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6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杂阿含(三八八)经 时间: Sat Jun 18 11:41:22 2016 杂阿含(三八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 灭道迹圣谛。若比丘於苦圣谛已知、已解,於苦集圣谛已知、已断,於苦灭圣谛已知 、已证,於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是名比丘断五支□,成六分□,守护於一,依 猗?於四,舍除诸谛,离四衢□,证诸觉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 清白,名为上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其中的断五支,成六分,守护於一,依猗於四,舍除诸谛,各作何解? (根据哪一段 经文作为依据)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Sat Jun 18 17:26:17 2016 这经文应该是与圣者十住处有关,如《长阿含 .十上经》所列:「云何十难解法? 谓十贤圣居:一者比丘除灭五枝,二者成就六枝,三者舍一,四者依四,五者灭异谛 ,六者胜妙求,七者无浊想,八者身行已立,九者心解脱,十者慧解脱。」(CBETA, T01, no. 1, p. 57, a28-b3) 北传详细解说可见於《增壹阿含经》卷42〈46 结禁品〉: 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 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众,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 ,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於是,比丘恒护於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至涅盘门。 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众?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众。 「云何比丘观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众行已尽。如是比丘,平等亲近,於是,比丘 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云何比丘正向无漏?於是,比丘除去□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於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 「云何比丘智慧解脱?於是,比丘观苦谛,习、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 解脱。」 (CBETA, T02, no. 125, p. 775, c20-p. 776, a12) ======================================== 南传解说在《增支部.圣者的住所经第二》10集20经: 比丘们!有这十个圣者们过去居住、现在居住、未来居住之圣者的住所,哪十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是五支已舍断者、六支已具备者,有一个守护、四个倚靠,是各 自真理已除去者、寻求已舍并彻底衰灭者、无混浊意向者、身行已宁静者、心善解脱 者、慧善解脱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五支已舍断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的欲的意欲已被舍断,恶 意已被舍断,□沈睡眠已被舍断,掉举後悔已被舍断,疑惑已被舍断,比丘们!这样 ,比丘是五支已舍断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六支已具备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以眼见色後,既不快乐也 不难过而住於平静,正念、正知;以耳听声音後,……以鼻闻气味後,……以舌□味 道後,……以身触所触後,……以意识法後,既不快乐也不难过而住於平静,正念、 正知,比丘们!这样,比丘是六支已具备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有一个守护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具备以正念守护的心,比丘们 !这样,比丘有一个守护。 比丘们!比丘如何有四个倚靠呢?比丘们!这里,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 一事,考量後避开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比丘们!这样,比丘有四个倚靠。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的所有个个沙门、婆 罗门的个个各自真理,即:『世界是常恒的』或『世界是非常恒的』或『世界是有边 的』或『世界是无边的』或『命即是身体』或『命是一身体是另一』或『死後如来存 在』或『死後如来不存在』或『死後如来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来存在且不存在 』全部都被破除、被除去、被舍、被吐、被释放、被舍断、被断念,比丘们!这样, 比丘是各自真理已除去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寻求已舍并彻底衰灭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之欲的寻求已被 舍断、有的寻求已被舍断、梵行的寻求已被安息,比丘们!这样,比丘是寻求已舍并 彻底衰灭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无混浊意向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之欲的意向已被舍断、恶 意的意向已被舍断、加害的意向已被舍断,比丘们!这样,比丘是无混浊意向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身行已宁静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 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後住於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比丘 们!这样,比丘是身行已宁静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心善解脱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之贪的心被解脱、□的心被 解脱、痴的心被解脱,比丘们!这样,比丘是心善解脱者。 比丘们!比丘如何是慧善解脱者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了知:『我的贪已被舍断, 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了知:『我的□被 舍断,……(中略)』了知:『我的痴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 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比丘们!这样,比丘是慧善解脱者。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at Jun 18 18:18:47 2016 感恩师姐的解说.