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2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时间: Sat Apr 23 19:02:23 2016 杂阿含 288 经 - 「名色」及「识」展转相依而生 尊者舍利弗 (以智慧第一而闻名的比丘)、尊者摩诃拘□罗 (以「得四辩才,善於回 答别人的问难」第一而闻名的比丘) 讨论导致生老病死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老、死」开始探讨。 舍利弗问道: 「老、死」是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是由「造物主」所造作;还是 部分是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部分是由「造物主」所造作;还是没有原因而偶然 发生? 摩诃拘□罗答: 「老、死」并非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亦非由「造物主」所造作 ;亦非部分是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部分是由「造物主」所造作;亦非没有原因 而偶然发生。而是因为有「生 (出生)」,因此有「老、死」。 依此类推,因为有「有 (导致未来世再度受生之作用力;能牵引当来果报之业)」, 因此有「生」。 因为有「取 (执取)」,因此有「有」。 因为有「爱 (贪爱)」,因此有「取」。 因为有「受 (感受)」,因此有「爱」。 因为有「触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 境)」,因此有「受」。 因为有「六入处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人体接收外界讯息的途径)」,因 此有「触」。 因为有「名色 (生理及心理的作用,主要分为生理、感受、想法、造作、觉知,即色 受想行识五蕴)」,因此有「六入处」。 因为有「识 (觉知)」,因此有「名色」。 因为有「名色」,因此有「识」。 舍利弗问道: 因为有「识」,因此有「名色」;因为有「名色」,因此有「识」。那 麽,「识」及「名色」究竟是因何而生呢? 摩诃拘□罗答: 犹如三支芦苇立在空地上,彼此支撑,才能直立。同样地,「识」及 「名色」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罗在耆□崛山。 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罗,共相问讯庆慰已,於一面坐。语 尊者摩诃拘□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尊者摩诃拘□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罗:「云何?尊者摩诃拘□罗!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复问:「有死不?」 答言:「有。」 复问:「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自作: 自己所作。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造作了一切。 他作: 他人所作。认为大梵(造物主、大我)造作了一切。 自他作: 部分自己所作,部分他人所作。 非自非他无因作: 不是自己所作,不是他人所作,没有原因而偶然发生。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 生缘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 自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 色缘识生。」 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 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 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 ,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 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 ,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摩诃拘□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 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罗亦复如是。我今 於汝所,快得善利,诸馀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我今以此尊 者摩诃拘□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 尊者摩诃拘□罗说:「老死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说生、有、取、爱、受、 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若比丘於老死厌患、离欲、 灭尽向,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若比丘於老死厌患、离 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尊者摩诃拘□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 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种种甚深正智之问 ,犹如世间无价宝珠,人皆顶戴,汝今如是,普为一切诸梵行者之所顶戴、恭敬、奉 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与尊者共论妙义。」 时,二正士更相随喜,各还所住。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13076632_10208139032647982_9100203240808615294_n.jpg?oh=a3376660bce1d78c3468aa71184f5406&oe=5A671DB6 LinkDescription: 杂阿含 288 经 - 「名色」及「识」展转相依而生 尊者舍利弗 (以智慧第一而闻名的比丘)、尊者摩诃拘□罗 (以「得四辩才,善於回答别人的问难」第一而闻名的比丘) 讨论导致生老病死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老、死」开始探讨。 舍利弗问道: 「老、死」是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是由「造物主」所造作;还是部分是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部分是由「造物主」所造作;还是没有原因而偶然发生? 摩诃拘□罗答: 「老、死」并非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亦非由「造物主」所造作;亦非部分是由恒常不变的「我」造作,部分是由「造物主」所造作;亦非没有原因而偶然发生。