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231/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 时间: Tue Dec 23 19:24:01 2014 一些人以为《阿含经》中没有提到「发菩提心」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 是有的。 《杂阿含经》第659经中说「於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而有信根,乃至产生五根 ,其他经中也说初果圣者未来必证等正觉:「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 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阿罗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 至於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杂阿含经》卷十八:「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杂阿含经》卷二 十四:「若比丘於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76, a11-18)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ue Dec 23 23:46:32 2014 这个部分在大乘佛法跟佛法间还是有些距离,我个人感觉阿罗汉是得三菩提,佛才是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知是经文有误植还是怎样(上述只是我个人见解,无意引申 为一个推断结论) 阿含经中的菩提心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无上正等觉是佛才有,大家可以修到的阿罗汉 是正等觉(不讨论大乘定义,只就阿含经讨论) 不然就是阿罗汉还能成佛?这个也是大智度论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我自打嘴巴,说好 不讨论大乘定义,但阿罗汉在阿含经中得无上正等觉的经文实在很少)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Dec 25 23:38:03 2014 随喜陈建开放的思考。若就《阿含经》来看,佛陀和阿罗汉所觉悟的解脱智慧是没有 差别的,有差别的在於佛陀累世累积的能力是更强、更全面的,因此佛陀能在无佛世 界第一个成为等正觉。 佛和阿罗汉的解脱智慧没有差别: 《中阿含经》卷36〈梵志品2〉:「梵志瞿默目□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 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 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佛和阿罗汉的差别: 《杂阿含经》卷3:「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於未 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 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 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CBETA, T02, no. 99, p. 19, c3-10) 至於「佛陀」的称呼就牵涉到不同的定义,例如「佛陀」最基本的定义是这个世界( 在无佛时)第一个自行觉悟又教化众生的觉者,那在这个时代就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 。而若照天台宗的五即佛的定义,就不限於佛陀一人。另外也有到别的世界成佛去的 佛弟子,并不会矛盾。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Thu Oct 29 09:51:35 2015 杂阿含经卷三(75)开始,也有一段比较如来与阿罗汉於五蕴上解脱的不同. 如来能:厌 、离欲、灭和不起.阿罗汉只有:厌、离欲、灭,没有不起.我的了解,不起意思为不执 著, 所以如来与阿罗汉至少在这种程 次 (五蕴)的解脱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种解脱是 心解脱 ,不是上述中阿 含经卷36所谈的慧解脱?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Mon Nov 02 13:42:26 2015 2013年出版的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在解释Mahabodhi(大菩提/无 上菩提)时,提及Mahabodhi是与Sambodhi(正觉)和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 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同意词, 同时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佛陀。 这似乎与上 述"阿罗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 不合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2 15:21:25 2015 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又译为「阿罗汉」,佛陀也曾说过他是阿罗汉。佛和阿罗 汉本来就不是割截的不同东东,就像教授和博士不是对立的。将佛陀和阿罗汉视为对 立的,原则上是後期论的看法,但佛陀多次强调要以经、律为准探讨佛说。 阿罗汉的解脱智慧和佛的解脱智慧并没有不同,否则就不是阿罗汉了,也不是佛陀讲 过百千次的涅盘了 :) 一篇旧文关於《大般涅盘经》当中的分析,提供作参考: https://www.ptt.cc/man/Buddhism/D106/DF61/D488/M.1224377811.A.3C1.html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2 15:25:08 2015 To Peter Chen: 卷三第75经的灭=不起=解脱,因此第二次提到时,就将重覆的不起 、解脱省略了,而不是说阿罗汉没有不起、没有解脱。 不信的话,对比一下巴利对应经典就知道,两段的用词完全一样。 此经前半表明了佛与阿罗汉的解脱没有差别,与《中阿含经》卷三十六〈梵志品2〉 第145经瞿默目□连经呼应:「梵志瞿默目□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 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 答曰:『目□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 无有差别,亦无胜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此经後半则表明了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在於佛陀是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第一位无 师自悟佛法并教导给众生的觉者,而所有的声闻众乃至阿罗汉,则是听闻佛陀讲说佛 法後,照著修行而得以解脱。在卷二十六第684经,则进一步阐述有「如来十力」, 是佛陀超越声闻众的能力。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2 15:31:22 2015 关於「如果2者解脱慧没有不同,那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散花,为何花落在阿罗汉身上 ?而不会沾黏在菩萨身上??」 这是不同的主题,不是讲解脱智慧(涅盘)。 首先,《维摩诘经》中被K的人可多了,弥勒菩萨也被K,难道弥勒菩萨不是菩萨吗 :D 《维摩诘经》中这些菩萨及阿罗汉彼此自谦地漏气求进步,和末代各宗派主张自 宗才是究竟,成为蛮明显的对比。 阿罗汉可以有处世的习气(菩萨也可以有处世的习气,就像观音菩萨大悲等等),毕 竟习气是世间应对的角度不同,无碍解脱智慧。