正筹量)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3.正语 * 离四种恶语行:绮语、妄语、两舌、恶口。 4.正业 * 离三种恶身行:杀、盗、□。 5.正命 * 正当如法的职业。 6.正方便(另译为:正精进、正勇猛) * 欲、精进、方便、持续不断。 7.正念 * 念随顺、重念、忆念、不妄、不虚。 8.正定 * 一心不乱、三昧。此为贤圣等三昧(754经) [melon 注] 八圣道的别名 *《增一阿含经》 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 *《大集法门经》卷2 正观察.正筹量.正言说.正施作.正活命.正勇猛.正念住。 ======================== 概念篇 ======================== ● 佛法中所说的「智慧」,就包括了「四圣谛」。 ◎ [三学](详见《杂阿含经》卷29-30) 戒:一切学戒。 定:四禅。 慧: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等。(《杂阿含经》卷30第832经) ◎ [五根、五力](详见《杂阿含经》卷26)(「慧」总摄其馀四根四力) 信: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的净信心) 进: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未生恶不起、已生恶令断) 念:四念处(身、受、心、法法观念住) 定:四禅(1 - 4 禅) 慧:四圣谛(苦、集、灭、道) ◎ 初果圣者的成就包括了「於佛法僧断疑」、「圣戒成就」、「对四 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如实知见」。(《杂阿含经》卷30第845经) ● 世尊成佛後,首先宣扬「四圣谛」: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3 次循序 渐进的解说 4 圣谛,3x4=12)。 (《杂阿含经》卷15第379经、《增一》卷14〈24高幢品〉第5经) ◎ 初转: 苦 — 有苦(八种苦) 集 — 有集(苦因) 灭 — 有灭(涅盘) 道 — 有道(八正道) ◎ 二转: 苦 — 当知「苦」 集 — 当断「苦因」 灭 — 当证「涅盘」 道 — 当修「八正道」 ◎ 三转: 苦 — 已知「苦」 集 — 已断「苦因」 灭 — 已证「涅盘」 道 — 已修「八正道」 ││ ↓↓ ◎ 已知、已断、已证、已修四圣谛,然後能怎样呢? * 如是比丘究竟边际,名为上士。(《杂阿含经》卷15第385经) * 如是比丘无有关键(断五下分结)、平治城堑(离无明)、度诸 险难(离无际生死)、解脱结缚(断爱)、建立圣幢(断我慢)。 (《杂阿含经》卷15第387经) ● 四圣谛,能断生死根本。 ● 对四圣谛的思维,应到「无间等」的程度(《杂阿含经》卷15第381经) ● 从新出家到阿罗汉,都应该知道四圣谛。(《杂阿含经》卷15第393经) ● 声闻、辟支佛等圣众,乃至佛陀,都是因为如实知见四圣谛而成就的。 (或解为:一切圣人对四圣谛都如实知?)(《杂阿含经》卷15第393经) ● 与其谈论政治、男女、饮食、钱财、事业等俗事,不如谈论这些事情当 中的苦、集、灭、道。(《杂阿含经》卷16第408、411-415经) ● 多禅坐,就能对四圣谛如实知。(《杂阿含经》卷16第428-429经) ● 四圣谛的修证,是有明确次第的:苦 → 集 → 灭 → 道。不能跳级。 * 若有人还没有证得涅盘(灭),就说自己已经把八正道做到 100% 完美(道),那一定是骗人的。(《杂阿含经》卷15第397经) * 四圣谛的次第,像阶梯(《杂阿含经》卷16第436-437经) * 四圣谛的次第,像树叶盛水(《杂阿含经》卷15第397经、《杂阿 含经》卷16第435经) ● 四圣谛的修习,经常配合著蕴相应教、处相应教等等。例如: * 五蕴的「集」、「灭」。(例如:《杂阿含经》卷2第41-42经、 《杂阿含经》卷3第59经、65-71经 ) * 六入的「集」、「灭」。