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882/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Re: 一切智经 时间: 2013年10月29日 10:48:10 星期二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上周读经进度的《中阿含经》卷五十九第212经,经名是「一切智经」: > http://0rz.tw/Kibhp > 由经名即可见「一切智」或「正遍知」是此经在法义上的重点。 > 由此经的问答,可知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见一切,无所 > 不知、无所不见。 > 现今偶尔会见到有人为了表示佛陀平易近人而不是神□,将南传 > 所说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过度缩小解释,误以为「佛陀 > 只知道苦和苦的止息」,这种解释是有违於经说的,如果佛陀不 > 能知见一切,如来十号的「正遍知」就不成立了。 > 而南传说佛「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的原经文意义,可参考前一 > 篇文中所说。 > 不过,根据南传经文的解释,佛陀不能同一时间知见一切;这段 > 经文的不同解读,可能也造成部派佛教在此议题观点上的分歧, > 详见 http://0rz.tw/b3ilP 所记。 > Have a nice day! 以下我尝试另一种解法,看是否可行?此篇在facebook有稍微讨论过,当初邱师兄贴此文,其 实我考虑了许久到底要不要回此文。因为我知道我回了此一篇会有点颠覆於大多数人以前不同 的看法。本不想贴,但最後想是纯粹以法会同参好友,所以不惭贴了此文。我想听听大家的看 法与指教。 在初次拘萨罗王波斯匿访佛便问曰:「瞿昙!我闻沙门瞿昙作如是说:『本无,当不有,今现 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瞿昙!忆如是说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不忆作如是说:『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切 知、一切见者。』」 在拘萨罗王波斯匿遣人呼想年少吉祥子来佛前辨明後,拘萨罗王波斯匿白世尊曰:「沙门瞿 昙!颇有异说异受?沙门瞿昙忆所说耶?」 世尊答曰: 「大王!我忆曾如是说:『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 时」知一切,「一时」见一切。』大王!我忆如是说也。」 在这世尊回答中,显与拘萨罗王波斯匿初访佛时所言,『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 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瞿昙!忆如是说耶?」与下一句差一个「一时」之词。此「一 时」有人解为「同一时间」,但我解为「有时候」。佛当然可时时一切知、一切见,而有些馀 沙门、梵志因缘具足「有时候」也能一切知、一切见。 而本句『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时」知一切,「一时」见一切。』 依个人看法应解为:本无有此因缘,当然不会有此果,今世显现当然也是无〈果〉。如果有其 它沙门、梵志能「有时」能了知一切〈指过去、现在、未来〉、实见一切者当知如是〈知无因 无缘,本不生〉。此也是在说三世因缘果报的缘生法,如果其它沙门、梵志能知一切〈指过 去、现在、未来〉、见一切者就能知晓此三世因缘果报的缘生法。 而非像许多人认为单指唯有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见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而其 他沙门、梵志不能知一切、见一切。这或许是受佛的十个名号、佛俱十力及佛是一切智智所影 响,想当然尔的偏向解释。另外在本句「本无」中的「无」,如要解释为「馀沙门、梵志无一 切智」,那麽既然「本无」就是「本来就无有」,那麽变成佛也不能成一切智」。 另外也不是如南传经文的解释,佛陀不能同一时间知见一切。这也是一部份佛子自我局限的解 法。就如佛説「法华经」时,有些小根器的修行者充耳不闻,退席而去。 我为何作此解释?我不谈其他,就以本经上下文看是否足以来支持我的看法? 在此经中云: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瞿昙!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为有胜如、有差别 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有差别也。刹利、梵志 种,此於人间为最上德,居士、工师种,此於人间为下德也。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 工师,是谓胜如、是谓差别。」 此段的意思: 波斯匿王问佛,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四种性有何优、劣因缘,而有差别吗? 世尊回答,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四种性有优、劣因缘,而有差别。刹利、梵志种,此 於人间是为具最上福德因缘者,居士、工师种,此於人间是为具较低下福德因缘者也。 由上对话亦在说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四种性有此优、劣的因缘,而有差别。有其差 别仍在其福德因缘的优、劣,非无因无缘。具最上福德因缘,在人间为刹利、梵志种。具较低 下福德因缘便为居士、工师种。 此合乎「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因缘法。 在此经中云: 拘萨罗王波斯匿白曰:「瞿昙!我不但问於现世义,亦复欲问於後世义,听我问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问,恣意所问。」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瞿昙!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有差别於後 世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有差别谓後世也。此有四种, 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成就此五断支,必得善师如来.无所著.正尽觉,必得可意,无 不可意,亦於长夜得义饶益,安隐快乐。云何为五?多闻圣弟子信著如来,根生定立,无能夺 者,谓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馀世间,是谓第一断支。复次,大王!多闻圣弟子少病无 病,成就等食道,不热不冷,正乐不诤,谓食饮消、正安隐消,是谓第二断支。复次,大王! 多闻圣弟子无谄无诳、质直,现如真世尊及诸梵行,是谓第三断支。复次,大王!多闻圣弟子 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第四断 支。复次,大王!多闻圣弟子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 苦,是谓第五断支。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彼若成就此五断支,必得善师如 来.无所著.正尽觉,必得可意,无不可意,亦於长夜得义饶益,安隐快乐,此有四种,刹 利、梵志、居士、工师,是谓胜如、是谓差别於後世也。」 