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54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佛陀是剃除须发理光头 时间: Sun Nov 15 18:52:17 2015 「佛陀是剃除须发理光头」 《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80经中外道长者以「剃头沙门」来形容佛陀,同卷第 1184经中也提到「世尊剃发未久」,可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以比丘形象行走人间 ,也就是剃除须发理光头。 还有很多经都形容佛陀在人间的形象如同比丘般: 卷二十二第585经:「尔时,世尊新剃须发,於後夜时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 前,以衣覆头。」 因为婆罗门教的修行人蓄发的较多,有的外道会以「秃头沙门」、「剃头沙门」来骂 佛陀,例如: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7经:「火与婆罗门遥见佛来,作是念:「秃头沙门何故 数来,贪美食耶?」」(CBETA, T02, no. 99, p. 308, a7-9)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8经:「为鬼著耶?无有此义,舍诸三明大德婆罗门,而 称叹彼秃头沙门。」(CBETA, T02, no. 99, p. 308, c3-4) 《杂阿含经》卷四十四第1180经:「时,婆罗门长者悉集堂上,遥见世尊,共相谓言 :「彼剃头沙门竟知何法?」」(CBETA, T02, no. 99, p. 319, a24-26)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36〉第5经:「此二龙王便生此念:『秃头沙门恒 在我上飞,我等当共制之,令不陵虚。』」(CBETA, T02, no. 125, p. 703, b28-c1)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Nov 15 19:02:16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E5%8D%81%E5%9B%9B#一一八□ > -------------------------------------------------------------------------- < From: Adam Lin Time: Tue Nov 17 13:06:19 2015 . 去昔所依止,恒与当世难,世论为依止,犹如执蛇杖! > -------------------------------------------------------------------------- < From: Red Chan Time: Tue Nov 17 13:12:40 2015 请问师兄,为什麽现在我们看到佛陀的画像□塑像不是光头,而是一个个小圈圈的发 髻? > -------------------------------------------------------------------------- < From: Adam Lin Time: Tue Nov 17 13:18:57 2015 不知道! > -------------------------------------------------------------------------- < From: Red Chan Time: Tue Nov 17 13:31:28 2015 我是请问知道原由的前辈们可否帮我解感? > -------------------------------------------------------------------------- < From: Russ Wang Time: Wed Nov 18 15:30:30 2015 Red Chan 之前在印度循迹时,也看过有些印度人的头发因为非常卷,所以邻近的几 束头发会相缠再一起卷成珠状,看起来就跟佛像上的珠珠一模一样,相传释迦摩尼佛 也是这种螺髻发的体质。在中阿含王相应品三十二相经中曾描述佛陀「一孔一毛生, 色若绀青(黑中透红),如螺右旋」虽然不知道适不适用於头发,不过大概就是类似的 构造吧。 如大刚所说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以比丘形象行走人间,佛教初期并不造像,我猜想後人 开始造像时,可能为了区别佛陀与其沙门弟子的不同,所以特别将佛陀的几个特徵表 示出来,好比足下生轮、手足网缦、顶有肉髻.... 等等,包括上述讨论的「佛螺髻 发」,这些以显区别的特徵在初期的造像上就已经很常见了。