(例如:《杂阿含经》卷8第218-221经、 233-234 ) * 四念处的「集」、「灭」。(例如:《杂阿含经》卷24第609经 ) * 於有漏八正道中,思维其苦、集、灭、道,就成了无漏八正道。 (《杂阿含经》卷28第785经) * 无明,就是对五蕴的苦、集、灭、道、味、患、离不如实知。 (《杂阿含经》卷10第257-258经) * 若能对五蕴的苦、集、灭、道、味、患、离如实知,则能断五蕴。 (《杂阿含经》卷1第31-32经) * 如实正观世间「集」,则不生世间「无」见; 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如来离於「有」、「无」二边,说於中道。(《杂阿含经》卷10 第262经) * 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解脱门,都是在教我们离贪爱(集), 而能带领我们证得究竟解脱(灭)的。 ======================== 譬喻篇 ======================== ● 如来是大医王:(《杂阿含经》卷15第389经) ◎ 知「苦」:良医善知病。 ◎ 知「集」:良医善知病源。 ◎ 知「灭」:良医善治病,病永不复发。----(我不确定:P) ◎ 知「道」:良医善知让病永不复发的对治方法。--(我不确定:P) ● 知四圣谛,如日出前的明相,解脱如白天,随後就到。(《杂阿含经》 卷15第394经) ● 宁受三百矛刺而了解四圣谛,也不愿堕於三恶道长夜受苦。(《杂阿 含经》卷15第401经) ● 修四圣谛,应该要有多迫切呢: * 勤修四圣谛,比救头衣燃更加急迫。(《杂阿含经》卷15第400经) * 人身难得,机率之小,就如同海中盲龟穿浮木孔那样,所以应赶快修 四圣谛。(《杂阿含经》卷15第406经) * 人身难得,六道众生无数无量,所以应赶快修四圣谛。(《杂阿含经》 卷16第438经) ● 四圣谛很难彻底了解,有多难呢: * 一边骑马一边把箭射到门的钥匙孔,很难。箭箭都射中 1/100 那麽 小的羽毛,更难。对四圣谛如实了解,难上加难。(《杂阿含经》 卷15第405经) ● 对四圣谛如实知的人,有多稀有呢: * 如实知 vs 不如实知 = 手中的土量 vs 喜马拉雅山的土量 (《杂阿含经》卷16第439经) * 证得圣果的人 vs 凡夫 = 毛发尖端的水量 vs 大湖的水量 (《杂阿含经》卷16第440经) * 如实知 vs 不如实知 = 手中的土量 vs 大山的土量 (《杂阿含经》卷16第441经) ● 对四圣谛若能如实知见,会怎样呢: * 知四圣谛 vs 不知四圣谛 = 坚牢的因陀罗柱 vs 随风飘的小绵球 (《杂阿含经》卷15第398经) * 则智慧坚固,如大石柱,四方猛风也不能动摇,议论必胜。(《杂 阿含经》卷15第399经) * 如是比丘,是沙门中的沙门、婆罗门中的婆罗门。(《杂阿含经》 卷15第390经) ● 对四圣谛若不如实知见,会怎样呢: * 其险恶的程度甚於大断崖。(《杂阿含经》卷16第421经) * 其大热的程度甚於大热地狱。(《杂阿含经》卷16第422经) * 其大□的程度甚於大□地狱。(《杂阿含经》卷16第423经) * 其黑暗的程度甚於三千大千世界当中的黑暗。(《杂阿含经》卷16 第424-426经) * 则长夜流转生死,如掷杖到空中,堕落哪边(往生哪一趣)就很难 讲了。(《杂阿含经》卷16第430-431经) * 则长夜流转五趣,如五节轮。(《杂阿含经》卷16第432经) ======================== 延伸阅读篇 ======================== ● 四圣谛主要参考经典: ◎ 《杂阿含经》谛相应:卷15、卷16 ◎ 《中阿含经》卷7〈31舍梨子相应品 分别圣谛经11〉 ◎ 配合蕴相应教(《杂阿含经》卷1、2、3、5、10) 配合处相应教(《杂阿含经》卷8、9、11、13、43) ◎ 「八正道」详见《杂阿含经》卷28。 ◎ 「八正道」经典整理,也可参考Digest版第2059篇: 「《杂阿含卷 28》 之不负责小复习」 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2059 ◎ 狮吼文集:观四圣谛 http://cbs.ntu.edu.tw/wiki/pmwiki.php/Main/观四圣谛 ◎ 狮吼文集:何谓"四圣谛-苦集灭道 http://cbs.ntu.edu.tw/wiki/pmwiki.php/Main/何谓"四圣谛-苦集灭道"%3F ◎ 「生」的痛苦,因为我们八成都忘记了,所以特地帮大家补充如下: * 《修行道地经》卷1〈5 五阴成败品〉: =========================== 「其小儿身既当向[5]产,又堕地时外风所吹,女人手触□水洗之,[6] 逼迫毒痛犹如疮[7]病也。以是苦恼恐畏死亡,便有痴惑是故迷愦, 不识本来去至[8]何所[9]也。适生在地,血缠臭处,鬼魅来[10]绕, [11]奸邪所中,飞□所触,蛊道、[12]癫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 堕一□肉,[13]乌□、雕狼各来诤之,诸邪[14]魅鬼欲得儿便,周 匝围[饶>□]亦复如是。宿行善[15]者邪不得便,设宿行[16]恶众 邪即著。儿初生时因母乳活,稍稍长大因食得立。於是颂曰: 在於胞胎[17]时, 遭[18]若干苦恼, 既生得为人, 其痛有百千。 诸根已成就, 因出[19]危脆身, 有生必老死, 是为最不真。」 (CBETA, T15, no. 606, p. 188, a14-27) * 《佛说胞胎经》卷1: =========================== (经文上半部也提到,人在妈妈肚子里的 38 周期间,有时也是很不 舒服,甚至可能夭折的) 「佛告阿难:「生死之苦甚为勤剧,人生若男[16]或生女,[17]这生 堕地痛不可言。[18]甚不善哉!懊恼辛酸,或以衣受触其形体,若 以衾受卧著所处,或在床上或置[*]于地,或覆或露或在暑热[19] 或寒冷,因是之故,遭其苦患酷剧难称。譬如,阿难!蛇虺牛之皮 所悬著处,若在壁上即化为虫还食其皮,若[20]使树木苗草陂水, 设复在虚空中所倚,即自生虫还食其形,在所依倚则亦生虫还食其 形。儿始生时则以手受,苦痛懊恼不可称限,或以衣受触如前。其 形体或稍以长大,饥渴寒热,其母小心推燥居湿,养育除其不净。 所谓先圣法律,正是其母乳哺之恩。」」 (CBETA, T11, no. 317, p. 889, c8-20) =========================== ◎ 「死」的痛苦,因为我们大家都还没经验,所以也帮大家补充一下。 以下是临命终时身体的痛苦: =========================== 《修行道地经》卷1〈5 五阴成败品〉: 「其人疾病如是身[32]中刀风起,令病者骨节解。有风名[33]科,断 诸节解;有风名震,令筋脉缓;有风名破骨,消病人髓;有风名[34] 减,变其面色,眼、耳、鼻、口、咽喉皆[35]青,出入诸孔断绝破 坏,[利-禾+皮]剥其身;复有一风名曰[36]止□,令其身[37]内及 膝、肩、[38]□、背、脊、腹、[39]齐、大小之肠、肝、肺、心、 脾并馀诸[40]藏,皆[41]令断绝;有风名旋,令其肪血及大小便、 生藏熟藏,所食不通,寒热悉[*]乾;有风名节间,令诸[42]支节, 或缩或伸,而举手足欲捉虚空,坐起烦愦,有时[43]笑戏,又复[44] 大息,其声恳恻,节节[45]以断,筋脉则缓,髓脑为[46]消,目不 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别香,口不知味,身冷气绝,无所复识,心 下尚□,魂神续在,挺直如木,不能动摇。」 (CBETA, T15, no. 606, p. 185, c7-20) =========================== 以上,谢谢大家。 melon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219.71.33.147 |
阅读文章: 第 3024/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