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29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时间: Sun Mar 29 10:54:23 2015 杂阿含 864 经 (若行、若形、若相)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 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 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厌、怖畏、防护;生厌、怖畏、防 护已,以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馀爱尽、无欲、灭尽、 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经所述之"若行、若形、若相"及"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 不晓得何解, 请教大 家的看法. 感恩.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Mar 29 15:44:08 2015 前述经文为例,「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指的就是要舍弃初禅的觉受, 这其他经文中将觉受描述为「相/标」,指的都是初禅的定境,也就是「有觉有观离 生喜乐,入於初禅」中让行者"喜乐"的内容。初禅还有觉观,得****舍觉观***後入 二禅。所以二禅名为「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舍觉观***就是上述的「...彼不 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如刺 、如杀、...」。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r 29 16:48:48 2015 本经所说的「若行、若形、若相」,或许可以解释为在行禅定时心念系在某个形、相 (所缘)上。 经文接著说「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法,作 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可以解释为在证得初禅後,基 於初禅的定力转而作慧观。 第867经则是讲二禅具足住後,「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忆念,而於色、受、 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则是基於二禅的 定力转而作慧观。 第869经则是讲三禅具足住後,但句子不太一样:「若不尔者,以如是行、如是形、 如是相,於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此处句子叙述不同 的原因,有人知道吗?) 第870经则是讲四禅具足住後,「若不如是忆念,而於色、受、想、行、识思惟如病 、如痈、如刺、如杀。」 这些经都表示依於佛法而行止、观的佛弟子能够证果解脱,纵使还没有证果,最少也 能往生到其禅定力所对应的天界。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Sun Mar 29 17:54:43 2015 869 经的确怪怪的。我想它的意思大概是: 若不尔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 刺、如杀。 或是 若不尔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 如杀。 也就是这个子句「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就是那句「若不尔者」的同位格,我 想这样才比较合理。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Mar 29 19:04:24 2015 由864至870可一起读会比较完整,前後是连贯的。基本上864和865都是一样的,讲的 是解脱道的理论 以864来说经文讲的是初禅比丘有两种状况,一是住於初禅,二是继续升进。继续升 进也就是「...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识 法。作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继续升进 就是继续往前的意思,如初禅舍觉观後入二禅,二禅舍乐受入三禅...等等,这过程 直至过了非想非非想就是舍五蕴的过程,此处以"现证"法门而言。 而866讲了前述行者也可能是阿那含解脱,需注意的是866开头是: 《杂阿含经》卷3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不得解脱。以欲法 .念法.乐法故。取中般涅盘。若不如是。或生般涅盘。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盘。 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盘。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盘。若不如是。或复即以此欲法. 念法.乐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辅天中。或生梵身天中。」(CBETA, T02, no. 99, p. 219, c16-22) 世尊说如果该行者不是阿罗汉解脱,也可能是阿那含解脱(因为由初禅继续升进,状 况2)。或是以初禅的定力往生初禅天(因行者住於初禅,无升进,状况1)。这对应了 864所说的初禅比丘的两种状况,一是住於初禅,二是继续升进。 867/868同864/865,不同处是行者入二禅,同样的,二禅比丘有两种状况,一是住於 二禅,二是继续升进。同样的,世尊说如果该行者死後不是阿罗汉解脱,也可能是阿 那含解脱(继续升进,状况2)。或是以二禅的定力往生二禅天(因行者住於二禅,无升 进,状况1)。这对应了867所说的二禅比丘的两种状况,一是住於二禅,二是继续升 进。 869及870一样,只是换成了三/四禅,同样都是比丘的两种状况,一是住於该禅地, 二是继续升进。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Mar 30 19:53:01 2015 http://m.zuowen.chazidian.com/uploadfile/2010/1229/20100514-e5067868.jpg 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是小狗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Mar 30 19:54:41 2015 初禅天没照片可以比喻 > -------------------------------------------------------------------------- < From: Bowen Ke Time: Mon Mar 30 21:29:19 2015 之前的讨论,可以参考: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Sitting/Q/F199MHAQ &num=2 > -------------------------------------------------------------------------- < From: Bowen Ke Time: Mon Mar 30 21:33:18 2015 还有这篇: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Sitting/A/F19ABFQA &num=3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Tue Mar 31 00:59:57 2015 我简单的看了一下上面的精华文章, 提到光明想是一种禅相, 这部份可能有一点点混 淆了. 以清净道论的教导来说, 它基本上有四十种修定的方法, 一般称为四十业处, 其中有 十遍, 十遍之一就是光明遍. 而这四十种方法, 都有类似的次第, 就是先找一个修习的业处(所缘), 第一阶段会生 起 "取相" , 其次生起 "似相" (禅相大概是指似相), 接下来才是证入安止定.(并非 四十业处都能证入安止定) 所以光明想的修习方式会有它的似相出现, 而安般法也有它的似相. 若说光明想也是一种禅相, 就有一点混淆二种不同的概念了. 不过我没很仔细看完文章, 不确定我有没有误会, 或是其实文章中也有解释了. :p > -------------------------------------------------------------------------- < From: Bowen Ke Time: Tue Mar 31 09:32:11 2015 其实,我不知道这个光明想是怎麽修的。