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33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六念 时间: Mon May 18 01:18:40 2015 「六念」是六种能收摄心念乃至证得涅盘的禅修方法,包括: 1. 念佛:忆念佛陀的德性,例如如来十号,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 的意向,不染著於五欲,安住於正念、正智,直心没有後悔,自然获得轻安,进而心 定,乃至依定发慧,成就涅盘。 2. 念法:忆念正法、律能让人离欲,解脱烦恼,当下体证,此时即不起贪欲、□恚 、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3. 念僧:忆念圣众四双八辈,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恭敬供养, 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4. 念戒:忆念戒德,自己成就清净戒,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 向……乃至成就涅盘。 5. 念施:忆念布施,离於悭贪,没有执著,平等布施,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 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6. 念天:忆念有信、戒、施、闻、慧的修行人,命终得生天上,我也应该要有信、 戒、施、闻、慧,此时即不起贪欲、□恚、想要加害别人的意向……乃至成就涅盘。 修行六念能将心摆在能引导解脱的念头上,此时自然就不会犯戒,也不会有不好的念 头,渐渐而能得定,再依定发慧。 《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中将六念再加上「念休息(念寂静)」、「念安般 」、「念身」、「念死」,成为「十念」,不论「六念」或「十念」都是佛教中很常 见的修法。 本卷第931经是《杂阿含经》中解说六念的重要经文,并可对读《杂阿含经》卷二十 第550经、卷三十第857经、《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的解说。 修行六念有什麽好处?经上说修习六念或十念可以「出苦处升於胜处,说一乘道净诸 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CBETA, T02, no. 99, p. 143, b21-23), 「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CBETA, T02, no. 99, p. 237, c20),「便有 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 ,自致涅盘」(CBETA, T02, no. 125, p. 554, a9-11)。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May 18 01:19:53 2015 《杂阿含经》自卷二十开始大约每十卷提到一次「六念」,因此此则的大部份内容之 前已post过,但随著每十卷的经文,又可见到一些细微的补充,所以仍PO上来给大家 参考。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8%89#九三一 > -------------------------------------------------------------------------- < From: Jiss Ye Time: Mon May 18 19:54:23 2015 南传的[清净道论]. 对於「十念」中的[寂止随念]的解释是:[忆念一切苦寂止的涅盘之德!] 这与《增壹阿含经》的「念休息」是否同义?这就不知道了? 仅供法友参考! *** *** *** 清净道论: 【寂止随念,若欲修习者,居於静处禅思,随念如是称为一切苦寂止的涅盘之德,即 :“诸比丘!法只是有为或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即骄的粉碎,渴的 调伏,阿赖耶(执著)的破灭,轮回的摧碎,爱的除去,离欲、灭、与涅盘”。 (圣典的文句)此中,“只”是限止之辞。“法”是自性之意。“有为或无为”即诸 缘和合而生(是有为)或非(诸缘和合)生(为无为)。“於彼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 胜”即於彼等有为及无为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名为最高,最上。 如是依骄的粉碎等德而作寂止随念(的瑜伽)者,那时则无为欲所缠之心,无□(所 缠之心),无痴所缠之心。然而那时他的心却成正直等。关於寂止亦如於佛随念等所 说的同样方法在镇伏五盖的刹那生起了诸禅支。因为寂止之德甚深,或因他倾心随念 种种德,故不达安止定,仅得近行之禅。因彼(近行禅)是由於随念寂止之德而生起 ,故称为寂止随念。】 > -------------------------------------------------------------------------- < From: Jiss Ye Time: Mon May 18 20:47:20 2015 sadhu!~ ^_^ 无著比丘.经教与实修俱优! 真是很难得的善知识!~ ^_^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May 18 21:07:07 2015 谢谢 Satipatthana Shi 提出这个议题,的确原来的写法容易误解。