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429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六念
时间: Sun Mar 22 23:29:22 2015

「六念」是六种能收摄心念乃至证得涅盘的禅修方法,包括:

1. 念佛:系念佛陀形相功德

2. 念法:系念佛法无欲离缚

3. 念僧:系念圣众清净和合

4. 念戒:系念持戒止恶成道

5. 念施:系念布施无悔无求

6. 念天:系念诸天清净三业

《杂阿含经》第857~860经即提到了这六念。

若再加上以下四者,则为「十念」:

7. 念休息:系念入定止息心想

8. 念安般:系念呼吸分别晓了

9. 念身:系念身分(解剖的部分)四大假合

10. 念死:系念死亡随时离去

更多叙述可参见《增一阿含经》卷二,经上说修习六念或十念可以「便成神通,去众
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盘。」(CBETA, T02, no. 125, p. 552, c11-12)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r 22 23:29:34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八五七

> -------------------------------------------------------------------------- <

From: Jiss  Ye
Time: Sun Mar 22 23:58:16 2015

请问法友:

[念休息]的意思是:[系念入定止息心想]吗?

这解释出自於何处?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Mar 23 07:07:09 2015

增ㄧ阿含,下载搜寻cbeta 电子佛典就有了。

T02n0125_p0556a05(06)□「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

T02n0125_p0556a06(01)□专精念休息。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

T02n0125_p0556a07(00)□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

T02n0125_p0556a08(00)□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如是,

T02n0125_p0556a09(02)□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报,

T02n0125_p0556a10(02)□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

T02n0125_p0556a11(01)□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盘。是故,诸比丘!

T02n0125_p0556a12(00)□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

> -------------------------------------------------------------------------- <

From: Jiss  Ye
Time: Mon Mar 23 12:48:11 2015

请问法友:

[念休息]的解释是:[系念入定止息心想]?

南传佛教[十随念]中的[寂止随念].则是指:[随念一切苦寂止的涅盘之德.]

[念休息]与[寂止随念]是否不同?

***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93351.htm

在安般念之後,提示寂止随念,若欲修习者,居於静处禅思,随念如是称为一切苦寂
止的涅盘之德,即:“诸比丘!法只是有为或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
即骄的粉碎,渴的调伏,阿赖耶(执著)的破灭,轮回的摧碎,爱的除去,离欲、灭
、与涅盘”。

(圣典的文句)此中,“只”是限止之辞。“法”是自性之意。“有为或无为”即诸
缘和合而生(是有为)或非(诸缘和合)生(为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
胜”即於彼等有为及无为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名为最高,最上。

如是依骄的粉碎等德而作寂止随念(的瑜伽)者,那时则无为欲所缠之心,无□(所
缠之心),无痴所缠之心。然而那时他的心却成正直等。关於寂止亦如於佛随念等所
说的同样方法在镇伏五盖的刹那生起了诸禅支。因为寂止之德甚深,或因他倾心随念
种种德,故不达安止定,仅得近行之禅。因彼(近行禅)是由於随念寂止之德而生起
,故称为寂止随念。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Mar 23 20:53:38 2015

如此说来,既然安般念"後"能修随止寂念,那就顺便说明一下,修十念中的念佛,应
该也能如法炮制才是,连念天应该都是可以滴?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Mar 23 21:22:27 2015

修「佛随念」如何得解脱呢?

> -------------------------------------------------------------------------- <

From: Jiss  Ye
Time: Mon Mar 23 21:41:15 2015

修学十种随念.并没有先後的次第关系.

可选择自己适合的随念修行.

例如:

喜欢布施的人.就适合修[施随念].

很用心持戒的人.就适合修[戒随念].

*** *** ***

依南传佛教:

[十随念]中.出入息念(安般念)是最普遍修习的法门.

[十随念]中的[佛随念].[死随念].都被列入[四护卫禅]之中.

禅师会鼓励禅修者兼修护卫禅法.

而[十随念]中的[天随念]以及[施随念].都是比较适合在家居士修习的法门!~  ^_^

安般念能修到四禅.

而[佛随念.戒随念.死随念.施随念.寂止随念....]则只能修到近行定.

所以.如果安般念修到四禅时.再转修[佛随念.戒随念.死随念....].通常只要修学几
小时~几天.就能够成功证得佛随念或戒随念.死随念.....的近行定!~  ^_^

*** *** ***

【Linus Hsao 修「佛随念」如何得解脱呢?】

例如:

修「佛随念」证得近行定之後.再利用这近行定的定力.观察五蕴的缘生无常无我.而
证得涅盘!~  ^_^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Mar 23 21:46:16 2015

由初禅开始对於五根开始有掌握的能力,所以才称为破五盖,近行定离初禅尚远,也
就是说对於五根的掌握只是初步而以,请问如何观察 想蕴?

