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953/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杂阿含经 - 维基百科 时间: Sun Sep 22 22:18:58 2013 四部阿含大致是依照佛陀於人间说法的内容单经长短而分类,例如单经篇幅最长的集 成《长阿含经》、单经篇幅最短的集成《杂阿含经》。 近年偶尔会看到有人主张只要读《杂阿含经》,而轻忽其馀所有佛教的经律。只读《 杂阿含经》有点像说上学只上三十分钟以内的课,其它的一律翘课,那要顺利毕业虽 然不是不可能,但恐怕困难度是增加的了。 课上得太少,错过一些法义就在所难免。这二天讨论到的「五上分结」可能就是这样 的一个例子。 ●《长阿含经》卷8:「复有五法,谓五下结:身见结、戒盗结、疑结、贪欲结、□ 恚结。复有五法,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CBETA, T01, no. 1, p. 51, b10-12) 原来在《长阿含经》这比较长的课堂上,有讲说「五上结」,是「色爱、无色爱、无 明、慢、掉」。 至於《杂阿含经》,有清楚记载「五下分结」: ●《杂阿含经》卷29:「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 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CBETA, T02, no. 99, p. 205, c3-6) 照理说,有「五下分结」,就应该有「五上分结」,否则说「五结」不就得了?但为 什麽《杂阿含经》没有「五下分结」这几个字? 众所周知汉译的《杂阿含经》在传抄时掉了二卷,其内容包含「天相应(上)」、「 念处相应(下)」、「正勤相应」、「如意足相应」、「根相应(上)」,可参见学 术界的整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7.B6.9 3.E5.8D.B7.E6.95.B4.E7.B7.A8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相对应於失落的《杂阿含经》二卷的经典,刚好也有解说「五 上分结」: ●相应部47相应 95-104经/上分等经十则(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五上分结,哪五种呢?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比丘们!这 些是五上分结。比丘们!为了这五上分结的证智、遍知、灭尽、舍断,这四念住应该 被修习。」 ●相应部49相应 45-54经/暴流等经十则(正勤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五上分结,哪五种呢?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比丘们!这 些是五上分结。比丘们!为了这五上分结的证智、遍知、灭尽、舍断,这四正勤应该 被修习。」 真糟糕,30分钟以上的课都翘掉了,但30分钟内的课,课本缺了二章,一个佛教概念 就没了啊~~~ 在各部派的论中也有详细解释「五上分结」,例如『顺正理论』、『俱舍论』、『瑜 伽师地论』、『□婆沙论』等等。助教的实力比老师差,不过如果翘课翘多了,也只 好听听助教怎麽说了。 保险起见,上学还是尽量少翘课。重要的观念老师会一再重覆,但如果翘太多课,难 保不会漏掉一些考古题... 课本不一定100%正确,老师也不一定100%正确,不同派别 的教授意见可能相左,助教更可能讲错。但开卷有益,起码能多一些闻思修的素材。 对於我们凡夫修行来说,不知道什麽是「五上分结」似乎也还好,讲错了也不至於误 了人一生?起码我们都知道,阿罗汉是贪、□、痴永灭,这个明确的目标,大家要继 续努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DzYcB0D9CsPC2R&w=720&h=720&url=http%3A%2F%2Fupload.wikimedia.org%2Fwikipedia%2Fcommons%2Fthumb%2Fd%2Fdf%2FDharma_Wheel.svg%2F120px-Dharma_Wheel.svg.png&cfs=1&_nc_hash=AQCjMuL71CgRWuUY LinkTitle: 杂阿含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LinkDescription: 华严经涅盘经楞伽经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含经法句经大日经楞严经圆觉经药师经地藏经净土经大智度论俱舍论瑜伽论 LinkTarget: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zh.wikipedia.org%2Fwiki%2F%25E9%259B%259C%25E9%2598%25BF%25E5%2590%25AB%25E7%25B6%2593&h=ATND9LLDrJtByqGoEtxs4FME2syOP8JuowaTE9S5HM2crML9IfnM6Gdmyw3VEedGQCfB51AcTM9GQrsr_phxmwIHk_RUMPNMe0MDuGX6NhX1CQg&s=1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Sun Sep 22 22:34:01 2013 借分享 :) > -------------------------------------------------------------------------- < From: RG Shi Time: Sun Sep 22 23:05:58 2013 报告老师,学生我只听懂你说的什麽课有长短,阿都不要翘,所以我决定从星期一起 ,都去课堂里睡觉。 :D :P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Sep 22 23:17:09 2013 凡僧云水假设你作学生我作老师的话,我得从讲台上滚下来,逃之么么。那如果没其 他人在讲台上,台下的人就只能翘课或睡觉了 :p > -------------------------------------------------------------------------- < From: RG Shi Time: Sun Sep 22 23:21:06 2013 别这样、别这样,我只是去打个呼,老师就下来跟我ㄧ起躺著干,罪过、罪过。 ^_^ 那好,我明天泡茶去喝咖啡,顺便在教室里跟老师聊天,这样总行了吧! :D > -------------------------------------------------------------------------- < From: Hank Wang Time: Sun Sep 22 23:49:11 2013 这篇是… 嗯,先不说,先说别的。 在动态墙上看到这个分享,心想:谣言怎麽都传得特别快。当然,这不算是谣言啦! 杂阿含经是有提到五上分结实质的内容,并非如上所说! 《杂阿含经》270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 【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断草。如 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 不只有提到,而且五个一个也没漏! 大家买东西都知道,用什麽名词包装不重要,实质内容才重要,杂阿含经提到五上分 结实质的内容,五个都有一个也没少!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一直强调「依法不依人」,不要人说了就相信,要依经典。 依经实际查证,楼主所说是错误的。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Sep 23 00:00:04 2013 所以说,还是一起深入经藏吧。我向来不相信哪部经是公认可信的之类的说法,世尊 也没这种说法不是吗? > -------------------------------------------------------------------------- < From: RG Shi Time: Mon Sep 23 00:04:27 2013 我旁边玩耍的,说句公道话, Hank Wang 对一半[经文中有这五项], 邱大刚 对 一半[经文中没有提这五项就是「五上分结」]。 好啦,别两个人来打我呀。 :D 《杂阿含经》270经,最後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 我慢,顺得涅盘。」记得呀,我们当弟子的,虽然还没入圣,住无我想、和心离我慢 ,还是要有在练喔 ~~~ :P ((快跑免打~~~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Sep 23 00:29:50 2013 凡僧云水说得是,佛弟子讨论法义不是为了诤论,而是为了依止而修行,谢谢提醒!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 From: Hank Wang Time: Mon Sep 23 01:37:47 2013 嗯!仔细看,凡僧云水说的公道话有理,我对我错的那一半道歉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Sep 23 11:38:21 2013 网友热心找出有法师开示表示《杂阿含经》没有「五上分结」,感谢网友寻根究底的 精神。 只是声明一下,这讨论纯粹对事不对人,我不是因为法师开示而写此文,也不会因此 批评法师。相反的,网友贴出来後我才知道法师这麽开示,而且我写这篇是为了提供 大家自己思考的素材,而不是限制大家的思考。毕竟依据「四大教法」,在经、律的 探讨上,不应以任何人为权威,我这个凡夫所说更一向只能「仅供参考」 :) 至於法 师们不管观念如何,毕竟不是正遍知的佛,但他们的修行我们自当效法。因此也提醒 大家避免对人不对事,若有意见相信法师也会接受法义上的讨论的。 hank 所说「杂阿含经是有提到五上分结实质的内容」,这正是我想要表达的重点, 不管是从巴利藏来看,还是从长阿含、注释书来看。如果说因为《杂阿含经》没有「 五上分结」这四个字,就说佛教没讲「五上分结」,武断了些。 其它的就要靠我们每个人自行闻、思、修了。