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5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请问336-338经的标点 时间: Tue Oct 13 22:56:54 2015 请问336-338经的标点: A.「有六舍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舍,於彼色处行。」 or B.「有六舍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舍於彼色处行。」 哪个才合理? 个人的看法如下,还请高手切磋指教: 这几经讲的喜、忧、舍,喜是基於贪,忧是基於□,舍是基於痴,因此这边的「舍」 还是在造业,也就是「不苦不乐受」但还是造业,就像混日子、没感觉的人还是在造 业。第339经的「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 正智。」才是不造业。 若照B,感觉上是说舍於造业了?那较不合理。因此我觉得A较合理,白话是:眼睛见 到了色时不苦不乐,还是在那色境上造业。 不过为免个人所见不周,因此上来请教一下大家的看法。谢谢! Ps. 印老及庄居士的断句都是 B ,单看国文的话 B 比较通顺。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Wed Oct 14 00:03:01 2015 若把「行」换成造作,会觉得A比较好懂。但B也不是讲不通。 造作的地方→於彼(色处)行 造作的内容→眼见色(而)舍 B的话,[舍]於彼色处行,读起来像好像[舍]成为在六境造作的主体。 也同意这里的舍非相应於解脱的舍,339六常行才是正念正智。 有对应的南传经号吗?想查舍&近伺察的巴利字义,thx:-)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Oct 18 00:24:40 2015 心行造作的地方与内容→於彼(色处),心行造作的结果与决定→舍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Oct 18 00:33:09 2015 如果买iphone6s是韩国的a9(彼色处),那就决定不买了(舍)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Oct 14 00:05:03 2015 我忘了贴经文连结了: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html#三三六 Anderson Chang 说得也有道理。南传对应经典是长部第33经。 > -------------------------------------------------------------------------- < From: 乔瑟夫 Time: Wed Oct 14 00:18:37 2015 336经经文比较好懂:有六喜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喜,於彼色处行。 .....如果看到一百万现钞而且是你的;心情(kimoge)是高兴的(喜),然後会想在一百 万现钞如何如何.....(我赞成a) > -------------------------------------------------------------------------- < From: 乔瑟夫 Time: Wed Oct 14 00:25:19 2015 於b.....如果看到一百万现钞而且是你的,才喜欢在想在一百万现钞如何如何.....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Wed Oct 14 00:57:27 2015 338经庄居士用的断句是B,而在336-337经也是同样方式的断句:若眼见色,喜於彼 色处行......若眼见色,忧於彼色处行......。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Wed Oct 14 01:12:10 2015 刚刚查[近伺察],发现南传对应这三经的部分,有可能是在讲禅观时的运用。 近伺察: vic?ra<vi 扩大+ c?ra<car 移动;sustained application 继续专注目标 ) ... 是1 伺(c?ro 侦查)、2 伺察(vic?ro)、3 随伺(anuc?ro 紧跟著伺察)、4 近 伺(upac?ro 靠近 ... 白话可能是:贴近(出现的)目标,详加观察。 那这样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了,但都可以通。 杂阿含经可指一般状况下,有这几种心理造作; 长部则可看做禅观时的技巧,於六处生起喜忧舍三受时,随顺详加观察。只是这边「 舍」的精确定义仍需商榷,它是用upekkha,这个字使用的□围很广,舍受,四梵住 ,七觉分,到四禅舍念清净都是用这个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6.htm http://wiki.sutta.org/wiki/%E4%BC%BA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22:45 2015 的确这部经南北传讲的重点不同,也可能本来就是不同的两经只是意义相近所以被列 为对应经典,或是传抄当中的解读不同因此翻译的方向不一样。 > -------------------------------------------------------------------------- < From: YC Chiang Time: Wed Oct 14 13:31:14 2015 个人认为B 谓眼见色,舍於彼色处行。 谓眼见色,舍(心受)於彼色处行。 六入缘触,触缘受。眼见色是触,触和合才生心受,所以"眼见色舍"连在一起不就不 太合适。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Thu Oct 15 11:49:55 2015 这个逗点把连续的过程截断,实在有点困扰。 纵然我们都知道是这样:眼见色(舍)於彼色处行。