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345/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Re: 六境的「法境」 时间: 2011年 2月 7日 19:59:04 星期一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http://0rz.tw/USNm8 >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 色:光线 > * 声:声音 > * 香:香气 > * 味:味道 > * 触:接触 > * 法:讯息 > 其中将「法境」解释为「讯息」,我想可能是最易理解的解释,要不然 > 佛学辞典□面的「法境」常是绕来绕去的,说法境就是意所缘的境。 > 不过针对「法境」的解释是否有更易理解且精确的现代解释?若有人有 > 想法的话,还请不吝提供。谢谢。 「法境」应解释为「意起的种种分别意识」。 就如(大刚)》所提依《杂阿含经》卷13: 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 (CBETA, T02, no. 99, p. 91, a27-29) 《杂阿含经》卷13: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19-21) 可见在十二入处〈一切法〉中扣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前五尘〈色、声、香、 味、触〉剩即是「法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六尘〈色、声、香、味、 触、法〉的相对接收器。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及前五尘〈色、声、香、味、触〉 与识相和合以「意」起种种分别意识「法境」。同时本身意又依前识与後识起种种分别的种种 分别意识「法境」。。 利用大刚六入处所接收的「六境」的对照表修改一下: * 眼—色〈可见、有对〉:光线→纯粹光线进入眼根尚无分别为青、黄、赤、白、云、烟、 尘、雾、影、光、明、□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 种形色。及好、坏、美、丑.……喜欢、不喜欢、…贪、嗔、痴……。 *耳—声 ……喜欢、不喜欢、…贪、嗔、痴……。 *鼻—香〈可见、有对〉:香气→纯粹香气进入鼻根尚无分别为香味、臭味……喜欢、不喜 欢、…贪、嗔、痴……。 *舌—味〈可见、有对〉:味道→纯粹味道进入舌根尚无分别为酸、甜、苦、辣……喜欢、不 喜欢、…贪、嗔、痴……。 *身—触〈可见、有对〉:接触→纯粹接触进入身根尚无分别为滑、涩、硬、软……喜欢、不 喜欢、…贪、嗔、痴……。 *意—法〈不可见、无对〉:种种分别意识→心起意〈受、想、行、识具起〉而起一切法的种 种分别意识。此为不可见,无对。 要根、尘、识三者合和生「触」则受、想、行、识具起。此处的「触」与「身触」的 〈触〉解释有一点不同,我解释为「互相结合」之义。因此前五根〈眼、耳、鼻、舌、身、〉 及前五尘〈色、声、香、味、触〉与识三者合和生「触」则意起〈受、想、行、识具起〉青、 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高、下、 正、不正等八种形色。及好、坏、美、丑.香味、臭味、酸、甜、苦、辣、滑、涩、硬、 软……喜欢、不喜欢、…贪、嗔、痴……种种分别意识「法境」。再依此五前种种分别意识 「法境」及前识〈阿赖耶识以前含藏的种子〉、後识〈阿赖耶识新薰的种子〉起意〈受、想、 行、识具起〉又生种种分别意识「法境」。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40.243.223 |
阅读文章: 第 3345/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