而是因为有「生 (出生)」,因此有「老、死」。 依此类推,因为有「有 (导致未来世再度受生之作用力;能牵引当来果报之业)」,因此有「生」。 因为有「取 (执取)」,因此有「有」。 因为有「爱 (贪爱)」,因此有「取」。 因为有「受 (感受)」,因此有「爱」。 因为有「触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因此有「受」。 因为有「六入处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人体接收外界讯息的途径)」,因此有「触」。 因为有「名色 (生理及心理的作用,主要分为生理、感受、想法、造作、觉知,即色受想行识五蕴)」,因此有「六入处」。 因为有「识 (觉知)」,因此有「名色」。 因为有「名色」,因此有「识」。 舍利弗问道: 因为有「识」,因此有「名色」;因为有「名色」,因此有「识」。那麽,「识」及「名色」究竟是因何而生呢? 摩诃拘□罗答: 犹如三支芦苇立在空地上,彼此支撑,才能直立。同样地,「识」及「名色」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罗在耆□崛山。 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罗,共相问讯庆慰已,於一面坐。语尊者摩诃拘□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尊者摩诃拘□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罗:「云何?尊者摩诃拘□罗!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复问:「有死不?」 答言:「有。」 复问:「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自作: 自己所作。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造作了一切。 他作: 他人所作。认为大梵(造物主、大我)造作了一切。 自他作: 部分自己所作,部分他人所作。 非自非他无因作: 不是自己所作,不是他人所作,没有原因而偶然发生。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 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摩诃拘□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罗亦复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诸馀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诃拘□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 尊者摩诃拘□罗说:「老死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若比丘於老死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若比丘於老死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尊者摩诃拘□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种种甚深正智之问,犹如世间无价宝珠,人皆顶戴,汝今如是,普为一切诸梵行者之所顶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与尊者共论妙义。」 时,二正士更相随喜,各还所住。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8139032647982&set=gm.598564493650724&type=3 > -------------------------------------------------------------------------- < From: Roger Tang Time: Sat Apr 23 19:28:33 2016 大师兄,中文字。。。识。。。的写法。。。 言音戈(发收交缠)。。。像不像电磁波呢???。。。^@..^ 我认为玄奘大师取识此字。。。不祗(觉知)一义。。。而是。。。波的收发及识别。 。。 才能解得通。。。万法唯识。。。的意思。。。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at Apr 23 20:16:07 2016 思考了一下,若在此把识解释为精神作用,会不会更贴切? > -------------------------------------------------------------------------- < From: Roger Tang Time: Sat Apr 23 20:20:49 2016 对!觉得。。。精神。。。会较为接近。。。玄奘大师的意思。。。 应不祗是解作"了别"的意思。。。 能与所。。。同用一字作表达啊。。。 > -------------------------------------------------------------------------- < From: Roger Tang Time: Sat Apr 23 19:31:11 2016 识。。。讯息。。。 (讯息--->名色) 讯息-->心身 先天讯息-->心身 Dna讯息-->心身 现代有发现。。。dna64种排列跟先天六十四挂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很巧合吧。 。。^@..^ > -------------------------------------------------------------------------- < From: Roger Tang Time: Sat Apr 23 20:24:19 2016 师兄,开始续层breakdown分析十/十二因缘了。。。 挺不错的。。。^@..^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May 07 22:06:06 2016 识及名色「展转相依,而得生长」表示只要有身心的运作(名色)就会继续增长攀缘 的觉知(识),只要有攀缘的觉知就会产生更多的身心的运作,因此识和名色辗转相 生没有尽头。 这个现象在卷二第39经中比喻为识(种子)生长在色、受、想、行(土)中间,只要 有贪喜(水),就会愈长愈大。 举例而言,一个学生在没看过金庸小说之前,不会对金庸小说有特别的感觉。但看了 一部金庸小说,上瘾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说,因此雪球愈滚愈大,成为金庸小 说迷。也就是说在读小说的身心运作之後,强化了对於小说的攀缘的觉知,因此又看 更多的金庸小说,又更强化了对於小说的攀缘的觉知。看电影也是如此,本来没有特 别想看电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类型的片子後有了攀缘的觉知,就想看更多该 类型的片子,终於培养出对於该类电影的嗜好。 除了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外,识及名色的辗转相生也在巨观上造成了没有止尽的生死轮 回。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2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