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456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标题: 请问各位前辈
时间: Tue Dec 29 13:33:30 2015

请问各位前辈,

什麽是内法□外法□内外法?

什麽是内观□外观□内外观?

谢谢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Dec 31 19:15:06 2015

@@"~ 我非前辈,可称法友(讨论佛法的网友)

以下提供个人的看法:

此例用:我、我所、相在,其对应如下:

内法:我。

外法:我所。

内外法:相在。

内观:对内法的观察。

外观:对外法的观察。

内外观:对内外法的观察。

我有呼吸、器官、四大、六根...,

所以内、外、内外法展开可以形成很多说法出来。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Dec 31 19:34:38 2015

还是茫然,但,我依然感恩法友您。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4 10:46:47 2016

曾听过慈莲寺大愿法师(法师是阿含道修行者)解释过做各位参考~"内法"是正思维
,"外法"是善知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hu Dec 31 21:48:27 2015

Red Chan 请问你问的经文上下文是什麽?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Jan 01 12:07:37 2016

前辈您好,

好内法?外法?内外法,我在杂阿含经有看过。

内观□外观?内外观是曾听过东南亚某位法师提过。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Jan 01 11:07:36 2016

〈大念处经〉在解释四个念处之每组项目之时,即从开始到结束,不断反覆的出现一
段经文,并且是在每次说明一组念处之後出现。表示每组念处都需要以这样的方法来
练习;好似一个公式。共计出现21次;身念处出现14次(前5种修行对象5次+墓园九观
9次)、受念处1次、心念处1次、法念处5次。

在此,将此不断出现的修习公式,做一说明。

…如此,

停留在内在身而观察身(随观身),

停留在外在身而观察身,

或停留在内在与外在身而观察身,

或停留在身而观察现象(法)的生起,

或停留在身而观察现象(法)的消灭,

或停留在身而观察现象(法)的生起与现象(法)的消灭,

只现起『有身体』的念,仅是为了智与忆念(的增长),

他停留於不会依靠、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

比丘们!比丘如此停留在身而观察身。

(…受、心、法,皆是如此)

根据公式的第一段,观察内在身、外在身…

这是说,如此的观察练习,应从自己身上(内在身)开始。然後再观察他人(外在身)。
为何还要观察他人?因为观察别人,有时更容易看到,自己没看到的。最後,就是交
替观察自己与他人。

公式的第二段,观察现象的生起、消灭…

这便是当观察身时,要实际体验,该身的缘起与缘灭现象。

公式的最後一段…

在观察身体的时候,建立起对那身体的念,只为了增长智与忆念。

何谓,不会依靠於什麽,也不执著任何事物?此意,专注再专注,观察什麽就观察什
麽,不加任何价值、不予染色,如此观察,自然不会想去依靠也不会去执著。

这个观察内在身、外在身的模式,在佛陀在教导修习方法时会常常出现。表示这是一
个修习要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Jan 01 11:43:11 2016

【补充】上述的「身」是指与身体相关的修行对象,〈大念处经〉里提到的是观察,
「呼吸、身体姿势、身体动作、身体组成(粗的)、身体组成四要素(细的)、观察□体
腐灭的九阶段」。

入出息(?n?p?na观呼吸,音译安那般那,简称安般):藉由观察呼吸的出与入,安置
纷乱的心,以提升正念。

姿势(iriy?patha身体的姿势,四威仪):藉由观察行、住、坐、卧,四种瞬间姿势的
觉知,提升正念。

正知(sampaj?na正确、平衡的了解;深思的):清楚每个短暂动作细节的观察,看的
时候专注在看、肢体伸曲时专注於伸曲,穿衣服时专注於穿、吃食物时专注於咀嚼…
等,充分了知,应该做什麽,就做什麽,无有他念。相较於四威仪,专注□围较细微
。

厌恶的作意 (pa?ik?la-manasik?ra,32分身):藉由观察身体的组成,支解成32部分
,可以破除对我们身体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身体的真实本质,引发清晰、平静与
喜悦,来脱离对身体的欲贪。支解的32部分例如,身体之发、毛、齿、皮、肉、筋…
肠、脾、肺…血、脓、痰、汗、唾、涕…等。

