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147/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站内: BudaDigest 标题: 由《小空经》略谈四禅八定 时间: Wed Aug 11 14:45:33 2010 > 3.《大空经》: > * 「外空」:正观一切外相无常变易,离於贪爱。 > * 「内空」:得初禅後要如何念内、外空才能证四禅的修行指南? > (雾萨萨... @_@) > 4. 《小空经》:「没有」就是空 → 四空定?(... @_@ 直接放空) 我觉得《小空经》不是直接放空,而是有次第在谈四禅八定,只是没有说的很详细。 我在南传阿□达摩有看过简单介绍四禅八定的次第与原理,蛮清楚的,所以藉此经 分享一些概念,不过因为这不是个人的经验,再加上是略述,所以有些术语及说法 不够周延,这只是粗浅的四禅八定概念,有个基本的了解即可。因为在读阿□达摩 之前,我对四禅八定只知其名,不知他们之间是有如此的关系。 《清净道论》在修定有四十种方式,常见的「安般」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种方式叫「地遍」,就是以地为所缘。 引用一小段《清净道论》,这是指修习「地遍」是要找一个适当的地当成禅 修的所缘。 「学习地遍者,取於人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须有限而非无限的, 有际而非无际的,有周而非无周的,有边而非无边的,如米筛或米升那样大。 彼即作善取,善忆持,善坚定於彼相。」 这和《小空经》中选一块平整的地当成禅修的所缘是很像的。 「彼比丘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深河,莫念彼也。 若见此地平正如掌,观望处好,当数念彼。」 《小空经》在地想之後,接著就跳到无量空处想了,这和《清净道论》说地遍可以 修到四禅有共通处。 一至四禅是色界禅,禅修的所缘都是「色法」,差别在於禅支的不同。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二禅则是舍去较粗糙的「寻、伺」二禅支,三禅则舍去「喜」,四禅舍去「乐」, 此时只有舍(无苦受无乐受,故只有舍受)与心一境性。 到了四禅,再进一步的修法就不是在超越禅支而是在超越所缘的目标。 以地遍为例,此时先把地遍的禅相扩大至无边的宇宙,让其充满一切处。 然後将禅修目标由「色法」移至该「色法所占的空间」。 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凡是色法,必占有空间,而无边的色法,必占有无边的空间, 此时将心的目标专注在该无边的空间,如此即可成就「空无边处定」,此时行者 已超越色法,成就无色定。 这也就是《小空经》的「莫念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 《小空经》接著是「莫念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 证得「空无边处禅」之後,目标虽然是空无边,但在察觉空无边的当下,一样都有 心识在作用,并不是完全都空的,此心识为「空无边处禅心」,行者再将禅修所缘 的目标由「无量空」转移到「空无边处禅心」,如此即可成就「识无边处定」。 《小空经》接著是「莫念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 证得「识无边处禅」之後,此时为了进一步超越,再以「空无边处禅心不存在」 这个概念为禅修的目标,就像由四禅证得空无边定,我们以「色法不存在」的概念 来禅修一般,我们再以「空无边处禅心不存在」的概念来禅修,心不像色法, 心不存在之後不是空间,此时就是「无所有」,可成就「无所有处定」。 《小空经》接著是「莫念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 这里的「无想定」我也不确定是指什麽? 在南传此经在「无所有处」之後, 是传统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後才是「无想定」,或许「无想定」是指 「灭尽定」(灭受想定),印顺导师则是认为「无想定」是与「非想非非想定」 类似的境界,或许他是根据此经的次第而有此推论,底下我还是谈「非想非非想处」 就好。 以「空无边处禅心不存在」为所缘,所证的定是「无所有定」,此时生起的心是 「无所有处禅心」,行者再以「无所有处禅心」为所缘,所证得就是 「非想非非想处定」。 若依上述理论上,若要再证下去,应该就是再以「无所有处禅心不存在」为所缘, 不过在「非想非非想定」中,心已经非常细微,即不能说有想,也不能说无想, 达到了无色禅的最高点,故称为「非想非非想」大概是这个原因,所以无法再 继续下去。再下去,应该就是灭尽定了,不过灭尽定在南传的说法是只有三果以上 的圣者才能证得,外道及凡夫修禅法是无法证得的。 简单总结一下: 初禅到四禅都是以「色法」为目标,差别在於由最初的五禅支, 渐次舍去粗糙的禅支,最後到四禅只剩下舍与心一境性。 「空无边处定」是以「色法的空」为所缘,超越了色法,故成就此定。 「识无边处定」是以「空无边处禅心」为所缘,超越了空的概念,故成就此定。 「无所有处定」是以「空无边处禅心不存在」为所缘,超越了空无边禅心,故成就此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以「无所有处禅心」为所缘,超越了不存在的概念,故成就此定。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阅读文章: 第 3147/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