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3711/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标题: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时间: 2012年 5月20日 15:00:57 星期日

果任兄您好,

谢谢您的回应。只是要先向您说声不好意思,我们谈的是不同的事情。法义
的讨论不能马虎,因此我直说,请见谅。

首先,目前讨论的焦点在於当下缘起的运作,而不是三世缘起巨观的看法。
巨观的解释很容易,反正轮回的过程那麽多,要找十二因缘的对应很容易
附会(也有五花八门的解释)。而微观的解释才是《杂阿含》这几卷的重点。

再者,这几卷经中佛陀强调「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这边的识没有分什麽
能藏所藏,通通都是异阴相续、通通都是无我、无我所,名色和识辗转相生
的也都是生出新的异阴,名色1生识1,识1生名色2,名色2生识2,识2生名色3……
通通都是异阴,而没有恒常不变的。

>     在「根、境和合生识,三事和合触。」,此中之这个「识」,
> 是指单纯的显相,就如镜之照物,镜只显其像无有分别。

严格说来,「显相」是「想」的作用,不是识的作用。识是「分别」
的作用。这几卷经中也定义得很清楚。

要注意的是六识的基本定义,感觉上似乎您将前五识称作根境生的识,
第六识(意识)推作能藏所藏的识。其实这些经文中佛陀再三说明,
六识作用原理是一致的。以意识而言,所对的境是法尘,而法尘是
由先前其馀五识而来。这几卷的经文六识几乎都有分别说明意识的
运作,仔细研究过的话应不致於有此误会。

或许您真正想说的是十二因缘当中的识是限於「意识」,而根境和
合生的识是「六识」。这也可以是一种解读,不过那是另一番讨论了。

至於细分为七八识或是讲佛性等,和这几卷的经文无关,不管我们
怎麽解释,众生都还是有佛性 XD

>     而十二因缘的「识」及《杂阿含经》卷12(二八八)中所说的「识」,
> 是具含能藏、所藏与分别的。如电脑的记忆体在CPU运作下具比较、
> 运算、绘图、执行的造作的能力。

您这句说的包含了「意识」以及六识的「受」、「想」、「思」,
通通混在一起了,说穿了这样子有点鸡同鸭讲 :p

不是说您佛学了解不够,只是建议对於《杂阿含经》这几卷佛陀给
的基本定义可先仔细研究一番,大家讨论比较不会误会。

这几卷若要深究,是特别难,像智者大师就说《杂阿含经》明诸禅
定,是给习禅人深入研究的,也因此失一字即差千里。这些议题很
复杂又相当重要,思绪要很清明才不会乱讲,因此我拖了超过半年
才回 Heaven :Q

>     在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识」、行缘「识」、「识」缘名色………

「无明」是缘「行」,而不是缘行「识」,「行」和「识」有根本
上的差异。不过或许您只是打错字吧。

还是要谢谢您的热心指导与讨论,毕竟真正有心探究法义的人也不
多了,互相漏气求进步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阅读文章: 第 3711/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