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hu Nov 19 12:32:25 2015 Russ Wang,感谢Russ兄分享,这样其实我会觉得:佛像的造像,其实很多是去参考 了 所谓 三十二 大人相,而不一定是 佛陀当时行走人间的相,以经文读的话,其实 佛陀是剃头沙门的外相,固定时间到也是要剃头的,毕竟造像者不是佛陀自己,造像 者有其参考与想像。 > -------------------------------------------------------------------------- < From: Fafa Camille Time: Thu Nov 26 11:29:30 2015 佛陀不赞成造佛像,主张依法不依人。 原始佛教以佛陀涅盘,已寂灭无形,不主张造佛像。早期佛塔只以菩提树□手纹□法 轮□脚印等象徵。 大乘渐将如来作至高无上崇拜,也受在犍陀罗地区流行了几百年的希腊“神人同形“ 的雕像文化影响,乃直接雕出佛陀的人身形象。 早期佛像?髻自然?素,为无纹或直纹肉髻。 後渐渐加入希腊雕刻常见的波浪纹,流畅自然。 螺?纹大约始於印度茱菟罗造像。有说与印度人螺信仰文化有关。印度□纽神持螺。 中国则始於北魏,南北朝渐多,隋唐更盛,且排列工整,渐失自然。 经说佛陀螺?纹为右旋,以佛自身计。象徵智慧□吉祥。 佛像则左□右旋都有。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Nov 29 13:25:58 2015 Fafa Camille 说得有道理。只是补充一下,佛陀并没有特别赞成或不赞成佛像,因 为佛世时没有造像这种习俗或文化,自然也就没有赞成或不赞成了。就像没有电视之 前,也就说不上赞成或不赞成小朋友看电视。 而佛像的使用是佛灭後五百年兴起的一种文化,文化没有优劣,跟大小乘或南北藏传 也无关。像当今所有的南传国家也都对佛像习以为常,寺院中也有各种不同形态的佛 陀及诸天造像。 佛世时以菩提树、脚印等象徵佛陀,跟後来以佛像象徵佛陀,意义是一样的,就是要 提起对三宝的景仰。不过佛像本身不是佛陀,就如同菩提树或脚印本身不是佛陀,这 点是佛教和道教对造像观点的不同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Nov 29 13:29:16 2015 > 为什麽现在我们看到佛陀的画像□塑像不是光头,而是一个个小圈圈的发髻? 之所以现存没有比丘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因为佛世时并不流行造佛像,也没有留 传所谓真正的佛陀像下来(曾经有网路谣言号称的佛陀在世时的绘像,都是假的)。 当时的弟子以菩提树代表佛陀成道,法轮代表佛陀说法,足印代表佛陀游化,佛塔代 表佛陀涅盘,礼佛就是礼这些象徵物。 佛像原则上是在像法时期才开始兴盛的,这是「像法」的定义之一,佛像旨在让人有 个怀念的假想目标,但是塑像与佛陀本来就是不同的,只是心力投射方面观想所用。 如果到大英博物馆的亚太宗教区逛一圈,就会发现,原来亚太绝大多数古宗教,包含 耆那教、印度教等等传说中的神佛,尤其是觉者,塑像几乎都是螺丝发型。一整排塑 像看下去,如果没有特别研究过,初学者可能还分不清哪些是佛像、哪些是外道像呢 。 螺丝发型是古代雕刻家对於「觉者」的刻板印象,佛在世时还没什麽佛像,几世纪後 佛教徒承袭犍陀罗、秣菟罗等地的造像艺术,而很可能将当时宗教对於一般觉者的刻 划法印用上来,成了螺丝发型。 如果不是因为承袭其他宗教对於一般觉者的刻划法,也可能因为佛世时没有造像,因 此後人只能根据佛经的记载而想像、刻划。佛经中提到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当中 有「顶上肉髻」之相,雕刻家也就将之视觉化了。其实佛陀出生时就被看出有三十二 大人相,这三十二大人相是古印度的命相用语,而不是佛教定义的词汇。古印度命相 所说的三十二相是凸显特定表徵的讲法,而不是写实的叙述,就如同中国古代命相所 说的「断掌」并不是说手掌断掉了。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三十二相是在天界时才会彰显 的(太空装?)相。 佛陀强调他也是僧众的一份子,而在经中也有记载到许多人遇到佛陀,却不知道他是 释迦牟尼佛,只知道他是僧团的一份子。僧团的装扮都是很□素的,佛陀也是,因此 外人才分不出来。而螺丝发型,不管是因为天界视角的关系,还是因为石刻艺术技法 的关系,在後世成了不管北传、南传、藏传,世界各地佛教徒造佛像的标准了。 无论如何,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不是螺丝发型,都不影响世尊的悲智及给我们 的启发。 > -------------------------------------------------------------------------- < From: Fafa Camille Time: Sun Nov 29 20:21:05 2015 谢谢师兄详释。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54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