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4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有业报而无作者 时间: Sun May 15 21:46:27 2016 「有业报而无作者」~《杂阿含经》第335经〈第一义空经〉 世间有业力的运作,而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 身、心皆是持续变化的。在物质层面,从小到大的细胞组织持续地老死汰换,身体中 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在精神层面更是如此,小时候和长大後的思想会有很大的 差别,甚至每一刹那的念头都在变化。身、心都是因缘而生,自然也会因缘而灭。 在因缘的分析下可发现没有真正主宰的「我」,「我」的概念只是粗略、暂时的世俗 现象,遑论连生病时都会受到影响的六根感官,更不会实存有「我」。以「眼」为例 ,一堆相续的身心作用形成视觉的缘起,「眼」及视觉都不是固定的,只是世俗上将 之视为一个单位。 大多人初步理解「空」时,是以渐进推理式的理解,例如推论有因缘生灭,因为会灭 去所以是空。而本经则直指空的第一义是「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不必等到因缘灭了才空,当下就是空、每一刹那生灭的五阴都无我。打个比方,电 影「骇客任务」中尼欧发觉其世界是由电脑程式码构成的,那个世界虽然感官上觉得 实在,却是由电脑程式码的因缘所建构而当下即空,并非世界败坏後才是由电脑程式 码建构、才是空。 也因此,佛教修行的究竟并不是要体验空,而是证知所有的体验都是空。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13173968_992858270797985_5607881194111033909_n.jpg?oh=fa425fb13ecfb5096d28ccc0c8c33b97&oe=5A7530C2 LinkDescription: 「有业报而无作者」~《杂阿含经》第335经〈第一义空经〉 世间有业力的运作,而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 身、心皆是持续变化的。在物质层面,从小到大的细胞组织持续地老死汰换,身体中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在精神层面更是如此,小时候和长大後的思想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每一刹那的念头都在变化。身、心都是因缘而生,自然也会因缘而灭。 在因缘的分析下可发现没有真正主宰的「我」,「我」的概念只是粗略、暂时的世俗现象,遑论连生病时都会受到影响的六根感官,更不会实存有「我」。以「眼」为例,一堆相续的身心作用形成视觉的缘起,「眼」及视觉都不是固定的,只是世俗上将之视为一个单位。 大多人初步理解「空」时,是以渐进推理式的理解,例如推论有因缘生灭,因为会灭去所以是空。而本经则直指空的第一义是「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不必等到因缘灭了才空,当下就是空、每一刹那生灭的五阴都无我。打个比方,电影「骇客任务」中尼欧发觉其世界是由电脑程式码构成的,那个世界虽然感官上觉得实在,却是由电脑程式码的因缘所建构而当下即空,并非世界败坏後才是由电脑程式码建构、才是空。 也因此,佛教修行的究竟并不是要体验空,而是证知所有的体验都是空。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92858270797985&set=gm.609312785909228&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15 21:47:40 2016 原经文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9#三三五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15 21:54:01 2016 「第一义空」的对应经典: 本经中描述「第一义空」的经文,也有其馀的对应经典,若在文字上仍有疑义,可以 对读参考: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37〉第7经:「云何名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时则 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除假号法、因缘法。」(CBETA, T02, no. 125, p. 713, c15-18)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非常品51〉第8经:「若眼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若眼 灭时则灭,亦不知去处。无有而眼生,已有而眼灭,皆由合会诸法因缘。[……]名为 空行第一之法也。」(CBETA, T02, no. 125, p. 819, c14-24) 《佛说胜义空经》:「云何名胜义空?谓:眼生时而无少法有所从来;又眼灭时亦无 少法离散可去。诸□刍!其眼无实,离於实法。以要而言: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 此蕴既终,复他蕴摄;别法合集,因缘所生。」(CBETA, T15, no. 655, p. 807, a1-5)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15 23:04:59 2016 本则读经拾得为改写 Li boris 及 Ab Tsai 以前的文章而成。 > -------------------------------------------------------------------------- < From: Akai Hsu Time: Mon May 16 08:39:19 2016 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 -------------------------------------------------------------------------- < From: 董丽 Time: Mon May 16 09:25:29 2016 有无常相续的造业缘起的我,但没有不变的我~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Mon May 16 14:43:30 2016 何须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 -------------------------------------------------------------------------- < From: Wang Andrew Time: Tue May 17 11:15:14 2016 听起来好像,所有,所有的生物,非生物其实都是一体的,而并没有区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22 15:16:45 2016 就修行的次第来说,大致是: 小我 -> 大我 -> 无我。 > -------------------------------------------------------------------------- < From: Akai Hsu Time: Tue May 17 11:58:06 2016 经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修一切善法 ………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Tue May 17 22:34:36 2016 这一篇相当难懂难理解,救救我… 依照原文"俗数法"是=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 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 那"除俗数法"就是无因论的意思吗?这一刹那所生起的色受想行识,非下一刹那色受 想行识的因,这样理解可以吗? 或著是说这一刹那的色受想行识本身就没有因果?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22 15:25:22 2016 的确这篇经文特别难懂 :D 其实不是「无因论」,而仍是「因缘论」。 「除俗数法」白话翻译是除了因缘的现象;只有世俗上的现象;只有世间因缘和合的 现象。 这一刹那所生起的色受想行识,成为下一刹那色受想行识的因,但是这一刹那的五阴 和下一刹那的五阴已经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东西了,因此没有常见论者所主张的「永 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自我。 所以说,佛教的因缘论和无我论是不相抵触的,而是一体的两面。这个义理也可参考 卷十第262经: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导读_常见与断见二边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Mon May 23 23:07:13 2016 谢谢邱大德。不过我想不通的是这里的“俗数法”是指缘起的现象的话,那“除俗数 法”就是否定缘起吗?如果这边不是否定因缘论的话,可以当作一种文字叙述方法, 仅表示"非一般所认知的"缘起的解释?前一刹那的五蕴虽是後一刹那五蕴的因,但是 相并不是连续的,前面的因也没有要造作後面的果(各不相知),仅是业力现象(不可 说的一合相?),这样理解适当吗?把决定论和自由论当做一体的两面?头都要昏了 ……还是是我想太复杂了…… > -------------------------------------------------------------------------- < From: 张景程 Time: Wed May 25 04:43:21 2016 俗数法 就是 : 「相对」而增减之妄法。 譬如 : 爱。因你与女友相对而增或减。 苦。因你与 事 相对而增或减。 而 :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 就是说明这 世间「相对」, 「相待」所起的增减迷思。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Wed May 25 10:09:24 2016 谢谢张大德。如果能够这麽解释,对小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此有故彼有=增,此灭 故彼灭=减。这里俗数是做一般字面解释吗,俗=一般所认为,数=计算增减。所以此 处的俗数法=一般的因缘论是认为世间有所增减。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14 23:44:18 2016 「除俗数法」的「除」并不算是「否定」的意思,而是「只有」的意思。 除俗数法:只有世俗上的现象;只有世间因缘和合的现象。 对这字的意义有疑义的话,也可参考其他经中对於此句的翻译。 因缘的确只是世间的现象,或是也可说世间的现象也只是因缘。既然是因缘生灭,就 不是恒常的,而是无常、无我、也就是佛教空的定义。 > -------------------------------------------------------------------------- < From: 张景程 Time: Thu Jun 16 01:34:02 2016 这里俗数是做一般字面解释吗, 俗=一般所认为,数=计算增减。 所以此处的俗数法=一般的因缘论是认为世间有所增减。 ======= 抱歉 ~ 太晚看到 。 俗数法 的意思就是 : 世间法 。世论法。戏论法 。 也就是 无明缘行 等 .. 依缘相对而起的 十二法 。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Thu Jun 16 16:39:28 2016 感谢邱大德和张大德~~~ > -------------------------------------------------------------------------- < From: Helen Wan Time: Fri May 20 08:10:39 2016 "佛教修行的究竟并不是要体验空,而是证知所有的体验都是空。" Too good to be true. > -------------------------------------------------------------------------- < From: Akai Hsu Time: Sun May 22 16:36:11 2016 论云: 离世俗谛 不得 胜义谛 > -------------------------------------------------------------------------- < From: Helen Wan Time: Wed May 25 05:37:36 2016 法喜充满 : 也因此,佛教修行的究竟并不是要体验空,而是证知所有的体验都是空 。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Wed May 25 08:57:20 2016 上文旨在作析空观与体空观之别。而从体空观马上可以了知「无生」,因为缘起无自 性,故能证知所有的体验都是「空」,但?此「空」决非偏空,也就是以为有一个涅 盘可得。 > -------------------------------------------------------------------------- < From: Helen Wan Time: Thu May 26 09:18:04 2016 常说生命无始流转如瀑流,请问瀑流的水或水珠是不是exactly same one从上往下 ? 根据「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这些各个相续的水珠都是缘生的吗 ?如果是,为什麽这些相续的水珠不现起在他处? 而只顺著这个水流不断也现起又破 灭?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Thu May 26 10:21:45 2016 从大?唯识很容易作诠释。水流只是比喻。身口意等造作如种子般进入每人的第八识 中而储存著,然後「待缘而起」。 故不会现起在「他处」。 > -------------------------------------------------------------------------- < From: YC Chiang Time: Mon Jun 06 10:25:15 2016 就从我们入胎到老死来说,处胎时样子每天不断增长,直至出胎,从婴孩、小孩、少 年、青年、壮年、老年等样子也都不一样,你可自己看到昨日的身心已灭去,今日的 身心在相续,如此展转,小时的五阴灭去,大人五阴相续。 