此段的意思: 波斯匿王又对佛说:我不但要问於现世义理,也要问於後世义理,能听我的发问吗?」 世尊告诉波斯匿王:「大王!你要问,可随你的意而问。」 波斯匿王问佛说:「瞿昙!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以现世此有优、劣因缘、於後 世有差别吗?」 世尊回答说:「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世有优、劣的因缘、後世便有差别。 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能成就此五断支,必能成为人天师的如来.无所著.正 尽觉,必处处能得可意,无不可意之事,也能於长夜得饶义获利益,安隐而快乐。 由此段知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能成就此五断支(五种精进勤勉断烦恼之法),必能成 为人天师的如来.无所著.正尽觉。也就是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能成就此五断支,就 能为一切知、一切见者,此处已明显指出非专指佛才能一切知、一切见。可见某些人指此经是 説「唯有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见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而其他沙门、梵志不能 知一切、见一切。」此论断是错误的。只是差在「一时」,佛当然可时时一切知、一切见,而 有些馀沙门、梵志因缘具足「有时候」也能一切知、一切见。 而甚麽是五断支?1.多闻圣弟子能信得著如来,如根能生定立固著,没有人能夺取,这就是所 谓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馀世间能如此,这就是成就谓第一断支。2.再来,大王!多闻圣 弟子能少病无病,成就饮食知其量,不热不冷,正乐不发脾气之诤,就是所谓食饮能消化、正 安隐消受,是谓第二断支。3.再来,大王!多闻圣弟子无谄媚无诳傲、质性正直,显现行为如 真的世尊及修诸梵行,是谓第三断支。4.再来,大王!多闻圣弟子能恒常行精进,断恶不善 法,修习诸善法,□常自起意正知正念,专心一意坚固,修作诸善为本,以种种方便断恶修 善,是谓第四断支。5.再来,大王!多闻圣弟子修行智慧之法,观生灭无常之法,得如此智 慧,圣慧明而通达,能分别晓了,以正尽苦边,是谓第五断支。此世四种,刹利、梵志、居 士、工师,他们如果能成就此五断支,必然能得善师如来.无所著.正尽觉,必得可意,无不 可意,亦於长夜得义饶益,安隐快乐,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是所谓能如此修此 世善因缘,这就是所谓形成此差别於後世之因也。」,这也就合乎「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是」的因缘法。 在此经中云: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瞿昙!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此有差别於 断行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此有差别於断行也。大王!於 意云何?若信者所断,是不信断者,终无是处。若少病者所断,是多病断者,终无是处。若不 谄不诳者所断,是谄诳断者,终无是处。若精勤者所断,是懈怠断者,终无是处。若智慧者所 断,是恶慧断者,终无是处。 「犹如四御,象御、马御、牛御、人御,彼中二御不可调、不可御,二御可调、可御。大王! 於意云何?若此二御不可调、不可御,彼来调地、御地,受御事者,终无是处。若彼二御可 调、可御,来至调地、御地,受御事者,必有是处。如是,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断,是 不信断耶?终无是处。若少病者所断,是多病断耶?终无是处。若不谄不诳者所断,是谄诳断 耶?终无是处。若精勤者所断,是懈怠断耶?终无是处。若智慧者所断,是恶慧断耶?终无是 处。如是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是谓胜如、是谓差别於断行也。」 此段的意思: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佛说:「瞿昙!此有四种姓,所谓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对於修断 行(精勤断烦恼之法)有优、劣因缘吗?有差别吗?」世尊回答说:「此有四种姓,所谓刹 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对於修断行,乃有优、劣因缘,而有差别的。大王!你的意见如何 呢?如有信者所断的,这不信者也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信者能精进勤勉而断烦恼, 无信者即不能)。如少病之人所断,而这多病之人亦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少病者能精 进勤勉而断烦恼,多病则不可能)。如不谄媚不诳傲者所断,而这谄诳之人也所断者,终究不 会有此道理(不谄诳人,能精进勤勉而断烦恼,会谄诳人,就不能)。如精进勤勉者所断,而 这懈怠者也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精勤的人能精进勤勉而断烦恼,懈怠的人是不可能 的)。如有智慧者所断,而这恶慧的人也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有智慧的人能精进勤 勉而断烦恼,邪慧的人则不可能。) 好像四种调御那样,所谓象御、马御、牛御、人御。其中,有二种御,不可以调、不可以御, 二种御可以调、可以御。大王!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此二种御为不可以调、不可以御的,他 却来到调地、御地(已被调御的状态),接纳领受其调御之事项或方法者,终究不会有如此的 道理。如其中之二种调御可以调、可以御的,而有人来至而调地、御地(已被调御的状态), 而接受其调御之事者,必定会有如此的道理的。像如是的,大王!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有信的 人所能断的,而说是不信的人能断吗?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如少病的人所断的,而是多病的 人所能断吗?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如不谄不诳者所能断的,而是谄诳之人所能断的吗?终究 不会有这道理的。如精勤的人所能断的,而是懈怠的人所能断的吗?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如 有智慧的人所能断的,而是恶慧的人所能断的吗?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像这样,此四种姓, 所谓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是所谓其断行有优、劣因缘,就是所谓其断行有差别的。 此以下内容就不再缀述,从以上都明显诉说著三世因果的缘起法,也就是知一切〈指过去、现 在、未来〉、实见一切者当知如是〈知无因无缘,本不生〉。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51.149.21 |
阅读文章: 第 3882/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