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24:25 2015 「苦、乐、舍」三受,经中又常翻译为「苦、乐、不苦不乐」三受,因此若觉得读不 通,可以将「舍」以「不苦不乐」的翻译,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目前觉得最合理的翻译是 Anderson Chang 所列出的《阿□达磨集异门足论》翻译, 比较通顺,也不会有硬断的问题,文义上也合理。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Wed Oct 14 16:59:45 2015 我也觉得用 B 会比较单纯, 至少三经的体例一致, 不管是不是相应於解脱的舍, 都 可以套用. 大刚想的部份比较深, 我想就算换成 A , 一般大概也不会想到大刚提的部份.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24:49 2015 虽然庄居士及印老是用B,但也很多人选A,例如法雨版的CBETA标点。还是得回到经 义的讨论,因为当初标点的人不一定有考虑到这个讨论串当中讨论的点。 一个关键是「六舍行」和「六常行」不同,这边的舍行还是不究竟的。336-338经的 体例的确应该要一致才合理, 不过这个「舍」不究竟,也是很高的层次,所以的确很难搞 XD 这种「连舍也不能执 著」的般若层次的议题,通常文字上很容易落入陷阱。 > -------------------------------------------------------------------------- < From: Anderson Chang Time: Thu Oct 15 11:52:21 2015 《阿□达磨集异门足论》(T26, no. 1536, p. 430, a21-25):「?舍近?者,云何为 ?? 答:『一、 眼?色已顺舍处色近?,二、耳闻声已顺舍处声近?,三、鼻嗅香已顺舍处 香近?,四、 舌尝味已顺舍处味近?,五、身觉触已顺舍处触近行,?、意?法已顺舍 处法近?。」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26:02 2015 的确这个翻译就完全合理了,义理上同A,而不会有A的不通顺的问题。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Oct 15 19:35:33 2015 大刚兄:第339经的「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 、正智。」才是不造业。?....?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Oct 15 19:40:30 2015 B.有六舍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舍於彼色处行。.....那眼睛看到我爸 爸时,那我要舍於彼色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Oct 15 19:54:45 2015 这几篇336-338经,刚好前一篇是335经,这篇太有名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28:39 2015 是啊!335经是「第一义空经」,也是一篇层次特别高的经文:「眼生时无有来处, 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除俗数法」。 这经也强调了无受者、无作者的概念,比起一般四禅的舍念清净的层次又高了许多, 可说是般若的层次。因此第336-338经接下来提到舍还不究竟,也就很合理了。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0:07:46 2015 提供 宗恒法师 [杂阿含经]第三册此经译文: 有六舍行。是那六舍行? 诸比丘! 眼见色之後,舍离於色处行;耳闻声之後,舍离於声处行; 鼻嗅香之後,舍离於香处行; 舌□味之後,舍离於味处行; 身觉触之後,舍离於触处行; 意识法之後,舍离於法处行。 诸比丘!如是名为六舍行。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0:39:07 2015 #336经: 有六喜行, 谓根尘触对时,欢喜於 色处行□声处行□香处行□味处行□触处行□法处行。 #337经: 有六忧行, 谓根尘触对时,忧愁於 ......(以下内容同#336)° #338经: 有六舍行, 谓根尘触对时,舍离於 .......(以下内容同#336经) 注意: 经文及顺序内容及修行层次, 喜→忧→舍。 应俱备条件,如何忧?如何舍?如何出离?详 #339经~#342经: 正念正智。 ~资料来源~宗恒法师著 佛陀的教法[杂阿含经],第三册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32:21 2015 谢谢 Red Chan 的分享! 若继续看本卷经文,第339经开始可以说间接表示了第336-338经的层次的不究竟。 我猜宗恒法师可能是因为看了B的标点,所以作B的解释,但不一定有注意到第339经 开始所间接指出第336-338经不究竟的这个议题,以及其馀译本显示和第338经的B标 点字面意义不同的议题。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9:50:56 2015 感谢师兄提点, [注意]之标题及内容是我个人之拙见及心得。 > -------------------------------------------------------------------------- < From: Red Chan Time: Sat Oct 17 09:55:12 2015 po文时应标示清楚,以後我会注意。 感恩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10:05:38 2015 您客气了,我只是作一些补充而已 :) 有时拿到手的经文标点或句型结构比较拗口, 翻译的人也只好照翻 :) > -------------------------------------------------------------------------- < From: 谢富雄 Time: Sat Oct 17 07:38:22 2015 无论是A或B,最主要是点出舍受(五阴之一受)是出至六根机缘的触到了六尘而起…… 叫缘起,都看到了舍受(或喜受与忧受)就表示禅观到苦谛,溯源到六根触六尘就表示 看到了集谛。