> -------------------------------------------------------------------------- <

From: Jiss  Ye
Time: Mon Mar 23 22:08:12 2015

例如:

修「佛随念」.是由於专心忆念佛陀的功德.藉由此专心而得禅定力.

这是属於[止禅]的禅定□围.

但是解脱.是藉由修行[观禅]:四念处.观察五蕴.六入处.缘起....

*** *** ***

近行定是非常接近初禅的!

也是要[暂伏]五盖才能达到近行定.

五根要有力.才能达到近行定.

只是相对於[安止定]而言.

近行定不是稳定的心安住於一境.

*** *** ***

其实修行[观禅]时.

观察五蕴.六入处.缘起....也是无法稳定的心安住於一境!

因为修行[观禅]时.所观察的五蕴目标.是无常生灭的.不是静止安稳的状态.

所以.当禅修者观察五蕴修观时.就无法进入[安止定]了.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_^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Mar 23 22:15:31 2015

如果您认为观察五蕴时得出定,那就表示您的老师大概也是这麽讲的,也就是说同样
都不晓得如何依定起观,也不会有如此的经验。这样的想法就会导致将观五蕴和修定
分开,也因为无法依定而观,所以无法和世尊时代的阿罗哈如大迦叶 舍利弗一样成
就阿罗汉俱解脱。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Mar 23 22:39:36 2015

谢谢 Jiss Ye 帮忙列出南传对应的「寂止随念」,看来北传「念休息」较著重於止
息想念的入定,而南传的「寂止随念」较著重在涅盘。我看论中则是两者都提到,例
如《分别功德论》卷2:「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五欲不起寂然永定,故云息也。
凡息亦有二种:外道梵志□形求福,亦云息也;沙门四果众结永消,乃是真息。」
(CBETA, T25, no. 1507, p. 36, c12-14)

由於相关的经文实在很精简,因此能知道不同传承的解读,对於掌握「念休息」或「
寂止随念」的重点是有帮助,我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叙述。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Mar 23 22:56:45 2015

刚查了查,在大藏经中,「念休息」又译为「念灭」、「念寂寂」、「灭念」、「厌
随念」。

因此是以止息、寂灭为所缘,但这所系念的寂灭还不是真的涅盘,否则南传也不会认
为「寂止随念」只能到近行定了?(能系念到真的涅盘的话,好像就快可以保送涅盘
了? XD )

所以应该是以止息或寂灭为所缘,等到一步步进步後,最终可得涅盘。

综合南北传的看法,如果「念休息」简述如下,是否会更好?

念休息:系念寂灭止息心想

> -------------------------------------------------------------------------- <

From: 蔡忏摩
Time: Mon Mar 23 23:05:59 2015

也许中阿含里的 <周那问见经>可以完整的说明这里的<寂止随念>和<念休息>

 这里的寂止和修息指的都是贪嗔痴等烦恼止息的状态,但止息也有程度上的不同,
比方说自上地的禅定可以摆脱下地的烦恼,例如:色界初禅由远离了欲界的欲寻、恚
寻和害寻等杂乱寻思而证得了心一境性。自欲界的人看来,初禅以上的禅定似乎烦恼
完全止息了。而实际上,从二禅的人看来,初禅尚有烦恼,并未完全止息。如此以北
传圣弟子们归纳经中修行九次地定的方程式「厌下苦粗障,欣上静妙离。」地地转深
、转上、转妙,转而更寂静。直到灭尽定的成就,才达成烦恼的毕竟无生。相对於前
八定,这是烦恼完全灭尽的状态,到这里寂止随念或念休息才究竟三界烦恼,正遍知
所有烦恼的灭、止息的过程。

 而佛陀这麽说明这个法门:「是为,周那!我已为汝说渐损法,已说发心法,已说
对法,已说升上法,已说般涅盘法」」

> -------------------------------------------------------------------------- <

From: 蔡忏摩
Time: Mon Mar 23 23:06:20 2015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91.htm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Mar 23 23:09:09 2015

依照阿含的解释,十念法门都能起神通,自致涅盘,想来没那麽单纯。

> -------------------------------------------------------------------------- <

From: Jiss  Ye
Time: Mon Mar 23 23:47:16 2015

邱大刚 法友说的很有趣:

【所系念的寂灭还不是真的涅盘,否则南传也不会认为「寂止随念」只能到近行定了
?(能系念到真的涅盘的话,好像就快可以保送涅盘了? XD )】

*** *** ***

如同[佛随念].是忆念佛陀的功德成就!

但光只是忆念佛陀的功德.可不会成佛啊!~  ^_^

[寂止随念]:是心仰慕.倾向於涅盘之德!

