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121/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阿含经》定义四念处是「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 时间: Wed Aug 13 23:22:07 2014 《阿含经》定义四念处是「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而在中国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龙树说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就实修而言,四念处所观的受包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什麽是什麽,例如禅 定有乐受,佛陀教我们直接观乐受(在如此观能增益善法、减少不善法的前提下), 不加以人为的判断。除了对治的状况外,通常不是直接把乐受给观成苦受。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3经: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3#四七三 则显示佛陀也常说「诸受是苦」,表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和「诸受是苦」 并不违背。 还是听闻说法的人要避免误会,实修时有什麽程度就依次第而观什麽,亲自体证,而 不是口头禅。 四念处的修习有各个层次,例如《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36经就提到超越「厌离」最 後是「厌离不厌离俱舍」:「若比丘於内身起厌离想,於内身起不厌离想、厌离不厌 离俱舍想,正念正知。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 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作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住正 念正知。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CBETA, T02, no. 99, p. 139, b28-c5)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Thu Aug 14 22:05:51 2014 很多人喜欢把所学的结论化,知识化,不注重原理推导与实作。就像是滥用了公式与 口诀。这是危险的。总不能说,反正最终要推举600磅的哑铃,哪中间直接跳过去, 直接去推600磅,这样是会被压扁的。而且佛陀的重点原意本来就是"观察"本身,也 就是大纲兄所说:不加以人为判断,就只是老老实实的观察,其实光是观察本身就足 以改变自己原来常走的神经路线,保留其他角度看法的可能性,光是这样对於身心就 有强烈的力量影响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Aug 14 22:36:08 2014 除了对治的状况外,通常不是直接把乐受给观成苦受。.......大刚兄,您是刚跟谁辩 论还是什麽原因写这篇? > -------------------------------------------------------------------------- < From: 李春松 Time: Sat Aug 16 09:29:47 2014 是的,如实观察世间两边相而不执著两边相(又名:双照双离,或分别一切法,不起 分别想),可入「中道实相观」。通常除非「对治贪等烦恼」以及「破除执著」之外 ,是不必加上个人身心感受或个人之见地、主张为宜,只是一心观只是观、止只是止 。简而言之:破执而不立敌是也。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Aug 16 11:32:23 2014 To 乔瑟夫: > 您是刚跟谁辩论还是什麽原因写这篇? 单纯是前周的读经进度在卷十七,那时太忙了没post上来,现在才post上来啊。这是 经上写的,是第473经中异比丘提出的疑问,不是跟谁辩论 :D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Aug 16 12:16:47 2014 参考 Cheng Soon Lee 及 乔瑟夫 的 feedback,为避免误会,因此将「读经拾得」 略为修饰如下,以更客观、中立: 就实修而言,四念处所观的受包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什麽是什麽。例如禅 定有乐受,佛陀教我们直接观乐受(在如此观能增益善法、减少不善法的前提下), 不加以人为的判断。 若是作为对治的修法,例如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才会「观身不净」、「观受是苦 」,以既定的看法代入修观。 > -------------------------------------------------------------------------- < From: Tai Mid White Time: Sun Aug 17 05:30:51 2014 佛陀於何时?何经中教我们观乐受?请邱师兄解小弟迷惑,阿弥陀佛!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Aug 18 13:58:56 2014 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 From: RG Shi Time: Mon Aug 18 15:03:33 2014 承接 乔瑟夫 的贴文。四念处中的第二念处:观受。 《长阿含经》卷5:「时,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更为汝 说。如来、至真善能分别说四念处。何谓为四?一者内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 除世贪忧。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精勤不 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身观已,生他身智;内观受已,生他受智;内观意已, 生他意智;内观法已,生他法智,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念处。」(CBETA, T01, no. 1, p. 35, c25-p. 36, a4) 四念处的观法,很多经论都有在讲,多到「族繁不及备载」。 ^_^ 哈哈 :D > -------------------------------------------------------------------------- < From: RG Shi Time: Mon Aug 18 15:11:32 2014 原来我自己也没有在读别人的贴文!! 哈哈哈哈 :D 真是对不起大刚同学了 ! :P > -------------------------------------------------------------------------- < From: Tai Mid White Time: Mon Aug 18 19:36:42 2014 昔日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其意为何?又何谓「如来藏」?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Aug 19 00:12:58 2014 To 常溯: 在「四念处」的修习中,单纯的觉知是基本的方法,尤其在练习禅定时, 会适切地运用禅支以提升定力。 例如经中就有载在修习安那般那时:「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 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 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 、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 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CBETA, T02, no. 99, p. 208, b1-9) 在修「受念住」时,是「有喜觉知、乐觉知……」等各种受时,单纯的体验,念住於 其上,而可「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就是说如果有不同的 感受,则觉知该感受。 这是禅坐阶段性摄心的技巧,最终还是要体悟出无常、苦、无我的真相,如同该经接 下来一段所说《杂阿含经》卷29:「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 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於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 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CBETA, T02, no. 99, p. 208, b9-1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Aug 19 00:30:28 2014 Cheng Soon Lee 说得有道理。这社团最宝贵的就是有各位诸上善人的贡献,能从各 个角度来提出针砭。毕竟文字是有局限性的,能有大家帮忙指出没能正确表达的文字 ,让义理的传达能更为完整、精确,真是福气啦! 依据以上讨论,将文字进一步润饰如下,如有不精确处也请随时指出,谢谢! <<<<<<<<<<<<<<<<<<<<<< 《阿含经》定义四念处是「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而在中国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龙树说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最常见的实修四念处的方法是单纯的觉知以摄心,例如修「受念住」时单纯的觉知目 前所感受的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不加以人为的思考。例如禅定有乐受,就觉 知乐受(在如此而能增益善法、减少不善法的前提下),而能收摄心念、提升定力。 直到修「法念住」时而能体悟出苦、空、非我的真相。 也有的修法是以正见代入而修观,例如「不净观」是「观身不净」,本卷第467经也 载:「观於乐受而作苦想,观於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想。」(CBETA, T02, no. 99, p. 119, a27-29) 本经则显示这二类修法在佛教都是可行的,佛陀表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和 「诸受是苦」并不违背。 因此,实修时看修行的目的,有什麽程度就依次第而修,亲自体证,而不是口头禅。 >>>>>>>>>>>>>>>>>>>>>> > -------------------------------------------------------------------------- < From: Nathan Chien Time: Tue Aug 19 00:38:21 2014 四念处应该要跟五停心分开,五停心是止,四念处是观,但不净观(九想)修持则有 可能直接成就,天台的次第禅观依安般法的修持五停心的阶段叫做有漏禅法,四念处 配合十六特胜的修持法是亦有漏亦无漏禅法。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121/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