要素的作意(dh?tu-manasik?ra四界分别观):无论身体在何处,要观察这个身体是要
素所组成,即,在这身体中的地、水、火、风四要素。了知身体不外乎是四要素的暂
时组成,断除对身体的执著。

墓园九相(nava-sivathika墓园九观):藉由观察□身,由肿胀、出血、腐烂…一直到
骨血露出…风化成易碎白骨等九个过程,思维自己的身体原来也会一样变成如此,了
解是个无法避免的结果,并生起对身体厌恶的心,而脱离对身体的执著。前说的32分
身是观有生命的,墓园九相是观无生命的,是透过死□与败坏过程,产生厌恶脱离心
,与32分身产出的清晰、平静、喜悦是不太一样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Jan 01 12:20:37 2016

前辈的意思是

内法=外法,於内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外法=外观,於外是观察人□事□物

内外法=内外观,於内外是内要注意心识变化,及外在事物影响内心的变化,...
.,

写到最後,我好像又打结了。

三者都有关系,相互影响啊!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Jan 04 11:53:56 2016

更正上文:

内法=内观,於内注意自己的受想行。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0:18:45 2016

您大致有抓到意思了。不过四念住是从念身开始,念身熟练了进阶而念受,然後才进
阶念心,最後才念法。

因此一般不会跳级直接念内法、外法、内外法,在还没修习身念住之前要彻底理解内
法、外法、内外法本来就不太容易 :)

精确地说,「注意心识变化、注意受想行」是在「受念住」(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觉
知当下的感受是苦、乐、不苦不乐)及「心念住」(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觉知当下的
心念是否有贪、□、痴、散乱等状态)的阶段,「法念住」是正念安住在诸法上,觉
知五盖、七觉支等法,进一步则可调伏五盖、培育七觉支、证知四圣谛。这是已很进
阶的念住了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7:21:13 2016

感谢前辈。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Jan 01 12:24:07 2016

若有误解前辈意思请见谅!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Jan 03 11:39:26 2016

上面的法友说的都没错。我试著说的通俗一点。

法 指的是一切现象及事物。

外法 指的是外在的事物,如山河大地。

内法 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尚有末那与赖耶的七八识,可以暂时不管)

观 指的是以般若的空性,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有,而自性空的。

所以外观便是观察所有山河大地都是空性,而不执著有,内观是观察所有的识也是空
性,并没有一个我存在。

如果想了解多一点,建议可以到法鼓山上课,他们教的很简单,很清楚。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0:10:13 2016

「内法、外法、内外法」应是出自《杂阿含经》,例如卷二十四讲「四念处」的「法
念处」的相关经文,都有提到: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4.html

经中常提到身念处在观察「内身」纯熟後,可以观察「外身、内外身」;受念处在观
察「内受」纯熟後,可以观察「外受、内外受」;心念处和法念处也是如此。

但《阿含经》中没有详细的定义「外身、内外身」乃至「外法、内外法」,论典大多
主张四念处的「内」是指自己或身内,「外」是指「他人」,「内外」则是对观察的
对象作如实的理解,不再主观地区分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客观地、不执著地、如实地
觉知。

因此「内法」可解为自心的诸法,「外法」可解为外在的一切诸法,「内外法」则是
内外同时观,不再区分内或外,只是客观的念住观察。

不过这个议题很复杂,前面 CK Lee 说得是正解,有兴趣深入研究的人再读上述卷二
十四的连结了 :)

另外,「外观,内外观」似乎不是经典中的专有用词,可能只是该法师方便解释用的
说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0:38:10 2016

了得……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8:04:02 2016

http://buddhism.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802/what-is-meant-by-inner-an
d-outer-meditation

Goenkaji 将 bahiddh? 释为「the surface of the body」。

中文版:
http://dhamma.sutta.org/downloads/0901-Maha_satipatthana_Sutta_SN_Goenka.p
df 第27页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8:09:51 2016

英文版:http://www.vridhamma.org/Discourses-on-Satipatthana-Sutta 搜寻经文
:Iti ajjhatta?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 v? k?ye k?y?nupass? viharati.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8:25:25 2016

谢谢提供资料。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08:32:22 2016

受益良多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Tue Jan 05 13:02:40 2016

感恩善知识,能够受用。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456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