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6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有四食资益众生 时间: Sun Jun 05 10:05:11 2016 杂阿含经 373 经 - 四食之观察与断知,可断五欲、三受、三爱、名色。 本经说明,有四种食物可以滋养众生: 物质食物、触、意念、识。 观察并彻底理解这四种食物,可断五欲、三受、三爱、名色,达到涅盘。 作法如下所述。 佛弟子看待「物质食物」,不应贪著其味,应视之为超脱生死洪流的过程中为了维持 生命所必须食用。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物质食物」,从而能够断除「五欲」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 、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不再生欲界。 佛弟子看待「触」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境-色/声/香/味/触 /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者接触),应视之为皮被剥掉的牛, 受到□子啃噬身体。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触」,从而能够断除「三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 此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达到涅盘。 佛弟子看待「意念」 ,应视之为火坑,若堕入其中必死无疑,希求远离。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意念」,从而能够断除「三爱 」(欲界众生的渴爱、色界众生的 渴爱、无色界众生的渴爱),如此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达到涅盘。 佛弟子看待「识」 (精神作用),应视之为被刺三百矛而感到苦痛。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识」,从而能够断除「名色」 (认知的对象。眼识、耳识、鼻识 、舌识、身识认知的对象为色蕴-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意识认知的对象 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法尘),如此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达到涅盘。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云何为四? 谓一、□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 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 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 俱死。』 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 云何?比丘! 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道与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 如是观者,抟食断知。 断知: 南传作「遍知」,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完全地理解」(is fully understood),并引注释书的解说,「遍知」包含1.辨别食物冲击舌头生起的触、受 、想、思、识,并如实看到其逆、顺缘起的「知的遍知;所知遍知」,2.随观其无常 、苦、无我、厌、离贪、灭、断念(定弃)的「衡量遍知;仔细检查的遍知」,3.切断 对其之欲与贪的「舍断的遍知」。 (庄春江阿含辞典) 抟食断知已,於五欲功德贪爱则断。 五欲: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 、香欲、味欲、触欲。 五欲功德贪爱则断: 南传作「五种欲的贪被遍知」,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五束感 官快乐的欲望被完全地理解」(lust for the 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 is fully understood),并引注释书的解说,「五种欲的贪被遍知」包括:1.从舌根生 起的渴爱,与从其它五根生起的渴爱是相同的之「单一遍知」。2.只一口食物放进 ?里就能生起「全部五种欲的贪」之「一切遍知」。3.食物是生起「五种欲的贪」之 根源的「根源遍知」,因为当饱食(well fed)後,各种欲与贪就能蓬勃发展 (thrive)。 (庄春江阿含辞典) 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系 故,则还生此世。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 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食,沙土坌尘,草木针刺,若依於地,地□ 所食,若依於水,水□所食,若依空中,飞□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比丘,於彼触食,当如是观。 如是观者,触食断知。 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 三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三受则断: 南传作「三受被遍知」,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三种感受被完全地理解」 (the three kinds of feeling are fully understood),并引注释书说,感受的根 源是「触」,而且是被当作认识五蕴的起始点。 (庄春江阿含辞典) 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於上无所复作,所作已作故。 所作已作: 南传作「应该作的已作」,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 」(what had to be done has been done),或「已经完成他的任务」(has done his task, AN.3.58),或「任务已经完成」(Done is the task, AN.4.4)。 (庄春江阿含 辞典)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 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 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 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 观意思食,亦复如是。 如是观者,意思食断。 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 三爱: 欲界众生的渴爱、色界众生的渴爱、无色界众生的渴爱;人命终时,起三种之 贪爱,一境界爱,二自体爱,三当生爱。 三爱: 南传作「三类渴爱」,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三类渴爱」(the three kinds of craving ),并引注释书说,三类渴爱指「欲乐的渴爱(欲爱)、有的渴爱(有爱)、 虚无的渴爱(无有爱)」,渴爱是根源於意思(craving is the root of mental volition)。 (庄春江阿含辞典) 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於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 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 须深经: 杂阿含 347 经。 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 观察识食,亦复如是。 如是观者,识食断知。 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 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於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photo via Joshua Rappeneker)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13335547_10208442379271458_2145454674898538612_n.jpg?oh=6717a79d3292ab5e5395a8634ce888e5&oe=5AAB87D9 LinkDescription: 杂阿含经 373 经 - 四食之观察与断知,可断五欲、三受、三爱、名色。 本经说明,有四种食物可以滋养众生: 物质食物、触、意念、识。 观察并彻底理解这四种食物,可断五欲、三受、三爱、名色,达到涅盘。 作法如下所述。 佛弟子看待「物质食物」,不应贪著其味,应视之为超脱生死洪流的过程中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食用。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物质食物」,从而能够断除「五欲」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不再生欲界。 佛弟子看待「触」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者接触),应视之为皮被剥掉的牛,受到□子啃噬身体。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触」,从而能够断除「三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此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达到涅盘。 佛弟子看待「意念」 ,应视之为火坑,若堕入其中必死无疑,希求远离。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意念」,从而能够断除「三爱 」(欲界众生的渴爱、色界众生的渴爱、无色界众生的渴爱),如此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达到涅盘。 佛弟子看待「识」 (精神作用),应视之为被刺三百矛而感到苦痛。 如此能够彻底理解「识」,从而能够断除「名色」 (认知的对象。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认知的对象为色蕴-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意识认知的对象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法尘),如此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达到涅盘。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云何为四? 谓一、□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 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 云何?比丘! 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道与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 如是观者,抟食断知。 断知: 南传作「遍知」,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完全地理解」(is fully understood),并引注释书的解说,「遍知」包含1.辨别食物冲击舌头生起的触、受、想、思、识,并如实看到其逆、顺缘起的「知的遍知;所知遍知」,2.随观其无常、苦、无我、厌、离贪、灭、断念(定弃)的「衡量遍知;仔细检查的遍知」,3.切断对其之欲与贪的「舍断的遍知」。 (庄春江阿含辞典) 抟食断知已,於五欲功德贪爱则断。 五欲: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五欲功德贪爱则断: 南传作「五种欲的贪被遍知」,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五束感官快乐的欲望被完全地理解」(lust for the 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 is fully understood),并引注释书的解说,「五种欲的贪被遍知」包括:1.从舌根生起的渴爱,与从其它五根生起的渴爱是相同的之「单一遍知」。2.只一口食物放进?里就能生起「全部五种欲的贪」之「一切遍知」。3.食物是生起「五种欲的贪」之根源的「根源遍知」,因为当饱食(well fed)後,各种欲与贪就能蓬勃发展(thrive)。 (庄春江阿含辞典) 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 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食,沙土坌尘,草木针刺,若依於地,地□所食,若依於水,水□所食,若依空中,飞□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比丘,於彼触食,当如是观。 如是观者,触食断知。 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 三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三受则断: 南传作「三受被遍知」,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三种感受被完全地理解」(the three kinds of feeling are fully understood),并引注释书说,感受的根源是「触」,而且是被当作认识五蕴的起始点。 (庄春江阿含辞典) 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於上无所复作,所作已作故。 所作已作: 南传作「应该作的已作」,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所有必须作的已经做完」(what had to be done has been done),或「已经完成他的任务」(has done his task, AN.3.58),或「任务已经完成」(Done is the task, AN.4.4)。 (庄春江阿含辞典)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 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 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 观意思食,亦复如是。 如是观者,意思食断。 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 三爱: 欲界众生的渴爱、色界众生的渴爱、无色界众生的渴爱;人命终时,起三种之贪爱,一境界爱,二自体爱,三当生爱。 