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9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修定的方法,例如慈心观,要观想对众生有慈心;但? 时间: Sun Jul 06 12:57:51 2014 今天的读经班上,有同学提问: 「修定的方法,例如慈心观,要观想对众生有慈心;但修四圣谛却要我们不起乡里觉 、不起国土人民觉,这些是否□触?」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l 06 12:58:14 2014 慈心观等是修「定」的层次,四圣谛是「慧」的层次,是在不同阶段的修行,修行是 「依定发慧」,因此是一个一个次第修,而不互相□触。 「观想对众生有慈心」是修定的方法,但在四圣谛的阶段则超越了对众生的执著。 这就是所谓的「筏喻」,在下一阶段时,超越前一阶段的层次。 > -------------------------------------------------------------------------- < From: 王尚智 Time: Sun Jul 06 13:44:36 2014 所谓「对众生」,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众生」。 既出离於众生界的俯望,又与法界众生所处无二无别的悲仰。 很多修行观念,对「众生」没有悟解;将「众生」视为「相对於自己的外境。彷佛自 己的一切修行是「帮助大家」。 这个初因的微细差异,本质上就剥离了菩提心中的平等观,自然无法相应於慈三昧的 无分别性、无差异相。 体会慈心观的身心统一,伟大的庄严与卑屈的垢障,包括自己在内的「众生」,能得 因无缘大慈而内外溶解,水落石出,月明当空。 建议夏天去温泉热池中盘腿体会考验,就能够清晰直接的模拟一二。 > -------------------------------------------------------------------------- < From: Nathan Chien Time: Sun Jul 06 16:02:08 2014 天台依呼吸修习的次第禅观,是先修禅定到四禅,再修四无量心,依一禅二禅三禅次 第入定到四禅出入息止後,四无量心是在四禅定中观想的,观想成功,必须要观想的 情景如亲眼所见,之後再修後四空定,在出入定很稳定的状态下,修习舍定的十六特 胜,在修习十六特胜的过程中,修成暖 顶 忍 世第一位,并修证四谛。 我认为四无量心比较像是一种对治方法,而证四谛是一个终极的目标。 > -------------------------------------------------------------------------- < From: 赵庆光 Time: Sun Jul 06 21:38:05 2014 修「四无量心」不是解脱道,生大梵天去了。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Mon Jul 07 13:53:44 2014 依阿含经来看,佛陀所教授的「四无量心」是可以解脱的,杂阿含744经说四无量心 配合七觉支的修习,可以得解脱: 「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 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 」 《中阿含经》卷三:「修慈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 ,无量善与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如是悲喜心与舍俱。」 另外,杂阿含 567 经/相应部41相应7经,质多罗长者也说明了修四无量心可得解脱 ,并说明了原理: 「『屋主!这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这些法为不同含 义、不同文辞呢?或者为一种含义,但只是文辞不同呢?』 『大德!有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又,大德!有法门,由 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一种含义,但只是文辞不同。』」 质多罗长者说,「无量心解脱」与「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是同义 的。也就是修「四无量心」同样可以得到「不动心解脱」。 外道所修应该称为「四梵住」而不是「四无量心」,因为「无量」是解脱的关键(杂 阿含 567 经): 「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 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於贪 ,空於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 -------------------------------------------------------------------------- < From: 赵庆光 Time: Mon Jul 07 14:37:34 2014 咱怎麽读,都觉得 Ming-Hong Bai 师兄您所引的第567、744和SN.41.7,都是说明「 四无量心」不是解脱道,七觉支才是解脱道,观贪嗔痴缘起才是解脱道。 AN.4.125有很清楚的说明,修四无量心升天。 > -------------------------------------------------------------------------- < From: Max Tseng Time: Mon Jul 07 14:56:47 2014 四无量心和四梵助修法和意思是一样的,所缘为众生相,因为定力的加强来自量增大 ,如遍禅的修习为所缘相的增大一般。 慈悲喜於四分法的前三禅,舍仅於色界第四禅,是以(慈)概念法破除(嗔)概念法的修 行,主要对峙嗔。 与三解脱门并列有可能是三解脱门皆为所缘(有为法所缘)的超越,或不做意於所缘, 如遍禅等对所缘的超越而入空无边处。这和一般奢摩他是有差异的,前分都是必须具 备七觉支。而四无量心则如同 -- 无(所)缘慈而能超越众生想(空、无我)。 四无量心和佛教要表达的慈悲是有差距的,总不能只是把面包回向给饥饿的人,这种 宗教是会被唾弃的。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Mon Jul 07 15:46:47 2014 赵庆光:「咱怎麽读,都觉得 Ming-Hong Bai 师兄您所引的第567、744和SN.41.7, 都是说明『四无量心』不是解脱道,七觉支才是解脱道,观贪嗔痴缘起才是解脱道。 」 相同的经典,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我个人没意见 :) 。四无量心可以解脱 其实是印顺导师所提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参考一下印顺导师的著作 (http://goo.gl/BknYSN)。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Jul 07 16:37:10 2014 这儿可能有点小误会,七觉支本身不是一个实做的法门,它是实做的理论。举例来 说,『电流遇电阻会发热』这是实做理论,以上述理论来『拿钨丝来通电 发热』 就是实做法门之一,很多金属通电都可能产生热。 以MH兄所引的经文就是以『四无量心』修习七觉支的方式简述,因此经文说『《杂 阿含经》卷27:「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云何比丘修习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 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 依灭、向於 舍。」」(CBETA, T02, no. 99, p. 197, c16-21) 』 然世尊所说得法门看似和外道法很像,不同的是世尊的教导并非依於定及禅悦,修 定是用来观察五蕴而非以禅悦为终点,如上述MH同学所引经文中世尊对 於修四无 量心的教导是『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也就是世尊所说得法次法向 -->灭五蕴,也就是另一位同学说得过色界继续往四空定 前进直到实证五蕴灭,此 为法次法向,也是实证四种道果的共通过程。 同样的七觉支世尊也以其他实作法门来解释过,四无量心只是其一,如下就是以安 般法说明满足七觉支的经文: 《杂阿含经》卷29:「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 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 七觉分满 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CBETA, T02, no. 99, p. 208, a18-22) 接下来就是一长段以安般法实做七觉支的解释,值得一读。 > -------------------------------------------------------------------------- < From: Max Tseng Time: Mon Jul 07 20:01:59 2014 (庄春江译) 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 ,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 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 )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 ,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 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 而住。 1.经文是有这样的叙述,很明显是完全一样的。 2.前面已说与三解脱门并列有可能是三解脱门皆为所缘(有为法所缘)的超越。 这边就讲了,以有为法为所缘,这是不同於奢摩它,奢摩他是以概念法为所缘,这种 基本观念要分清楚!! 另外心的操作也不同,奢摩他顷向心的不分别,毗婆舍那是心的分别简择,而这种禅 修也不同於上述奢摩他或毗婆舍那心的操作,根据清净道他的实作是七觉支的平衡而 止观俱起。 3.还有并不是一定在色界第四禅出起观的,如清净道中一段描述 即以观的决定的乾观者(无禅那者)的生起之道,与得定者不以禅为基本的生起之道 ,[667] 以及以初禅为基本和思惟(基本以外的)复杂诸行的生起之道,都是属於初 禅的。 在第二长老的说法,既从诸定而出定,曾思惟了彼等诸定的诸法而生道,则(此道)是 必与彼等诸定相等的。即与所思惟的定相等之义。若思惟於欲界的诸法,(此道)亦必 属於初禅的(21-054) 。 意思是说若达行舍智者,以欲界诸行为所缘,他的道刹那必属於初禅的。 > -------------------------------------------------------------------------- < From: Max Tseng Time: Mon Jul 07 20:23:22 2014 佛陀教导四圣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对有些人也是讲生天之法,或期待他生到比 较好的境界。 > -------------------------------------------------------------------------- < From: Nathan Chien Time: Tue Jul 08 00:32:54 2014 同意您的看法,有漏禅法(只修定,未修观而言),并非真的初二三四禅,我认为是 一个方便的假说,实际连初禅都没有,四无量心,在未断尽欲界(初禅)烦恼前,哪 个阶段修都可以。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09:25:08 2014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像这种叙述是定。 如马哈希的方式观腹部起伏,这是四大的风界所缘,如果行者的心顷向於不分别那也 不是在修观,他实际上还是在培养定力。 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 上下、横向、到处...... 像这样的描述一定是定境,定容易产生常、乐、我、净 颠 倒想。 真正的修观是在生灭随观或坏随观以後的叙述,所缘一定是色、心、心所,在迅速的 生灭行者能只观察灭去,这样的能力也一定伴随相当的定力,他才有办法在目标上。 不应该轻视定 如经中说 得定的比丘能如实知见 > -------------------------------------------------------------------------- < From: Nathan Chien Time: Tue Jul 08 10:16:43 2014 外道共法的四禅八定,有阶梯可以拾级而上,只是只修定不究竟,容易著相,太强调 定之後很麻烦,因为定相是有一定体验的,往往以为这样的观察就是了、足够了。 但没有修定的能力,应该是很难修观的,安般法修观与定是走同样的过程与次第,所 以所缘的对象按次第仍然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修观差别是在观察力,只修定 下座的同时,几乎也等同定力退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大脑究竟□给我们些什 麽毒药,也就是转前五识为智的能力,有了这些还是要靠自己断烦恼,他人无用,所 以是亦有漏亦无漏禅。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Jul 08 13:14:15 2014 能不能请楼上同学法施一下,以一个实修的过程来解释一下同学所认为的修定和修观 是啥,谢啦。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3:40:04 2014 楼上有很多人到底是问谁呢?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Jul 08 13:47:11 2014 但愿您也是其一,谢啦。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3:53:24 2014 那谁来判断讲的是对还是不对呢?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Jul 08 13:59:27 2014 依经依律为主,如狮吼站之一贯宗旨。 > -------------------------------------------------------------------------- < From: Nathan Chien Time: Tue Jul 08 14:02:55 2014 我认为定是止,五蕴观察的是抑制後的资讯,观是简择,了解这样的资讯有误,予以 屏蔽。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4:03:51 2014 那麽当时的印度修定的很多,佛陀也不必特别讲,有些人也只听到佛陀讲的几句就证 果了,如果按照少少的文献,可能会有人认为不必修定,但实际上定却是依缘,可是 结论是偏见。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Jul 08 14:16:01 2014 当时外道的确一样有修禅定,这也是为何世尊早期的那一批原为外道的弟子都是很 快得证,因为底子很扎实,像舍利弗/目建连/事火迦叶三兄弟就是很好 的例子。 以禅定来说是世尊反而讲很多,大正藏有上千部经律可供参考,绝对不会是少少滴。 有时候我觉得直接看大正藏的经文还比较好懂就是,很可能是因为当年译经时的外 国比丘都是解行皆优者,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4:17:51 2014 那这段是奢摩他还是毗婆舍那? 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 ,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 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而住。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 )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後而住,像这样第二方 ,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 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後 而住。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4:19:30 2014 我简单问您有没有学习奢摩他的经验?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Jul 08 14:22:29 2014 如何慈心遍满?实作的程序是?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9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