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34:16 2015 谢谢 谢富雄 的分享。只是提醒一下,照第339经之後来看,这边的「舍」也是不究 竟的,顶多是四禅的层次,可能还没到四圣谛的层次。第339经开始则的确是佛法特 有的层次了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17 09:38:39 2015 感谢大家热心的讨论。我想,由於《杂阿含经》这边翻译时文字已较拗口了,照大家 的讨论看下来,A、B 都不完美,不过过程有时比结果还重要,在拗口的文字下背後 的意义如何可能更重要,因此在回覆内作了些补充,只是平衡报导,不是找茶啊 :D 目前看来《阿□达磨集异门足论》的翻译最顺又较不容易被误解:「?舍近?者,云何 为?? 答:『一、 眼?色已顺舍处色近?,二、耳闻声已顺舍处声近?,三、鼻嗅香已顺舍处 香近?,四、 舌尝味已顺舍处味近?,五、身觉触已顺舍处触近行,?、意?法已顺舍 处法近?。」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Oct 18 00:52:03 2015 喜;忧;舍,忧-----喜欢但又怕失去或不喜欢又怕丢不掉 > -------------------------------------------------------------------------- < From: 张景程 Time: Sun Oct 18 15:06:26 2015 嗯 ... 我提供 C 。 「有六舍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谓 : 眼见色舍於彼色处行。」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Oct 20 11:18:52 2015 (三三六)经「六喜行」的喜为遇六境顺其心而生欢喜。(三三七)经「六忧行」的 忧为遇六境不顺其心,而生忧愁。(三三八)经「六舍行」的舍为遇的六境没有顺或 不顺其心的状况因而而没有生欢喜或忧愁的心。 「六喜行」指的是十八界因喜起的造作。「六忧行」指的是十八界因忧起的造作。六 舍行」指的是十八界因舍起的造作。 (三三九)经「六常行」。的「舍」为是住在正念、正智,因而即使遇六境不管顺或 不顺其心也不生欢喜或忧愁。 要注意「六常行」的「常」者指恒常,一直如此。故「六常行」是眼、耳、鼻、 舌、身、意,恒常住於正念、正智而起造作,故而其心不管顺或不顺其心都恒常不生 欢喜或忧愁。 而「六舍行」,因遇六境无有顺或不顺其心的状态下,因而不生欢喜或忧愁心,但因 无常变化,此不苦不乐的六境亦会产生变化,因不能恒常住於正念、正智而起造作, 众生便心随境转而产生欢喜或忧愁心。这是上面「六舍行」与六常行」的差别。 同时我比较赞同,A.「有六舍行。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舍,於彼色处行 。」 的标点断句。因为如此比较合(三三六)经(三三七)经的文章结构,如此(三三六 )经(三三七)经与(三三八)经便成一连贯整体性。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Oct 20 21:49:39 2015 周靖山大德的解释很精辟,在此随喜,并将加入读经拾得中,先谢谢了 (y)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Oct 20 15:39:17 2015 【注】顺其心、不顺其心亦可解释为对「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心的顺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Oct 20 22:16:57 2015 参考 周靖山大德的分享,将读经拾得扩增如下: 本经的「六常行」与第338经的「六舍行」是不同的层次。 第336经「六喜行」的喜是遇到顺己意的境界而有,第337经「六忧行」的忧是遇到逆 己意的境界而有,第338经「六舍行」的舍是遇到不顺也不逆己意的境界而有,但在 遇到顺或逆己意的境界时,恐怕就不能舍了。而本经的「六常行」则是舍心住正念、 正智,即使遇到顺境或逆境,也不会喜爱或忧愁。 六舍行时感到不苦不乐,纵使心肠如石头般无知无觉,仍有痴,还是会造业。六常行 时舍心住正念、正智,没有贪、□、痴,而不造业。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Oct 20 23:45:30 2015 另一篇339经...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41.htm > -------------------------------------------------------------------------- < From: 谢富雄 Time: Wed Oct 21 07:46:28 2015 1.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是禅观缘生法;六常行是已证缘生法(须陀洹初果), 完成了六常行成就阿罗汉。 2.六舍行与六常行的舍都是指不苦不乐的受念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Oct 22 19:33:21 2015 用四句偈的方式来看,(336经)讲"喜";(337经)讲"忧"(非喜);(338经)讲"舍"(非喜非 忧);(339经)讲"常"(非非喜非忧),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连"舍的心"都要"舍")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5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