祝大家不管五结十结,通通能断,迟早 证阿罗汉 :)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Mon Sep 23 11:45:22 2013 帮大刚补充一下, 大刚这一篇提的法师不是云水法师, 而是在其他讨论串提到的其他 法师. 因为我第一时间也没看懂, 第二时间才想到是来自其他地方, 因此就鸡婆说明 一下. > -------------------------------------------------------------------------- < From: RG Shi Time: Mon Sep 23 12:45:54 2013 @_@ 害我高兴了一下子,怎麽我程度变高了,开始给人开示了。 惭愧、惭愧+残念 ~~~ :D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Sep 25 19:27:41 2013 Cheng Soon Lee 所引述,的确是一些人的说法,这边协助□清这种说法可能造成误 会的地方。 原则上没有任何一部佛经是在佛世时定稿的,因为佛陀的时代弟子各自记忆佛说口诵 ,直到佛灭後,才开始经典的整理,就像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整理,佛经 也是佛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整理。《杂阿含经》也是之後由佛陀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 集的,而不是例外。 佛经是由经弟子整理後而传诵、传抄,当中最早整理出来的就是四部阿含。四部阿含 的整理完成的顺序,各部派有不同的传说,南传的部派认为杂阿含经是在四部阿含中 最先整理完的,因此这在南传成为主流说法,一般认为最晚在第二次结集毗舍离结集 就完成四部阿含或尼柯耶。佛世时没有电脑、也没有纸,要几百位弟子从各地赶回整 理经典,整理完还要重新背诵,这时间单位都是用年为单位的,自然经典是次第整理 完成,而不是把佛说录制成DVD後直接上架发行。 若依据南传说法,杂阿含经(及相应部尼柯耶)是最早整理完的,既然是最早,那麽 佛弟子记忆最明确、不会过太久了忘了,因此误差理论上是最小。但不能因此而否定 其它经典,否则就相当於乱刀砍佛说了,也有违佛陀再三强调的持诵经典的精神。就 像有一套书,其中有许多册,因为第一册先出,就只认定第一册才是这套书的内容, 其它所有册都不是,这样是太偏执了。在层级上,第一册既然是最早出,因此重要性 自然高,而且误记的可能也最少,是很重要的,但第一册重要不代表其他册都不重要 。 其实连「杂阿含经是最早成立」这个南传说法也不是定论,例如参见 Wikipedia: 「 除杂藏外四部《阿含经》的次序为长、中、杂、增一。另据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 □奈耶杂事》,其次序为杂、长、中、增一,而《瑜伽师地论》为杂、中、长、增一 。还有《增一阿含经·序品》和《大智度论》中的次序为增一、中、长、杂。」这些 都只是推测而已,以推测而否定其馀全面的佛说,风险是太大了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Sep 26 16:52:05 2013 关於原先讨论的五上分结议题,其实先前我文章还不算写完,只是後来没空写了,就 先将能确认的部份贴上。 之前还没提的是,印象中有人提出一种说法,说南传的部派(分别说部)主张有五上 分结,因此南传的五尼柯耶很整齐的都有五上分结,不像北传四阿含因为来自不同部 流,因此对五上分结没那麽整齐的解说。这种说法我也不能完全否定,因此这边稍微 提一下,供大家自行思考。 可片面支持这说法的一个例子,是在《杂阿含经》失佚的二卷以外,其他还是有《相 应部尼柯耶》当中有提到「五上分结」的句子,在《杂阿含经》没提到「五上分结」 。但由於只有两个小经,次数太少而无法作有力的证据,而且我也还没时间去比对南 传那两经是否有对应的北传小经。 另外,印顺法师曾提到「说一切有部」(北传《杂阿含经》的传承部派)主张「九结 」,其中将欲爱、色爱、欲色爱合为「欲」一结,也有人认为这算是间接的支持没有 五上分结的说法。但这个说法也有个问题,就是 Heaven Chou 查到说一切有部的『 大毗婆沙论』有讲五上分结,因此不知印顺法师的「说一切有部为九结」之说是如何 推论的?该不会是依《杂阿含经》表面的文字而反推的?因此这说法的合理性也待研 究。 花时间谈三果、四果的境界,不是我们现下应该修习的重点。还好在这探究过程中, 也可反映一些研究方法的限制对推论结果造成的影响;最起码能知道从头到尾只看一 部《杂阿含经》,应该是不够的,佛弟子还是多闻些,多些闻思修的素材,不管是对 研究或是对实修应该都会有帮助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Oct 02 17:26:51 2013 转贴 Lucangel Su 所写的学术界看法: 在SN的大品中 “Pa?cim?ni, bhikkhave, uddhambh?giy?ni sa?yojan?ni. Katam?ni pa?ca? R?par?go, ar?par?go, m?no, uddhacca?, avijj?□ im?ni kho, bhikkhave, pa?cuddhambh?giy?ni sa?yojan?ni. Imesa? kho, bhikkhave, pa?canna? uddhambh?giy?na? sa?yojan?na?