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2 15:38:58 2015 To Peter Chen: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这是辞典,辞典已是後 人再根据後人的解释再解释了,是较通俗的说法,和依据经、律的讨论层次不太一样 喔 :) 一般因为佛陀是在无佛世界觉悟的第一人,因此特别称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或许是因此而说专指佛陀 。但这是极为简化的通俗说法,像前面提的经文就有提到:「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 道,必定正趣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 、「住四念处,修七 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这些经 文都显示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所说的并非放诸四海皆准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2 15:47:19 2015 有读经的人,就知道「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 Sambodhi(正觉) [... ...] 只能用来称呼佛陀」这是通俗说法,但不精确。 Sambodhi 音译为「三菩提」,经中常以「三菩提」形容声闻的成就,也就是涅盘, 单以《杂阿含经》前几卷为例: 《杂阿含经》卷3:「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 然後究竟苦边。」(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4) 《杂阿含经》卷6:「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 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CBETA, T02, no. 99, p. 42, a12-14) 《杂阿含经》卷7:「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 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CBETA, T02, no. 99, p. 43, a11-14) 这样的经文非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而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表示 Sambodhi (三菩提) 「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同义词」,对照经 文,是否表示初果圣者皆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子的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在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所说地「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佛陀 」不就自相矛盾了? 如前所说,辞典是通俗的讲法,倒不能说辞典有错,辞典毕竟要在几句话里面以一般 人最能听得懂的方式简化解说。而当讨论精细的法义时,还是得依经、依律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2 15:58:19 2015 至於前面有网友提到《大智度论》的内容,该部分主题据我所知并不是在谈解脱智慧 ,而是更广义的智慧。 举例来说,联考全部考满分是不是一种智慧?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证阿罗汉不代表联考就会全部考满分,阿罗汉如果出身乡下,没学过英文的话,英文 搞不好会挂蛋,但这不影响解脱智慧。 佛陀在尚未出家前就已是世间智慧的极致了,什麽都考第一,这是菩萨六度万行汇集 资粮的结果,也因此他才能在无佛世界自己觉悟佛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佛陀当然比 一般声闻弟子来得强得多,这些也是经文上说的「如来十力」的背景。 另外不免俗地还是要再提醒一次,本社团的规章是依经、律讨论,一般通俗性的讨论 可以在「佛法、佛学与佛教」社团讨论 :)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Tue Nov 03 10:26:42 2015 很抱歉,我这段话"同时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佛陀",应改为"同时这些词只能用来称呼 任何的佛" 因为辞典英文原文是buddhas,不是the Buddha.再说,这辞典不是世尊执笔 的,也没有经过他的校正,错误与不全是有可能. 依此类推,我不是有意对过去和现在 的高僧大德不敬,世尊的教法, 佛灭後经过结集再传诵再写下来,再翻译,其中误植或 漏掉也是有可能.这段75经关於厌、离欲、灭、不起、解脱重覆两次但又不完全相同 ,使我在想是否佛在指出另一个角度佛与阿罗汉的不同。也因此,提及如来时是只有用 解脱两字,提及阿罗汉时是用阿罗汉慧解脱六个字。另外,慧解脱,心解脱,和俱解脱是 不一样的...只是个人思路无法打通的疑点。也许还该去学点巴利文或梵文:-) "本社 团的规章是依经、律讨论"-谢谢指出,将不再引用经典外的看法。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Nov 04 19:52:00 2015 关於「不起、解脱」,这不是佛陀和阿罗汉的不同,因为其他非常非常多经典都有写 阿罗汉「不起、解脱」,可以 CBETA 搜寻「不起」关键字,有 19995 笔,例如: 《杂阿含经》卷1:「於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 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CBETA, T02, no. 99, p. 6, a6-8) 也就是依经、依律,自然能避免单一处文字上的解读问题,而了解经典的原义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Nov 04 20:36:57 2015 不过 Peter Chen 的眼力真好,连省略了这两个字都注意到,很少人会注意到这麽细 :)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Thu Nov 12 10:42:37 2015 根据庄春江工作站比对南北传经文,上述杂阿含经75经,相对应的南传经文为相应部 22相应经58.相应部22.58经中,前几段比较解脱时,巴利文anup?d?(英译为without grasping,不抓住)均有同样的出现.这个anup?d?可能就是杂阿含经中"不起"(不执著 )的原文.这似乎表示杂阿含经第二次提及解脱时,漏翻译了"不起". > -------------------------------------------------------------------------- < From: Akai Hsu Time: Sat Nov 14 11:56:44 2015 在下浅见 圣人 无差别。或许发心有不同 > -------------------------------------------------------------------------- < From: Jane Huang Time: Mon Mar 21 00:22:09 2016 菩提心。菩提心。为什麽学佛就一定要发菩提心。。。根本就发不出来啊^^" > -------------------------------------------------------------------------- < From: Jane Huang Time: Mon Mar 21 01:02:16 2016 愿以过去。现在。未来所修一切福善回向白话杂阿经另外四本大众能同心同德顺利做 出来,以告慰当日世尊□园教诲 ^_^ > -------------------------------------------------------------------------- < From: YC Chiang Time: Tue Mar 22 10:18:10 2016 >>在下浅见 圣人 无差别。 经中所见: 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陀恒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至少有这四大类的差别。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231/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