如果从光明由想阴生起的角度,称为禅相, 我是觉得可以接受。所以如果是缘外界光明(或是五阴也可),只要闭眼(内在)出现光 明相,应该至少就算是取相。 我是把禅相涵盖取相跟似相。有一些解释是还有加上一个遍作相,我觉得遍作相并非 想阴产生,所以应该只是因为可以生起取相才这样命名跟分类。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7%A6%85%E7%9B%B8&variant=zh-hant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31 11:52:01 2015 http://www.dhammatalks.net/Chinese/Pa_Auk_06.pdf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31 11:57:44 2015 推荐奥帕禅师的指导内容,不过那不是易行道就是。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Tue Mar 31 14:28:54 2015 再补充一下,这一句: 禅相:从想生,以想为因,以想为根源;故知由不同之想而现起种种相。 上面那一句是清净道论在解说安般法的似相,安般的似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呈现。不 过其他的禅修法大多有固定的似相,并非都是不同的种种相,为避免误会,所以挑出 来说明一下。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31 15:04:17 2015 以禅定中的光明而言,有这几种状况。 1.以空法入门者: 如安般法这种一开始不观想任何形相的法门来说,在入初禅前应该不会有光明相。如 果有同学是打坐时会感觉到眼前偶而一阵亮光,那个和光明相无关。不过安般法入定 後,有可能在二禅~三禅时出现光明(特别是三禅)。三禅的无边净光有可能会让行者 以为是涅盘。前述的光明可以是个参考用的相标,也就是藉由观察光明的状况与否来 确认是否稳定的进入禅定状况。以众生形象来说本身是可见的光明众生,身光最强得 是二禅光音天众(极光净),完美光形止於三禅。 如舍掉该相标(舍弃光明相),就可能往上升进至四禅。 2.以有法入门者: 如地藏法门的火珠或是光珠观,这种法门会维持固定形象(相标)。由入定前至入定後 都会有固定的"境"出现。单纯以禅法来说光珠也可以是个参考用的相标,也就是藉由 观察光珠的状况与否来确认是否稳定的进入禅定状况。 不过以光明想来说,专修光明(仔细观察光珠)本身同时也是修天眼智通的方式。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Mar 31 15:57:16 2015 T16n0676_p0697c16(01)□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 T16n0676_p0697c17(05)□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 T16n0676_p0697c18(02)□为依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钵舍那。 T16n0676_p0697c19(02)□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0(01)□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1(07)□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2(04)□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T16n0676_p0697c23(11)□於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钵舍那所缘境事。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境事,境界/对像/事物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31 16:11:58 2015 试著以解深密经的理论,思考上述的光明想的理论基础?如此能增进对於阿含的了解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Mar 31 16:33:18 2015 专注於一境时的心识某种状态的分别,据我所知都有似相或说禅相出现,在光明想这一 法门上也有取落日的相来作为禅定的所缘(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在理论上属 於假想观)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Mar 31 16:56:27 2015 专注於一境时的心识某种状态的分别....这时不能说五蕴有掉哪个蕴,应该说以粗跟 浅来形容(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r 31 17:38:51 2015 如下是您可以参考的。 《解深密经》卷36 分别瑜伽品〉: 『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舍那和合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舍那所缘。(CBETA, T16, no. 676, p. 698, b15-20) 』 先离题谈谈禅定的观念。以入定的定义来说,大正藏上千部经典本身是一致的,以白 话说大概是这样。想像有一条山路通往一栋盖在山上的建□物,假设初禅到四禅代表 的是该建□物的四层楼。 1.轻安:找到了山路,开始往上走。 2.入定:走到了建□物□面,爬上任一层楼。 3.退失:由2f被迫往1f,或是由1f被迫下山,其他类推,来自『抓小动物』的动作还 不稳定。 4.出定:由2f"主动"往1f,其他类推。 5.升进:由1f"主动"往2f,其他类推。 6.观:由1f或是其他楼层往外眺望观察,走越高看得越远。眺望时还是在该楼层,不 是退失或出定。 回题,其他文章所谈到的,无论是光明相、日轮相或是光珠观,严格说来都是上述解 深密经所描述的心相,也就是止观二道的观道『...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 影像。□?舍那所缘...』。『三摩地所行』指的就是能观察到的定境或三昧境,会以 『所行』这种动态名词描述的原因在於,观道就是『将心的运作影像化』,而心就是 五蕴运作的综合结果,非单一蕴的结果,如想蕴能知道是光明,至少来自色蕴和受蕴 能感知道光明的存在。 如上所述『"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我们可得知止道非心一境性,而是专注(以解 深密经而言)。而止观双运才能完全了解心的特性(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舍那和合 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然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因为专注所以当离开专注时就是出定』,事实上当禅相稳定 後例如稳定进入初禅,这时候就算转修其他法门(如本尊法),行者一样是在初禅中而 不会退到轻安态,原因在於已经有『稳定的进入定境』为基础,如上举例上楼看远方 。如果行观道会退出禅定代表止道不稳定,需回头加强止道的修习。 南北传的四大教法都教导我们要由已知推论未知,所以同学可以先试著推论看看,当 以弥陀经的十六观法的日轮观入四禅八定时,何时日轮相会消失?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Apr 12 22:44:49 2015 Heaven 说得对。「光明想是一种禅相」是之前 Ken 及我在文字定义还没搞清楚之前 的不精确聊天,无著比丘没有将二者混为一谈。精华区中收录的是 facebook 上原先 的八卦内容,後来我整理後送上: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7%A0%94%E8%A8%8E_%E5 %AE%9A%E4%B8%AD%E7%9A%84%E5%85%89%E6%98%8E%E7%A6%AA%E7%9B%B8?hc_location=u fi 则已将一些不精确的用词修掉了 :) 为避免误会,也将 prajna 帮忙收录的精华区 内容改正为「光明是一种禅相」,删掉赘字。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29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