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5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自作自受与缘起 时间: Sun May 22 20:43:21 2016 「自作自受与缘起」 卷十三第343经举例「苦乐(受)」是缘於「触」而生,而根据卷十二第288经,不只 「苦乐」是因缘而生,连「老死」、「生」等等十二因缘的每一环节,也都不是自作 、不是他作,而是缘起所生。 有同学就提问:「佛教不是认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吗?为何这些经文中佛陀却不说 自作自受?」 後世所谓因果「自作自受」,经中原文其实只是强调若有人有动机而造业,自然会受 到业报,如《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2〉第15经思经:「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 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CBETA, T01, no. 26, p. 437, b26-28)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是可以说因果自作自受。但从究竟出世间法的角度来看,这些都 只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造业受报的背後并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在「自作自受 」,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不变实体。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3254549_996883337062145_2224468253550095221_n.jpg?oh=dce4363463d2983c58c02b5e353a05d5&oe=5A657855 LinkDescription: 「自作自受与缘起」 卷十三第343经举例「苦乐(受)」是缘於「触」而生,而根据卷十二第288经,不只「苦乐」是因缘而生,连「老死」、「生」等等十二因缘的每一环节,也都不是自作、不是他作,而是缘起所生。 有同学就提问:「佛教不是认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吗?为何这些经文中佛陀却不说自作自受?」 後世所谓因果「自作自受」,经中原文其实只是强调若有人有动机而造业,自然会受到业报,如《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2〉第15经思经:「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CBETA, T01, no. 26, p. 437, b26-28)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是可以说因果自作自受。但从究竟出世间法的角度来看,这些都只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造业受报的背後并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在「自作自受」,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不变实体。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96883337062145&set=gm.612252905615216&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May 22 20:43:38 2016 原经文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5%9B%9B#三四三 > -------------------------------------------------------------------------- < From: Chen Jian Time: Mon May 23 06:39:46 2016 我觉得是以一种自我的概念去讲自作自受,以凡夫的立场来看造业,因凡夫还有我执 ,故受报时还会有一个我在受的感觉;如果证悟无我的圣者,圣者可能会问:谁作谁 受?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Mon May 23 10:28:25 2016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 > -------------------------------------------------------------------------- < From: Helen Wan Time: Mon May 23 12:42:56 2016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是可以说因果自作自受。但从究竟出世间法的角度来看,这些 都只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造业受报的背後并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在「自作自 受」,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不变实体。" 非常? ! > -------------------------------------------------------------------------- < From: 张景程 Time: Wed May 25 04:23:51 2016 佛教不是认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吗? 为何这些经文中佛陀却不说自作自受? ==== 答 : 佛教并不认为人的境遇是自作自受 。 所以 , 佛陀在经文中并不如此愚昧地说 。 以 因果「自作自受」来说 ~ 举例 : 杀人者与被害者。 被杀者 因果「自作自受」而被杀人者杀 杀人者 因果「自作自受」而杀了被害者 在因果来说 ~ 两者皆因 因果而相对, 两者皆没有错 。 佛陀看出了此是世间因果的谬论 , 而说 : 不昧因果 。 同样的 .. 「自作自受」也是世间因果的 昧行 。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Wed May 25 11:24:36 2016 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因为没有一个恒常的我? > -------------------------------------------------------------------------- < From: 张景程 Time: Wed May 25 15:57:52 2016 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 因为没有一个恒常的我 ? ======== 并不是因为 没有一个恒常的我, 而是【担心害怕没有一个恒常的我】 所产生。 产生此 : 业报 。因果 。 此等异阴相续皆因【畏无我】而生。 以说对话和说错话来说..也是。 不过 ~ 并不是在【因缘其中】硬是牵扯计算因缘几千万条, 而是正确地以: 【曾经学习的语义取用, 与对方取同 ? 或取异 ? 】。 所谓的想 : 只是 记得与忘记之间 。 杀人者为什麽只记得杀人 ? 却不记得人不可杀人 ? 是只记得 ? 还是不曾学习过人不可杀人 ? 这才是问题 。 时间 .. 是到达不了的人。 地点 .. 是人到达得了的地方。 环境 .. 是人眼睛的感受。 至於 ~ 过去, 现在, 未来, 只是人所迷惑的期盼。 