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12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转贴站友留言的提问 时间: Mon Aug 18 23:02:21 2014 转贴站友留言的提问: <<<<<<<<<<<<<<<<<<<< From: 朝振 最近有机会颂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在第二会第五册-卷四百七十三的三十一面 ,对下句有所疑问: ?自常发起预流果智。乃至独觉菩提智。而不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亦劝他常发起 预流果智。乃至独觉菩提智。或令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 如果最後一句的"令"-"住"中间,若加个"不"字,好像比较合於自他二利之理? 在下於佛学有些好奇,还谈不上入门,上述问题只是文句比对的疑问,有以乞请先进 法友指教。 末学朝振合十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Aug 18 23:34:56 2014 此段经文在讲的是真正的大菩萨是如何教授众生的。您所举的经文?自常发起预流果 智……乃至独觉菩提智,而不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亦劝他常发起预流果智……乃 至独觉菩提智,或令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 此经文说,真正的大菩萨自己会修证得初果乃至缘觉的菩提智慧,更进一步希望成就 佛的菩提。在事相上,「佛」的定义是在一个宇宙中没有佛法流传的时代,第一个自 行证悟佛法的人,因此这大菩萨要有足够的福德及智慧能在无佛世界自觉觉他,成为 该世界第一位觉行圆满的圣者。这是真正的难行道,非常了不起。 至於大菩萨要如何教授众生呢?一个好的老师,是有教无类的,而能观察弟子的根基 及因缘而说法。谁是佛教最好的老师、最成功的大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怎麽教学生的? 佛陀在世时的人间弟子,从五比丘开始,至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乃至四众弟子,绝大 多数都是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多少人当世成「佛」的?可以说当时几乎 没有,因为还有佛法流传时证悟的人就不叫佛,要在无佛世界自悟的人才是佛。像弥 勒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也是佛弟子,要到四十六亿年後再度生於人间、於无佛世 界证悟,才是成佛。 佛陀非常赞叹发愿成佛的弟子,但并没有要求弟子都必须成佛。其实阿罗汉的解脱和 佛的解脱(智慧)没有差别,经文是说「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 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有差别的是福德所造就的度众的能力( 如来十力)。在佛教来说,「预流果智……乃至独觉菩提智」都是圣人的智慧,後世 一些论师将之污名化是有点过头了。 所以说,佛陀这位好老师在教学时也是「劝他常发起预流果智……乃至独觉菩提智, 或令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他自己走最难走的路,但没有要求弟子都一定要走最 难走的路,这也算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吧 :-) 因此《大般若经》的此段经文并没有错,而是反映了大菩萨教导弟子最常见的情形。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Aug 19 14:50:42 201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533〈29 施等品〉:「 自常发起预流果智乃至独觉菩提智,而不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 (菩萨道愿者得四果智乃至独觉智,然而自己不证四果乃至独觉解脱(否则就涅盘了)) 亦劝他常发起预流果智乃至独觉菩提智,或令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 (菩萨道愿者观众生根性,对方如果适合以四果乃至独觉成就解脱,令其得证四果乃 至独觉涅盘) 自常发起诸菩萨摩诃萨行,亦劝他常发起诸菩萨摩诃萨行; (菩萨道愿者自发愿愿得菩萨摩诃萨智,行菩萨道,也劝其他发大愿者也能如此) 自常发起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道,亦劝他常发起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道。」 (菩萨道愿者自发愿得诸佛菩提智,也劝其他发大愿者也能如此) (CBETA, T07, no. 220, p. 737, c24-p. 738, a1) 另一处卷473〈78 实际品〉的经文也几乎一样,其实只要说道大菩萨道的经文都会有 这类说明,因为这是菩萨道不同於二乘的特点。然解脱资格则是三道皆同,无有撇步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Aug 19 23:08:52 2014 的确如 Linus 所分析的,要搭配整体经文来看,才完整,也避免顾此失彼。不过我 个人是不会用「二乘」这个词,毕竟这个词後世似乎被误用了。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12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