我本来的意思是 「念休息」=「念止息心意」(勉强类似念涅盘寂静,本身还不能涅盘,但是念涅盘 的功德,就像本身不是佛但是念佛的功德),但经您一说才发现经由不同的断句,可 能会让人误解认为念休息本身就是「止息心意」。 这边还有一个议题,或许可请您帮忙明天和无著比丘请教时一并□清,这个「休息」 在北传《增壹阿含经》来看没有指定是「涅盘寂灭」,北传的《分别功德论》也没有 指定是「涅盘寂灭」:「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五欲不起寂然永定,故云息也。凡 息亦有二种:外道梵志□形求福,亦云息也;沙门四果众结永消,乃是真息。」 (CBETA, T25, no. 1507, p. 36, c12-14) 而南传的「寂止随念」的确看来意义差不多是「念涅盘寂灭」。 总之,这个原先过度简化的解释是须要修改,看那个词是否改成「念休息(念寂静) 」?感谢 Satipatthana Shi 及 Jiss Ye 的分享及讨论,并静待您转述无著比丘的 开示。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May 18 21:08:49 2015 当然也可用其他在括弧的几个字内能让人看懂,又不致於造成误解的词,还请不吝指 点、分享!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May 18 21:31:38 2015 啊,抱歉我没算清楚日子 :p 不急,我要修到念涅盘寂灭可能还要很久 :)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Mon May 18 21:37:26 2015 邱大刚 兄 ,您真幽默!!害我笑出来 > -------------------------------------------------------------------------- < From: ChenTim Time: Mon May 18 22:36:35 2015 请问 Satipatthana Shi: 无著比丘有在哪□开课或演讲呢? 读了他的两本书收获很多, 时常能在阅读中获得轻安的感觉, 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经验 , 如果能亲闻他的演讲就太好了! > -------------------------------------------------------------------------- < From: ChenTim Time: Tue May 19 14:04:22 2015 他的第二本书很精彩, 希望有机会参加他指导的禅修.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May 19 14:41:24 2015 《增壹阿含经》卷2〈广演品3〉:「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休息。 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 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盘。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 学。」」(CBETA, T02, no. 125, p. 556, a4-13) 如经中所说,念休息要达成的初步目的就是『心意想息』,白话说就是之前常提到的 『抓稳小动物』。事实上十念的任一法同样都是要先达到这个初步的成果,接著有朝 一日才能达到『(2)便成神通,(1)除诸乱想,获沙门果,(3)自致涅盘。』(编号为实 证顺序)。经中对此初步目的有各种形容如『除诸乱想』就是其一,这是入三昧定的 前提。 以文字形容来说『去诸乱想』或是『无有妄想』会是个参考的形容方式。 经中对於想蕴有个定义『想如阳炎』,阳炎也就是影像,这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观 察到的现象。当『想如阳炎』的状况消失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May 22 11:57:55 2015 sadhu!~ ^_^ Satipatthana Shi 感谢您的回覆!~ ^_^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May 22 12:32:07 2015 关於Linus Hsao所提到的:「 经中对於想蕴有个定义『想如阳炎』,阳炎也就是影像,这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观 察到的现象。当『想如阳炎』的状况消失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有没有师兄有什麽想法?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May 22 17:29:30 2015 从原文看来,想如阳炎和有无初禅没有关系。 > -------------------------------------------------------------------------- < From: ChenTim Time: Fri May 22 17:29:37 2015 联想到: 用像机拍一张照片以为拍到的照片是真实影像, 殊不知照片包含了众多扭曲 跟失真: (1)透视投影扭曲, (2)光学镜片扭曲, (3)色偏, (4)数位化失真...etc. 若 要得到真正的实像必须再经过一番系统调校 --> 很像是修行去无明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May 22 18:07:14 2015 如蔡忏摩法友所说: [从原文看来,想如阳炎和有无初禅没有关系。] 