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25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45经说可依各定修念觉分 时间: Sun Jan 11 13:33:30 2015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45经说可依各定修念觉分,乃至七觉分。 经文最後有句「如修空入处,如是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三经,亦如 上说。」 有同学表示「非想非非想入处」无法修观,似乎无法修七觉分才对?不知大家看法如 何?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an 11 16:41:25 2015 当然能修观,无有五蕴之处才没啥可观。 佛告比丘:「 彼光界者,缘□故可知, 净界缘不净故可知, 无量空入处界者,缘色故可知, 无量识入处界者,缘内故可知, 无所有入处界者,缘所有可知,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者,缘有第一故可知,@@@ 灭界者,缘有身可知。」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灭界,以何正受而得?」 佛告比丘:「 彼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此诸界於自行正受而 得,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於第一有正受而得, 灭界者,於有身灭正受而得。」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an 11 16:44:10 2015 只要在三界内,都有「身」所以有对象可以观察。这也是灭身见的须陀桓是四种解脱 道果之一的原因。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an 11 16:46:29 2015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 觉了於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 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 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 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 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un Jan 11 20:16:54 2015 各位师兄安安,我认为这里个有问题要去处理: 如果「非想非非想入处」无法修观 ,那麽佛陀教导的灭尽定怎麽达成的?为什麽有九 次第定的教导顺序呢? 能否详细的解说经文,文言不太好懂,谢谢!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an 11 23:46:22 2015 我倒是没看到大正藏中有『非想非非想入处无法修观是经论一致的说法』的这种结论 ,以sati所举的长阿含该经文本身并没有这种解释。其中『...「先有想生然後智? 先有智生然後想?为想、智一时俱生耶?」佛言:「先有想生然後智,由想有智。」 ...』是世尊在回答『想知灭定』中如何证得解脱,和非想非非想能不能起观并无关 联。 《长阿含经》卷17:「 梵志又白佛言。诸想中。何者为第一无上想。 佛言。诸想.诸言无想。於其中间能次第得想知灭定者。是为第一无上想。 梵志又问。为一想。为多想。 佛言。有一想。无多想。 梵志又问。先有想生然後智。先有智生然後想。为想.智一时俱生耶。 佛言。先有想生然後智。由想有智。」(CBETA, T01, no. 1, p. 110, c4-12) 这其中有一点很容易混淆,那就是该经文中的『想』和五蕴的想蕴是不一样得。这也 是为何sati所引的经文中提到入了非想非非想後一样『有"想"可得』。 《长阿含经》卷17:「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舍不用处。入有想无想处 。梵志。彼不用处想灭。有想无想处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彼舍 有想无想处。入想知灭定。梵志。彼有想无想处想灭。入想知灭定。以是故知有因缘 想生。有因缘想灭。彼得此想已。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CBETA, T01, no. 1, p. 110, b11-18) 接著世尊在一次说明如何灭非有想非无想处。 《长阿含经》卷17:「彼得此想(非有想非无想)已。作是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 。彼作是念时。彼微妙想不灭。更□想生。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惟 。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已。微妙想灭。□想不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 灭。□想不生时。即入想知灭定。」(CBETA, T01, no. 1, p. 110, b17-23) 在非有想非无想中修观时,观察到的就是经中的另一种形容词『念』,并思维『有念 为恶,无念为善。』。该念是啥?那就是四识住(请查阿含经)中所描述的启动四识 (色受想行)的核心,也就是『识』。也就是说,观察色受想行时观察到的是"识"的四 种运作方式,而到了非有想非无想时,修观就必须要能观察到这个最核心的元素(也 就是识)并灭之,才能灭非有想非无想。灭了非有想非无想就完成了灭五蕴(还不是 涅盘,但有了证涅盘的资格),此为阿含中世尊所说的解脱道之法次法向。而上述经 文是以"念"来形容这个四识住的基本元素。 sati所引的长阿含经中,用了几种方式来形容那个最基本的核心,一是念(如上),一 是想。 《长阿含经》卷17:「彼复念言。我今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彼不为念行。不起 思惟已。微妙想灭。□想不生。彼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微妙想灭。□想不生时。即 入想知灭定。 佛告梵志言。善哉。善哉。此是贤圣法中次第想灭想定。」(CBETA, T01, no. 1, p. 110, b28-c4)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Jan 12 00:00:56 2015 而『非想非非想定』和『无想定』在解脱道的路上并列两种障碍,就是因为在该定境 中很难修观(不是不能修观),因此容易被行者误认为是涅盘(观察不到东西就以为是 灭尽)。也因此阿含经中描述阿罗汉慧解脱的成就,就是对於『七识住及二入处知如 真』,其中的二入处就是上述的两种障碍。如果没人提醒就会如同世尊还没成佛前的 两位老师一样,将无所有及非想非非想无认为是涅盘。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Jan 12 08:42:47 2015 昨晚看了sati提到的长阿含该经文後,吃早餐时又将该经完整重读了一遍,该经是很 实修的指南,解释的非常精彩。特别是看到最後象首梵志听闻世尊说法後,马上出家 ,心里实在是羡慕他好狗命。我是看完了经文後,还是得去上班...@@a > -------------------------------------------------------------------------- < From: Bowen Ke Time: Mon Jan 12 23:21:51 2015 或许可以把定,仔细分为入定,住定,跟出定来分析,每个部分需要的技巧都不同。 如果要住定的话,通常需要专注一意在禅相上。(中阿含 177经) ===============================================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 初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 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 如是知。 ============================================== 如果不专注在初禅的禅相,另外做观想,通常会离开初禅,也就是会造成初禅的出定 。如果在初禅中,作升进二禅的相关思维,那麽我是看成先出初禅定,然後入二禅定 ,这种过程。 ==============================================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 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升进具。彼比丘应当 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升进,如是,不久当得第二 禅。』彼比丘应如是知。 =============================================== 当然,解脱不一定要四禅八定全部具足。也可以在初禅定的时候,修习解脱无漏的观 想。但是我觉得这种状态,可能也归类为出定。所以有些大德认为是以定的馀势来作 观想,我个人也认同这种论点。 ==============================================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 初{离}[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 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 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 以上,在入定、住定、及出定这些所有相关技巧的操作,皆可以看成七觉支的善巧运 用。而四无色定,无具体可见的禅相,可能更依赖思维的转换。至於定中能不能作观 ,我认为至少是可以观察,但是大部分的注意力应该都在所缘上,如果作下厌上欣的 思维应该是会有状态的转变(离开住定),因为四禅八定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升进的。至 於,非想非非想定特有的性质,我就没研究了 :Q 可以参考中阿含177经,以及本文未引用到的中阿含176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77.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76.htm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25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