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74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Chen Jian 标题: 566-575经感想与疑问提出 时间: Sun Sep 11 07:15:08 2016 566-575经感想与疑问提出,今天参加印顺导师思想研讨会,故只能参加不能发言QQ 566 北传: 以断结的本身(阿罗汉)为主体观察来的人 南传: 看著彼来,某主体(贪嗔痴已断的比丘)看著阿罗汉 南北传经文偈颂中主体的不同,尚有疑义: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中的後两句主体问题: 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 我的理解是:观察来者(这个来者未说明是谁?)的主体,这个观察的主体本身已离结 ,是阿罗汉 南传对应经典:相应部41相应5经 (引用 庄春江居士): 各部分无缺陷的与白色篷子,一轮辐的二轮战车转起, 看著彼来,无恼乱,流已被切断,无系缚。 ...(略)... 大德!『彼来』,这是对於阿罗汉的同义语。 我对南传的理解是:未讲明的主体(就当作是修行者好了)看著 阿罗汉,而阿罗汉是贪嗔痴已断、无恼乱、无系缚者。 上述推论主体是修行者的依据是:持戒的白色蓬子,以一个轮子(念)来转起,很像是 在叙述修行的过程。 567 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种种不同实义,文句上表达有差别 法一义、种种味:一种意义,不同表达 568 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如先方便 ,向入正受。 不是说 我要入灭正受,而是有其次第行为: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 行 入灭正受时,为作几法?:要先问的方法:止、观 隐含了佛教问句中,有次第的意义 569 引用庄居士 (1)「意界」(mano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的元素」(the mind element), 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三重意界」(注疏:两种「领受心 (sampa?icchanacitta)(按:善与不善果报领受心)」与「五门转向心 (pa?cadv?r?vajjana-citta)」)。 (2)「意识界」(manovi????a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识的元素」 (mind-consciousness element)。 「法界」(dhammadh?tu),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现象的元素」 (mental-phenomena element),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受、想、行」三蕴、微 细色,以及涅盘。按:「微细色」,参看《长部33经》/《长阿含9经》的「不可见无 对色」注解。 570 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 ,是名身见。 好想是卷二已注解过,或许可加个超连结 571 有行因缘故,不受其请:因为有旅行的因缘,而不接受长者的供养。 南传无此句 572 南传多的部分,让文义更清楚,但也有可能是注释的想法 大德!『结』与『会被结缚的法』,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 那样的话,大德!我为你们作譬喻,智者在这里以一些譬喻而知所说的义理。大德! 犹如黑牛与白牛,被一条绳子或轭绑在一起,如果有人说:『黑牛是白牛的结;白牛 是黑牛的结。』当这样说时,他会正确地说了吗?」 573 南传多了质多罗长者可进入初到四禅 574 智表示:直接看见,我个人联想:戒定慧的慧是修慧而非闻慧,当然也可含摄 「一问一说一记论」,南传作「一个问题、一个说示、一个解答」,菩提比丘长老英 译为「一个问题、一个摘要、一个回答」(One question, one synopsis, one answer),并引注疏的解说,「问题」是指「询问」,「摘要」是指「含意的概要陈 述」,「回答」是指「含意的详细解释」。 感觉是:尼毽子跑掉,北传经文故事较为通畅 575 no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Sep 11 22:04:51 2016 谢谢阿建的分享。已根据阿建的笔记加了一些注释。有的部分看不太懂的就没动,如 果阿建我觉得什麽重要的议题没加上注释或拾得,还请告知。谢谢! > -------------------------------------------------------------------------- < From: Chen Jian Time: Mon Sep 12 00:34:17 2016 嗯嗯,感谢大刚提醒,我也先补上一些我看不懂的XD,而上述有些文句确实过於简略 ,我需再做修改。 看不懂的偈子: (五七五) 「服食积所积,广度於众难, 施上进福田,植?斯五种力。 以斯义所欲,俗人□处於家, 我悉得此利,已免於众难。 世间所闻习?, 远?离众难事, 生乐知稍?难, 随顺等正觉。 > -------------------------------------------------------------------------- < From: Chen Jian Time: Wed Sep 14 00:55:25 2016 566经 南北传经文偈颂中主体的不同,尚有疑义: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中的後两句主体问题: 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 我的理解是:观察来者(这个来者未说明是谁?)的主体,这个观察的主体本身已离结 ,是阿罗汉 南传对应经典:相应部41相应5经 (引用 庄春江居士): 各部分无缺陷的与白色篷子,一轮辐的二轮战车转起, 看著彼来,无恼乱,流已被切断,无系缚。 ...(略)... 大德!『彼来』,这是对於阿罗汉的同义语。 我对南传的理解是:未讲明的主体(就当作是修行者好了)看著 阿罗汉,而阿罗汉是贪嗔痴已断、无恼乱、无系缚者。 上述推论主体是修行者的依据是:持戒的白色蓬子,以一个轮子(念)来转起,很像是 在叙述修行的过程。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Sep 17 17:11:57 2016 偈颂的回覆有点像打哑谜,只能求方向正确,恐怕也没有100%标准的答案,因此我个 人也无法判定南北传何者才是标准,方向正确就OK啦! :D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Sep 17 14:39:29 2016 ● 服食积所积,广度於众难:(生而为人因此)四食而积聚了五阴,我的一生已度 过了众多的障难。 ● 施上进福田,植斯五种力:布施上进的修行者,种植了五种力的善根。「福田」 是譬喻供养应当供养的修行人能获得福报,如同农夫在田中播种,往後则能收成。「 五种力」可能指在家五法:信、戒、施、闻、慧,也可能指五力:信力、精进力、念 力、定力、慧力。 ● 以斯义所欲,俗人处於家,我悉得此利,已免於众难,世间无间集,造离众难事 :以这样的义理所指示的理想,我虽然身为在家人,都得到了好处,而已能免於世间 众多没有间断相续而生的障难,行善以离於众多的障难。「俗人」即在家人。 ● 生乐知稍难,随顺等正觉:生了乐果则知道这乐果也稍微算障难,而随顺於佛陀 的教法。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74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