而无论[佛随念]或[寂止随念].

禅修之时:[则无为欲所缠之心,无□(所缠之心),无痴所缠之心。然而那时他的心
却成正直等。关於寂止亦如於佛随念等所说的同样方法在镇伏五盖的刹那生起了诸禅
支。]

至於.为何禅修[寂止随念].只能到近行定?

那是因为:[寂止之德甚深,或因他倾心随念种种德,故不达安止定,仅得近行之禅。
]!~  ^_^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Mar 24 00:16:49 2015

Linus Hsao 法友说:【如果您认为观察五蕴时得出定,那就表示您的老师大概也是这
麽讲的,也就是说同样都不晓得如何依定起观,也不会有如此的经验。这样的想法就
会导致将观五蕴和修定分开,也因为无法依定而观,所以无法和世尊时代的阿罗哈如
大迦叶 舍利弗一样成就阿罗汉俱解脱。】

*** *** ***

【观察五蕴时得出定?】

四禅八定的所缘目标是什麽?

修行[观禅]时.所观察的所缘目标是五蕴!

[安止定]的所缘目标.不是观察五蕴!

五蕴是缘生缘灭.即生即灭的.

所以.当修行[观禅]时.心就无法安住於[安止定]!~  ^_^

修行[观禅]时.可以从[安止定]退到[近行定]或[刹那定]!

*** *** ***

【如何依定起观,和舍利弗尊者一样,成就阿罗汉俱解脱?】

[依定起观]是理所当然的!~  ^_^

[止观双修]则是更好!~  ^_^

舍利弗尊者是如何修行的?

舍利弗尊者就是[止观双修]的最佳典□!~  ^_^

请参考:

《中部》第 111 经《逐一经》

《中部》第 64 经《大马伦迦经》

就以[初禅]为例:

先远离依、舍断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
生喜、乐,成就并住於初禅。

然後.[心转向]於观察、审察:

此初禅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

观察初禅五蕴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

观察初禅五蕴的生、住、灭。

观照初禅五蕴的无常、苦、无我。

了知:初禅五蕴如此生,生已消失。

审察、了知:『此初禅五蕴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

从初禅~八定.

都是如此修行:

先入於[初禅~八定]的止禅.

然後把[初禅~八定].当作观察、审察的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止观双修]!~  ^_^

先入禅定.再审察禅定的无常、苦、无我。

而证得:[初禅~八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的智慧!
~  ^_^

而当以[初禅~八定]为观察、审察的目标之时.

此时心就已经退出了初禅八定的[安止定]!

而是处在[近行定]或[刹那定]的□围了!~  ^_^

因为.[安止定]是全心全意的专注投入於初禅八定.

此时心就无法[分心.转向]於审察初禅八定!

也就无法觉察初禅八定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

相反的:

当[分心.转向]於审察初禅八定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之时.

心就已经是退出初禅八定的[安止定]了!

而是处在初禅八定的[近行定]或[刹那定]的□围了!~  ^_^

*** *** ***

 Linus Hsao 法友说:【依照阿含的解释,十念法门都能起神通,自致涅盘,想来没
那麽单纯。】

再举一例:

《小部》(小诵9、经集1.8)的《应作慈爱经》:

【....以慈爱对一切世界培育无量之心,上方、下方及四方,无障碍、无怨恨、无敌
对!

站立、行走、坐著或躺卧,只要他离开睡眠,皆应确立如此之念,这是他们於此所说
的梵住。

不接受邪见,持戒,具足彻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确定不会再投胎!】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11427.html

依《应作慈爱经》.培育慈心禅定.是可以通达於解脱轮回的!

但如果光只是[培育无量慈爱之心].证得慈心禅定.

又岂能[具足彻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确定不会再投胎]?

依据舍利弗尊者的[止观双修法].

就必须要审察、了知:『此慈心禅定的五蕴,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

当修行[慈心禅].证得[安止定]之时.

此时的心念是全心全意的专注投入於:[无量慈爱之心].

而以[止观双修法]审察慈心禅定是[造作、思念、无常、灭法]之时.

此时.心是由[忆念无量慈爱之心].而[分心.转向]於[觉知无常、灭法].

此时.心就已经退出慈心禅的[安止定]了!~  ^_^

*** *** ***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_^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24 07:30:53 2015

请问初禅如何观五蕴,会观察到什麽?十念法门和四禅八定的关系呢?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Mar 24 15:40:25 2015

【初禅如何观五蕴,会观察到什麽?】

以修行[白骨观]为例:

当全心全意的专注投入於[白骨相].得到初禅定力时.

此时.可以藉由专注[白骨]的定力.心念转向於观察五蕴.修四念处!