为什麽像瀑流,还是得看看自己的生命流动,就一分钟,心脏跳了几下,呼吸了几次 ,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几□几分,肢体动作换过多少,心念闪过多少念头...,这些根 尘作用,分毫不停留的运作著,直到命终。 异阴如何相续呢?简单的讲就是吃东西,佛法说因吃四种食物滋养五阴。 你後面那二个问号题,不像是学佛人所应有的问题,略过。若不懂就用木棒敲一下脑 袋,然後想一下,会为是我脑袋痛,而不是别人脑袋痛。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14 23:52:34 2016 瀑流的水是由非常多的 H2O 分子所构成,这些 H2O 分子并不只有「一个」,而是极 多个,只是因缘和合刚好成为一粒水滴。而这 H2O 分子也会经由化学变化改变成别 的化学分子或原子,例如 H2 及 O2,也不是恒常的。因此瀑流也都是因缘而生、因 缘而灭。 可以说这些 H2O 都有暂态的现象存在,但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 > -------------------------------------------------------------------------- < From: Helen Wan Time: Wed Jun 15 12:57:54 2016 谢谢您的慈心解说,使末学在此环结上能明白些。但还有些不明处是瀑流没有□识□ 、它也没有所谓的□业□,为何也不断的生生灭灭?还有又为何看起来像轮回,一环 扣一环,有规律地成一条瀑流?换言之,它,瀑流为何会相继?如何以佛法来看待它 ?难道还要加上现象界的物理、化学的原理才能解释的清楚吗?对不起是未学的笨意 识在此转不过弯来,希望您能协助解开这个结。无论结果如何,末学都很感恩的。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Wed Jun 15 21:40:38 2016 瀑流相继只是方便说,由是凡夫 视觉暂留 才如是。 凡夫观察的是 粗分别的世界。 实相是刹那生刹那灭,生後自然灭,灭不待因。 再者,那个分析到最小的"微粒",也是因缘生法,其体还是无自性。 无情与有情差别於"识"。 器世界ㄧ般的流水属前者 > -------------------------------------------------------------------------- < From: Helen Wan Time: Fri Jun 17 02:29:07 2016 感恩您明智的细心解说。 末学虽□解但不够深入,自己还需安静思惟、观察,才能 说真正了知。再次的感激您的明示。 > -------------------------------------------------------------------------- < From: Vakkali Lo Time: Sun Jun 19 01:13:01 2016 瀑流整个流动过程有业啊。瀑流成份里头没有业,但是造成瀑流是业在推动! 一堆奔腾的水没有遇到峭壁悬?,不会变成瀑布;也不是所有奔腾的水都有机会变成 瀑布! > -------------------------------------------------------------------------- < From: Helen Wan Time: Mon Jun 20 00:01:13 2016 Thanks. It is right on the point. Thanks again.... > -------------------------------------------------------------------------- < From: Helen Wan Time: Sun Jul 17 04:32:06 2016 Thank you very much ! I understood. Now. I know the different. You got the point. Thanks again.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Sun May 29 23:26:51 2016 感动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Mon Jun 06 12:23:38 2016 个人浅见,所有知觉都是识的作用,就像是色彩三原色,能调出所有颜色一样,所以 苦和乐的根本是一样的,都是识心作用和取相而有所不同,所以识心的本质是虚妄烦 恼,普通人有苦乐之分,证悟空性的菩萨,证悟般若空性,不受识心影响,不受苦乐 烦恼障碍,故渡一切苦厄,而得大自在力,得大智慧力 。 > -------------------------------------------------------------------------- < From: YC Chiang Time: Mon Jun 06 12:35:18 2016 >>证悟般若空性,不受识心作用 就个人见解,证悟空性的人,也受识心之作用,然不昧此识心作用,如佛所说受第一 箭,然不受第二箭。身受心不受,不受未来有。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Mon Jun 06 13:01:13 2016 ok, 了解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Mon Jun 06 15:55:40 2016 证悟空性後当然不受识心作用了。 “识”是 杂染义。 四加行後证无分别智与真如相应得根本无漏智。出来就是从空出假的後得智,入圣流 转识成智後,不应再说「识」…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Mon Jun 06 16:08:35 2016 对的,真心是实有,识心是无常虚妄,本质是烦恼 。 > -------------------------------------------------------------------------- < From: YC Chiang Time: Mon Jun 06 16:36:20 2016 杂阿含1029经: 「智慧多闻者,非不觉诸受, 若於苦乐受,分别谛明了。 当知坚固事,凡夫有升降, 於乐不染著,於苦不倾动。 知受不受生,依於贪恚觉, 断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脱。 系念缘妙境,正向待终期,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 於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 了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 依慧而命终,涅盘不堕数。」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妄心是有的,亦不用费心除去。於一切时中,就只持守现前的正念正知而已。对我来 说,没有其它太多的佛学名词了。我尚未能证果,凡夫境界,所知法住如此而已。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Mon Jun 06 18:36:20 2016 嗯嗯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4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