等该类似句型在大品就出现十一次 这段翻成中文即是 比丘们!有这五上分结,哪五种呢?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比丘们!这些 是五上分结。 根据B.C.Law等学者的分析,这一类简□的陈述句型且重复多次,是属於古文层的特 色,所以五上分结包含无明的句型算是经典中古老的部分。这也是为何我说五上分结 的争议不大,因为这可以先从巴利佛典确认属於古老的部分。(所谓的古老是指比阿 育王时代古老,接近佛世的意思) 其中,我们可以在可以在SN45.181上分经找到这段文字,在注解SN的注释书 Saratthappakasini中,解释上分经的部分有以下的说明 Sa?yojan?n?ti bandhan?ni.Uddhambh?giy?n?ti upariko??h?siy?ni. Sesa? sabbattha utt?natthamev?ti。 这几句翻译成中文如下: Sa?yojan?n?ti bandhan?ni。 结是指结缚, 拘束 Uddhambh?giy?n?ti upariko??h?siy?ni。 上分意思是指位於上方房内。 Sesa? sabbattha utt?natthamev?ti。 剩下所有的意思很明显。(意指除了上分结的定义外,上分经其它的部分意思很浅显 易懂不用再解释) 如果根据tika的补充,所谓的上方房内就是指色界与无色界。 所以我们可以从上分经的注释得知上分结是指导致阿那含投生在色界与无色界未能从 轮回解脱的束缚,然後从上分经等经文可以得知上分结有五种,分别是色贪、无色贪 、慢、掉举、无明。 另外,根据南传法句经370跟SN.1.5,我们可以找到这首偈 Pa?ca chinde pa?ca jahe, pa?ca cuttari bh?vaye; Pa?ca sa?g?tigo bhikkhu, oghati??oti vuccati。 以下是现行的中文翻译 断五舍五,修五,超越五种执著的比丘,称为渡过瀑流。 其中第一句,根据南传的法句经注:可以知道断五的五指五下分结舍五的五是指五上 分结, 所以这看得出来分别说部在五上跟五下的部分,经典的传承跟解释上是很传 统且有一致性。 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在SA的1002跟1312都有看到疑似类似内容的偈: 断除五舍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渊 自古来偈颂的翻译方是大多偏於直译 ,所以根据意思跟格式推断应该与SN 1.15出於 同源。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怀疑这一处的断除五的五是指五下分结,舍五的五是指舍五 上分结,这就留待日後有理想的杂阿含原典的文本跟注释书去印证这点。 虽然在SA270有五上分结的名相并没有称此为五上分结或上分结,但在SA490有五下分 结的名相并称此为五下分结,若因此认为杂阿含没有说五上分结或上分结实属证据极 为薄弱,因为此说会与SA490的说法与语言逻辑矛盾。就以往我跟身边法友分析文本 的经验看来,这应该是翻译或传抄有疏失造成。这部分也留待日後有理想的杂阿含原 典的文本跟注释书去印证。 虽然目前没有理想的杂阿含文本可以做为校正,但我可以提供一个文献的资料供大家 参考,在吉尔吉特写本的长阿含的修身经(K?yabh?van?的中译)中,佛陀有提到他证 得最後果证,并宣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此时佛陀有强调□ 无明退,明生起□(吉尔吉特写本的原文是:'vidy? virakt? vidy? cotpann?yad)。 根据考证,这部经是属於(根本)说一切有的经典,根本说一切有是属於西北印的一个 支派,□本文雄等学者依照目前现有的文本判断,根本一切有的经藏内容多与说一切 有相同。所以根据汉传的资料再搭配吉尔吉特写本的资料跟巴利佛典看来,上座部体 系都是认为无明最後断。此外,大□婆沙论卷四十九、阿□达磨发智论卷三也有五上 分结记载且都包含无明,这也可以作为佐证。 如果有人对吉尔吉特写本K?yabh?van?这部经的内容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参考MN36经 ,这两部经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连句型都有些类似。差异只是一个是巴利语一个是 梵语。 另外,我并不认为探讨佛法非得以SN或SA为主不可,现在研究原始佛教的学者也不会 有SN或SA一定比较古老或比较近佛说的观点。不管哪部Nikaya或阿含内容都是有新有 旧。不必坚持必须是SN或SA的记载才算数。主张SN或SA最古或者最初结集所结集的法 都在SN或SA内,都只是对於佛教史不了解所造成的迷思。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4859264248200/permalink/569544406446348/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3953/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