三爱: 南传作「三类渴爱」,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三类渴爱」(the three kinds of craving ),并引注释书说,三类渴爱指「欲乐的渴爱(欲爱)、有的渴爱(有爱)、虚无的渴爱(无有爱)」,渴爱是根源於意思(craving is the root of mental volition)。 (庄春江阿含辞典) 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於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 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 须深经: 杂阿含 347 经。 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 观察识食,亦复如是。 如是观者,识食断知。 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 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於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photo via Joshua Rappeneker)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8442379271458&set=gm.617967325043774&type=3 > -------------------------------------------------------------------------- < From: Wang Andrew Time: Sun Jun 05 11:06:34 2016 可以体会物质食物的必要性,但其他3种,触,意,识,就不懂它们是如何滋养众生 了。??????。这篇好像也没提到这点,只是说它们就像是如何,,,等。不太懂说!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08 23:22:23 2016 触食在人类和许多动物都会发生在「拥抱的接触」上,特别是婴儿得到父母的抱抱接 触。如: http://photo.chinatimes.com/20160408005317-260814 , http://www.bcc.com.tw/newsView.2687222 。 意(思)食,上面经文说,「常生思愿」。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黄梅调的电影「梁山 伯与祝英台」,两个相恋的人朝思暮想的希望能在一起,如果不得,严重的会「饿死 」。 识食,简单讲就是,能让人付诸行动的那些想法。就像上面经里举说须深的故事中, 偷盗者起了念头後,又付诸行动。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 -------------------------------------------------------------------------- < From: YC Chiang Time: Sun Jun 05 14:53:27 2016 以下我约略说,请指教: 触食:例如,美食,就包含了色香味三种触食。世间人大多追逐美食,这类节目或文 章多到一辈子看都不完。 意思食:例如,报恩报仇等都是心食。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若不孝,心有不甘、悲栖 伤痛。爱恨情仇...等心都是心的食物。 识食:例如,学习专业知识,日益增进,日益广博,此则是识食。从入胎之始,此识 食就随之扩展,无论是语言、情爱、习俗、宗教...,此皆为长养心识之食物。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un Jun 05 14:55:42 2016 很棒的举例说明! :)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un 05 18:25:12 2016 美女和美食,心里的声音告诉我...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08 22:33:26 2016 《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38〉:「世尊[4]告阿那律曰:「汝可寝寐。所以然者, 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 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盘[5]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盘者以何[6]等为食?」 佛告阿那律:「涅盘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7]於无为。」」(CBETA, T02, no. 125, p. 719, a14-21) [4]告=若【宋】。[5]有=为【宋】【元】【明】。[6]〔等〕-【宋】【元】【明 】。[7]〔於〕-【宋】【元】【明】。 在《增一阿含.力品第三十八.第五经》,佛对阿那律尊者提出了另一种对食的观察 角度,特别是涅盘的修行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於无为。」「无放逸 」是有为,透过这个有为的努力,能够到达无为的境地,所以成就涅盘的修行者,就 好像拿「无放逸」当作他/她的「食物」而成长达到无为涅盘的结果。这是满特别的 说法,所以节录於此作为补充。 再补充一下,在修行的操作时,「无放逸」要如何操作呢?上面的经文有提到须深经 ,其中有段文可以做参考: 《杂阿含经》卷14:「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 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 、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CBETA, T02, no. 99, p. 97, b11-c5) 这里的「无放逸」,就是思惟修习:先知(十二因缘)法住,後知涅盘,独一静处,专 精思惟→离於我见,心善解脱。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14 23:39:30 2016 古印度认为有四类食物能长养身心,即四食: 1. □抟食:物质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称食物为抟食。 2. 细触食:根、境、识三者接触而生喜乐、长养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 到美色,乃至身体触摸细滑,都是细触食。 3.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维系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粮」。 4. 识食:有识阴的识知、觉知作用,而资益身心。即卷二第39经所形容「取阴俱识 」。 很多人在刚得知「四食」的说法时,会觉得奇怪,为什麽会有形而上的食物?其实, 佛教的四食是根据「长养五阴」来讲的: 1. □抟食:和「色阴」相关。 2. 细触食:和「受阴」相关。 3. 意思食:和「想阴、行阴」相关。 4. 识食:和「识阴」相关。 人是五阴的集合体,因此能长养五阴的,就归纳为四食了。 修行四念处(参见卷二十四)自然可如实知四食,进而对治对四食、五阴的执著: 1. 身念处:对治对「□抟食」的执著。 2. 受念处:对治对「细触食」的执著。 3. 心念处:对治对「意思食」的执著。 4. 法念处:对治对「识食」的执著。 《杂阿含经》「食相应」的内容即卷十五第371~378经,是跟四食相关的经文,尤其 探讨四食相关的因缘。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6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