也可以如舍利弗尊者的[止观双运法]:

先辨识[初禅五蕴]的名法及色法!

再观察[初禅五蕴]的名法及色法.是如何的依缘生起、依缘灭去!

而觉知[初禅五蕴]的名法及色法.是无常、苦、无我!是造作、思念!是无常、灭法
!

*** *** ***

【十念法门和四禅八定的关系呢?】

依南传佛教: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寂止]

这八种随念.依於思惟作意.不离寻伺作意.仅可得近行定。

此八种寻伺作意,或是因为其义深广、含义太杂.难以掌握於一心.难以达到一心专注
於[心一境性]的程度.

又或是因为其义过於粗糙.思惟作意时.心不安定.难以达到一心专注於[心一境性]的
程度,所以就无法达到初禅的安止定了,仅得近行定。

[念身]可证得初禅的安止定.

[念出入息]可证四禅的安止定.

但都无法进升到四禅以上的[无色定]!~  ^_^

因为.[出入息]也是依於色法.所以无法进升到[无色定]!~  ^_^

如同前述的[白骨观]例子:

修[白骨观]能证得初禅的安止定.

但是[白骨观]所缘念的[白骨相貌]太过於粗糙及复杂.不离寻伺作意.

因为二禅离寻伺.不离寻伺.就无法进入二禅!~  ^_^

如果此时.放舍[白骨的相貌].而一心专注於[白色].

那麽.就可以突破初禅的限制.而进升二禅~四禅了!~  ^_^

但此时是属於修行十遍禅的[白遍].就不是修行[白骨观]了!~  ^_^

这也像是:

声音是[禅刺]!安止定要远离声音.所以依靠念佛持咒的声音.就无法进入安止定!

这也像是:[自己无法抬起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_^

*** *** ***

北传佛教的[阿含经].与南传佛教的[巴利藏]还是会有些差异的!

但北传[阿含经].自古以来.就被北传佛教判为[小乘].被打入冷宫不被重视.

没有传下阿含经的梵文本.也没有留下阿含经的注释书.可供研究.

或许.[阿含经]对四禅八定的解释不同於[巴利藏]?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_^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24 17:48:07 2015

换句话说,您学南传後所知道的十念,和阿含的十念是不一样的。您所学的十念本身
有您所说的限制。而阿含所说的十念,任一皆能起神通自致涅盘。也引此您拿自己所
知来解释阿含的十念,自然和阿含格格不入。

大正藏本身包含了三乘道,自成一极完整之系统。以阿含的十念来说,本身包含了有
法和空法,以念佛来说就可以是有法如藏传的本尊法,念安般和念休息就是空法。同
样都能依定而观(非出定後观),观色蕴尽过四禅天,依次观其它三蕴尽达非想非非想
。此时非涅盘但已有资格可能入解脱者之流。

阿含所说为现证法门如上段所说,因此也如世尊预示,这类法门到了现代几乎没落了
。然此法白纸黑字写在大正藏,有心者当由之找出世尊说法原味并多修习、坚持之。

顺道一提,很刚好的师子吼站是少数等视大正藏「由阿含部到密教部」皆讨论的站台
,和您想的(阿含被打入冷宫)是不太一样,我们不搞北船南船东西船那一套滴。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24 18:38:21 2015

另外,以音声念佛或持真言,是能入定的,这也是您学南传後所知和阿含不同的众多
地方之一。

先忽略真言法的特点,音声只是专注的对象如同出入息,也因此以音声「抓稳小动物
」照样可以入定。「初禅以音声为刺」也见於阿含,但意思不是「无法藉由音声修止
」,这误会太大。

该经文的经意是「初禅还不是很深的禅境,会因为外在的某些音声而干扰到行者。」
,如同阳光直射能唤醒入灭尽定的阿罗汉一样。

会因为念佛等音声法门无法入定,只代表不适合该方式而以。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24 18:42:29 2015

如果有「无法以音声入定」的观念,自然无法理解楞严里面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
。

> -------------------------------------------------------------------------- <

From: 蔡忏摩
Time: Tue Mar 24 19:21:35 2015

其实经中也讲:「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可见得初禅的状况无法以口念佛念佛。
另外念佛也有很多方式,像南传还有在念如来十号功德法身,北传就已经很少这样修
行了 。南北传都有优点,不需要厚此薄彼喔!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24 19:35:04 2015

「初禅正受,言语止息」的意思是入初禅之後,已经入定则意识会到另一种状态,自
然不用言声。

不是不能,而是自然不用。

大正藏说了很多实修的方式,宝库一枚是也。

> -------------------------------------------------------------------------- <

From: 蔡忏摩
Time: Tue Mar 24 19:52:24 2015

入初禅 是缘 念出来的声音?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429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