此见交流 ~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Wed May 25 11:21:15 2016 如果麻木那不就是六舍行,可佛陀要比丘要修行六常住,"於眼不苦不乐舍心住,正 念正智,於耳鼻舌身意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 -------------------------------------------------------------------------- < From: 蔡忏摩 Time: Thu May 26 15:57:36 2016 这篇虽然称为白话翻译,但加入很多译者对於经典的理解、意见,我建议把对於经文 的注解和白话翻译分开来。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Fri May 27 10:20:48 2016 我个人不很清楚,为什麽这篇白话翻译,在什麽地方是加入译者自己的理解与意见.注 解者除非是完全引用一段佛说的更长更详细的经典来解释和对比一段较短较不清楚的 经文,不然不是也是加了注解者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段白话翻译有不正确的地方?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May 27 11:31:37 2016 我反过来问 Peter Chen大德,您认为上篇文章没有不正确的地方?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Sat May 28 12:57:35 2016 抱歉,在周公敲门之前写的,我原文并无意思说该文翻译没有可讨论之处.我应该是说 "这段白话翻译有不正确的地方?若有,请指出." > -------------------------------------------------------------------------- < From: 黄玲珠 Time: Thu May 26 16:27:07 2016 消融「自我」除去我执, 就以「生命周期来看」是生□》灭, 无不变的实体。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May 27 12:19:41 2016 林同学很客气,请社团里的同学对自己这篇白话翻译做出批评,这里个人简单提出自 己的一些看法,互相漏气求进步: 1.这一经原文在「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後面,没有「当观五阴无常、苦空、非 我」的文句,这只是是狮子吼站附上的标注。 译者接著翻「想到应当观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没有不变的道理、苦的实性也是空的、不 是如来真实不变的我。」这已经是翻译了别人注解,还把别人的注解当成原文看。 2.「当观色无常」的「观」,个人是理解为「观察」、「如实了知」而不是看法。 中阿含经不只一次告诉我们有定者能如实了知,如实了知则生厌离,厌离者便得无欲 ,无欲者便得解脱。这是很清楚的修行过程。 3.「厌离者喜、贪尽」的喜,是指内在「喜欢」的心里,不是指外在的事物。上篇文 章里翻译为「对於所喜爱的东西贪念尽除」,这应该是受到译者对经文的理解,才将 「喜」翻译成「喜爱的东西」。 经文在说明六处的集灭时,说明由於对於後有的爱、喜贪等,造成轮回。如果爱喜贪 灭尽,则不取著,因此不受後有以及接下来的生老死。相关的经论也都没有对此解释 为「喜爱的东西」。 杂阿含经:「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著。 云何世间灭?谓: 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著无馀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 4.原文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生已尽-->译者译为「能从『真实的我』所『产生』的一切所有业已殆尽」他将「 我生」翻译为「能从真实的我所产生的一切所有业」,这并不是很忠实的翻译,而是 加上译者自己理解的「意译」。 梵行已立-->译者译为「清净的梵行已经做了榜样,他将「立」解释为「榜样」。 所作已作-->译者译为「已经发生的都作了」。他将「所作」翻译为「已经发生的」 。「所作」是「所应作的事」。译者翻为「已经发生的都作了」,个人看了很久还是 不知道这是说明什麽。 自知不受後有-->译者译为「还没发生的自己知道不会再有」,原文没有「还没发生 的」,这是根据译者上面的理解替这一句多加了「还没发生的」,单纯看原文不会出 现这种见解。 > -------------------------------------------------------------------------- < From: Helen Wan Time: Fri May 27 13:15:52 2016 深有同感。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Fri May 27 12:40:23 2016 南无佛法僧!每一次的重新解码和再编码,都会让原始资料真实性和广域度产生一点 损失,因此还满认同,以经解经的说法!即使依经解经,解久了,还是会发生各种不 同的法相出现! 也随喜林善知识的宏愿,白话流布阿含经,请加油!祝福慧俱增!!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May 27 13:46:40 2016 个人所谓的忠实翻译指的是「忠於原文,照实翻译」。 原文有的字,不随便拿掉或是不翻译; 原文没有的名词、形容词等,也不会随便加进去。 所以这和忠於经文所要表达的「义理」的「意译」是不一样,意译本有时为了发挥自 己理解的义理,会删减原本有的文句,或增加原本没有的文句。 中国的翻译大师 像 鸠摩罗什 翻译的经文 被人认为是 意译的成分多些,玄奘、义 净等翻译的则主要是忠实於原文文本的直译。 就个人看法,林大德意译的地方是相当多。林大德发挥的义理是否正确,这里我不特 别去探讨。 就个人的经验,对名词的直接翻译,有些牵涉到对於经文文句的理解,所以有时不用 意译翻译出来的经文意思会很模糊,所以在翻译时这部分还是需要取舍。 个人心目中比较好的翻译是尽可能忠於原文的直译,必要时再意译,并且在这些地方 加上注解。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May 27 14:25:43 2016 请不要称呼我为老师,其他都好说 :P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May 27 14:27:40 2016 个人发言前强调是个人意见 如果林大德您的翻译原则和我有什麽不一样,我都是尊重的。 > -------------------------------------------------------------------------- < From: 张景程 Time: Sat May 28 01:48:54 2016 翻译吗 ? 我也来 ~ ^^ 以下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心解脱。 如是,比丘!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就像我所听到的 ~ 。 那时 , 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世尊告诉所在场的比丘 , 应该观察 : 色是无所有常 。 这麽观察的人 , 才称为 : 正观 。 如此正观观察的人 , 才会对色的无所有常而厌离 。 如此对色而厌离的人 , 对於喜爱贪欲才能离尽 。 离尽了喜爱贪欲的人 , 就能说是 : 心已解脱。 如此观察 受、想、行、识 、皆无所有常 。 这麽观察的人 , 才称为 : 正观 。 如此正观观察的人 , 才会对受、想、行、识、的无所有常而厌离 如此对受、想、行、识、而厌离的人 , 对於喜爱贪欲的 受、想、行、识、才能离尽 。 离尽了喜爱贪欲的受、想、行、识、的人 , 就能说是心已解脱。 如此诸位 心已解脱的人 , 若要证明就能自己证明 。 自己所生的喜爱贪欲已经离尽 , 梵行正观已经确立 ; 该作的已经作了,自己知道之後不再受喜爱贪欲所困扰。 如此正观观察 : 无常、 苦、空、非我 、也是如此。 这时 , 所有比丘听佛如此说法 , 开心地奉行。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5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