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19 17:05:25 2016 卷十五这边本来「注解」有缺,已根据本串讨论及卷三的相关注解补足如下: □ 断五支:断除五盖(贪欲、□恚、睡眠、掉悔、疑)。 □ 成六分:成就对六根的守护;当六根对六境时,不喜不忧而安住於舍,有正念、 正知。 □ 守护於一:以正念守护心。 □ 依倚於四:依於四种事;《瑜伽师地论》解释这四种事是熟思而远离(恶象、恶 马等)、熟思而习近(衣服、饮食等)、熟思而除遣(散乱、疲劳等)、熟思而忍受 (寒热等)。 □ 舍除诸谛:舍弃外道以为真实的各种邪见。 □ 离四衢:远离世间的欲求。「四衢」原指「十字路口」,引申比喻为「世俗的」 。 □ 证诸觉想:契合真理的了知各种意向;舍断欲的意向(欲觉)、恶意的意向(恚 觉)、加害的意向(害觉)。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Sun Jun 19 18:33:13 2016 经文对比後:S?71 离诸求 = S? 388离四衢 = D?10 胜妙求 也就是南传AN 10:20所说的: 「比丘如何是寻求已舍并彻底衰灭者呢?比丘们!这 里,比丘之欲的寻求已被舍断、有的寻求已被舍断、梵行的寻求已被安息,比丘们! 这样,比丘是寻求已舍并彻底衰灭者。 」 亦是《舍利弗阿□昙论》卷8所解说:「云何求最胜人。若人欲求断有求断。求梵净 行所作已竟。何谓欲求。欲界未觉未知。欲界未断法若欲界阴界入。若色声香味触。 若众生若法。若求彼□望聚集尽求爱求已。□望已聚集尽求已。是名欲求。云何有求 。色界无色界未觉未知。色界无色界未断。若色界无色界阴界入。若禅若解脱。若定 若三摩跋提。若求此□望聚集尽求爱求已。□望已聚集尽求已。是名有求。云何求梵 净行。谓八圣。若求彼□望聚集尽求爱求已□望已。聚集尽求已。是名求梵净行人。 若人欲求断有求断。求梵净行所作已竟。是名求最胜人。」(CBETA, T28, no. 1548, p. 588, c18-p. 589, a1) 因此□离四衢:远离世间的欲求。「四衢」原指「十字路口」,引申比喻为「世俗的 」。 此处解说似乎还可再议 > -------------------------------------------------------------------------- < From: 宏恒 Time: Sun Jun 19 23:07:01 2016 您好强....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19 20:46:26 2016 Satipatthana Shi 真是细心!感谢您指出这个议题,回顾经文的用意就是要找出这 类不够精确的注解。 看来这边远离的不只是世俗的欲求,而是对三界一切有漏的希求、执著。 我查了查经,先讲结论: □离四衢:远离种种的希求、执著。「四衢」是十字路口,《杂阿含经》卷十第 265经将「识无坚实」比喻为幻师在四衢道头变出各种幻境,其中「四衢」可对应到 卷二第39经所说的「四识住」。 由於「四衢」就是十字路口,不算什麽专有名词,因此在经中通常没有特殊的意义。 但在经中最常见的关於「四衢」的譬喻,就是以下这则: 《杂阿含经》卷10:「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於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 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 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 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 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CBETA, T02, no. 99, p. 69, a7-16) 不只是《杂阿含经》有这则譬喻,在种种的经典中都转用了这则譬喻,可见这在佛世 时是非常普遍的一个譬喻: 《五阴譬喻经》卷1:「幻师与幻弟子於四衢道大人众中,现若干幻,化作群象群马 车乘步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不有、虚无、不实、无形、化、尽。所以者何? 幻无强故。如是,比丘!一切所识去来现在,内外?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 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 者何?识之性无有强。」」(CBETA, T02, no. 105, p. 501, b9-1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81〈诸天子品23〉:「如巧幻师或彼弟子 於四衢道,幻作四众及一佛身处中说法,於意云何?是中有实能说、能[圣>听]、能 解者不?」 诸天子言:「不也!大德!」 善现告言:「如是,天子!一切法皆如幻故,般若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都不可得。 」」(CBETA, T05, no. 220, p. 454, c3-8) 《放光般若经》卷6〈无住品28〉:「譬如绝工幻师於四衢道化作如来及四辈众而说 於法。诸天子!於意云何,宁有说、有教、有受者不?」 诸天子报言:「实无所有。」」(CBETA, T08, no. 221, p. 40, a4-7) 《光赞经》卷6〈无缚品15〉:「明达幻师、若慧弟子,於大四衢化无数众不可称计 ,为诸化人讲说经法,建立十善,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 共诸佛之法。於须菩提意云何,宁有众人住十善乎?及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 、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CBETA, T08, no. 222, p. 186, a14-2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庄严品17〉:「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於四衢道中化 作大众,以十善道教化令行,又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 法教化令行。须菩提,於汝意云何,是幻师实有众生教令行十善道乃至行十八不共法 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CBETA, T08, no. 223, p. 248, a14-2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菩萨明难品6〉:「亦如大幻师,在彼四衢道, 示现种种色,业性亦如是。」(CBETA, T09, no. 278, p. 427, c12-14)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5〈依空满愿品10〉:「譬如幻师及幻弟子善解幻术,於四衢 道,取诸沙土草木叶等,聚在一处作诸幻术,使人睹见象众、马众、车兵等众,七宝 之聚种种仓库。若有众生愚痴无智,不能思惟,不知幻本,若见若闻,作是思惟:『 我所见闻象、马等众,此是实有,馀皆虚妄。』於後更不审察思惟。有智之人则不如 是,了於幻本」(CBETA, T16, no. 665, p. 425, c24-p. 426, a2) 《瑜伽师地论》卷84:「云何识如幻事。言幻士者。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衢道者 。住四识住。造作四种幻化事者。谓象马等。如象身等虽现可见。而无真实象身等事 。如是应知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识住。虽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见。然无真实我 性可得。又识於内隐其实性。外现异相犹如幻像。」(CBETA, T30, no. 1579, p. 769, a1-8) 《瑜伽师地论》解释「四衢」可对应到「四识住」,是蛮合理的解法。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6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