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384/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Re: 杂阿含卷九(二四一)经的小问题 时间: 2011年 3月 6日 11:05:52 星期日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 ?不知这一经前段的主旨是在告诫比丘呢?还是在说明这是愚痴无闻凡夫的行为? > 谢谢大家提供的意见。 ^^ > 後来我找一下同经异译来看,发觉或许从同经异译有些可以作为此经的补充,因此又 > 有不同的看法了。底下先说说我读完後的感想,後头是贴上完整的同经异译作为参考。 > 在同经异译中说法的对象都是比丘们,因此对照来看,杂阿含中前段的经文感觉是在 > 说愚痴无闻凡夫比丘,而非愚痴无闻凡夫。 > 而为什麽称他们为愚痴无闻凡夫比丘?因为他们都是「以铁筹触於眼根,则对眼所识 > 之色(境),不善仔细执其形相」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为了避免造恶,而直接用 > 热铁毁损五官;或是宁愿去睡觉,也不想要因为醒著而产生乱想的人。不过,如此一 > 来,就无法於六入处中仔细观察、思惟无常的道理。 就如Heaven讲的不用想的太复杂了。同时你也会错经义。以下我会说明。况且思惟无常的 道理并不在六入处,而是在心。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因此,接著世尊才说多闻圣弟子虽然也是宁愿以炽然铁枪以贯其目,也不愿以眼识取 > 於色相,以致於长夜受苦的人,不过,与愚痴无闻凡夫比丘来比的话,差异在於他们 > 不会做出伤害身体的行为,而反而利用它们来正思惟。 此处您会错经义。 > 不知这样的推论完不完备,若有不妥之处也欢迎大家提出。:) > 至於底下则是同经异译的内容,给大家方便参考用。不过有经过稍微的排版,希望不 > 因此而影响原意。 > 【一九四】 第八 燃烧 > > 诸比丘,宁以散烧热之火花,扬其焰,以铁筹触於眼根,则对眼所识之色(境), > 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识之住,或系於形相之甘味,或系住於随相之甘味, > 而其人於瞬时死去者,则此人堕於地狱或畜生二趣中之一趣,乃有是理。 > 诸比丘,余见此患难,作如是言。 此处的「宁」是指「宁愿」。各位比丘,宁愿用散烧热之火花,增扬其焰火,以铁筹接触 於眼睛,则对眼所看之色(境),便不会看得很仔细而执著其形相。各位比丘,六识之执著,或 系缚於各种形相之美好,或系住於随此相所引发各种美好之形相,而其人於瞬间死去者,则此 人堕於地狱或畜生二趣中之一趣,这是有其道理的。 > 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铁杭触於耳,则对耳所识之声, > 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於识之住……。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 此处的「莫如」是指「不如」。各位比丘,不如用锐利之铁杭接触於耳朵,则对耳所听分 辨之声音,便不会执著其大、小、悦耳、噪音....。各位比丘,六识之执著,或系缚於各种形 相之美好,或系住於随此相所引发各种美好之形相,而其人於瞬间死去者,则此人堕於地狱或 畜生二趣中之一趣,我见如此之过患,所以才如此说。 > 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爪刀触其鼻根,对鼻所识之香, > 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於识之住……。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 > 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刀触其舌根,则对舌所识之味(境), > 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於识之住……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 > 诸比丘,莫如以散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刃物触其身根,则对身所识之触(境), > 不善仔细执其形相。诸比丘,於识之住……诸比丘,余见此之患难,作如是言。 以上引文同上解说 > 诸比丘,此处有闻之圣弟子,如是熟思之 > 『以散烧热火花,扬其焰,以铁筹触眼根。今我对此思惟:如是眼是无常、 > 诸色是无常、眼识无常、眼触是无常。凡以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 > 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 此段大意是说如以烧烫热铁接触於眼睛比喻关闭眼根,而当下思惟眼根是无常、诸色相是 无常、眼识分别是无常、眼触〈根、尘、识合和〉是无常。凡以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 受、或苦受、或不苦不乐受,亦是无常。 >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铁杭触於耳根。今我对此思惟: > 如是其是无常、诸声是无常、耳识是无常、耳触是无常。凡以耳触为缘所生之受, > 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是无常。 >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爪刀触於鼻根。今我对此思惟…… >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剃刀触於舌根。今我对此思惟…… > 散其炽热火花,扬其焰,以锐利之刃物触於身根。我今对此思惟…… > 睡眠,如是。我今对此思惟: > 如是意是无常、诸法是无常、意识是无常、意 触是无常, > 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亦是无常。』 以上引文同上解说 为何应如此解,请参考此文难陀如何关闭根门修行。 《杂阿含》卷十一「二七五」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 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 净,梵行清白。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 不律仪,无明□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 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於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著 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苦息灭未起苦觉, 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 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 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另外在杂阿含卷九(二四一)说: 〈1〉比丘,宁以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令其炽然,不以眼识取於色相, 取随形好。 〈2〉愚痴无闻凡夫宁烧铁锥,以钻其耳,不以耳识取其声相,取随声好。 只是譬喻,千万不要为了修行,而去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烧铁锥,以钻其耳,毁坏身体。 就如有人断章取义误解楞严经"上说:「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 上□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而燃指供佛。 其实看楞严经卷第六全文:『若我灭後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於如来形像之 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於身上□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 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於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 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 诲。』 便知「能於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於身上□一香炷。」只是譬喻,是要发 成佛要有决心要坚固,即使如烧一指节亦能忍,而不改变。故说:「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於 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於身上□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 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於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 酬其宿债。」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40.227.196 |
阅读文章: 第 3384/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