也如Satipatthana Shi法友所说: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说明五蕴虚 幻不实的本质,特别是修□?舍那观时用的。 *** *** *** 『想如阳炎』是修□?舍那的过程中.所要观察到的现象!~ ^_^ [想]~[影像].是妄想杂念.也是修止禅的所缘!~ ^_^ 如白骨观:以想像白骨的影像为所缘. 不净观:以想像□体的影像为所缘. 三十二身分:以想像发毛爪齿皮肉内脏的影像为所缘. 光明想:以想像光明的影像为所缘. 慈心观:以想像众生快乐的影像为所缘. ..... 修止禅时.以[想像的影像]为所缘. 当稳定专注於想像的影像. 使影像更加的明显清晰. 进而发展成[禅相]! 因专注於想像的影像.而进入初禅!~ ^_^ *** *** *** Linus Hsao法友说: [当『想如阳炎』的状况消失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我觉得: [当想像的影像:稳定清晰.不会消失.代表心不乱动,才可能进一步入初禅。] *** *** *** Linus Hsao法友说: [阳炎也就是影像,这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我觉得: [影像,是实际修止道的过程中.所需要专注忆持的对象。] 『想如阳炎』~不是在修行止禅时.所必须要观察到的现象!~ ^_^ 而是在修行□?舍那的过程中.所要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八城经》、《中部?第111经?逐一经》、《大马仑亚经》....的[止观双运]法: 先修止禅.先入四禅八定,之後再接著修观禅: 观察四禅八定也是[缘起.无常.灭法]! 就是在修□?舍那的过程中.观察『想如阳炎』!~ ^_^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May 26 00:37:36 2015 谢谢大家精采的讨论!尤其感谢正念同学不辞辛劳地协助和无著比丘接洽,为大家带 来精采的讨论及指正 :)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hu Jun 18 11:45:14 2015 感谢 Anderson Chang 学友精辟分析,受益良多,若没有法友如此深刻比较四喻,还 真的不知道五蕴的下手处,感觉法友提供了一种FB上的阿□达摩XD > -------------------------------------------------------------------------- < From: 张开云 Time: Sat Jun 20 19:04:28 2015 我知道的好像不是这样耶!六念可以得近行定,然後还是要修习观照五蕴六入缘起这 类的法,才能证得涅盘吧!光修六念可以证涅盘吗?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at Jun 20 19:15:55 2015 修六念得近行定是<<清净道论>>的解释,这里不依此论依经文如此说。 > -------------------------------------------------------------------------- < From: 张开云 Time: Sat Jun 20 19:17:58 2015 那麽请问,修习六念得入正禅位和涅盘,是什麽原理呢?那和净土宗的教义有何不同 呢?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at Jun 20 19:56:08 2015 如果念佛配和七觉支,就可以入四谛现观。 > -------------------------------------------------------------------------- < From: 张开云 Time: Sat Jun 20 19:59:20 2015 再请教了,经文有这样说吗?贴文有这样说吗?还有那和我所说的有什麽不同?我就 是说,要有其它的法才能得正禅位和涅盘啊!另外念佛可以入禅正位吗? > -------------------------------------------------------------------------- < From: RG Shi Time: Sat Jun 20 21:06:14 2015 大德,请问「正禅位」是指什麽?如果有「正」是不是相对有「邪」?请问有「不正 禅位」吗?还有「正禅位」一词的用法,出自於何处? 有一位大德,广钦老和尚,曾经有人问他,甚麽是念佛三昧?他说,他有一次经验, 也不知是不是「念佛三昧」。不知道广钦老和尚的说法,是不是可以用四禅八定的角 度来看呢? 以上,阿弥陀佛。 > -------------------------------------------------------------------------- < From: 张开云 Time: Sun Jun 21 12:05:53 2015 向法师礼顶!正禅位是指一、二、三、四禅!不正位是指禅间、其它的禅!如果可以 用四禅八定解广钦老和尚的念佛定,那就真的很有意思了!阿弥陀佛! > -------------------------------------------------------------------------- < From: 张开云 Time: Sun Jun 21 12:07:21 2015 另外请问为什麽删我的文,虽然我有备份啦,但删文的标准是什麽?有人主动出来指 责别人不对,被反问不能回答,恼羞成怒,我就要被删文吗?蔡忏摩 居土背景很硬 ,所以我不能让他不开心吗?如果很硬,要我滚蛋也是可以的嘛!不要这样不明不白 的!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33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