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77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什麽是「九众生居」? 时间: Wed Oct 12 00:18:58 2016 什麽是「九众生居」? 四部阿含的每一部都有提到「九众生居」这个词,但是佛学辞典的解释可能看得每个 人都雾沙沙,例如佛光阿含藏的解释:「指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一)欲界之人天。 (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 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 很多人都想说,三界有六道,天界有二十八天,为什麽只有这九种是众生居? 其实,「九众生居」是指九种众生乐於居住的地方 (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 (2) 色界的初禅天(例如梵天初生时若干身、一想) (3) 色界的二禅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 (4) 色界的三禅天(例如遍净天一身、一想) (5) 色界的四禅天(例如无想天无想无觉知) (6) 无色界的空入处天 (7) 无色界的识入处天 (8) 无色界的无所有入处天 (9) 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处天。 详见《长阿含经》卷八第5经众集经。 至於欲界的三恶道,并非众生乐於居住的地方,因此不在九众生居中。 这当中,「色界的四禅天」只有舍心,「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处天」几乎没有想阴 ,这二种定境几乎不会增长识阴,因此「九众生居」扣掉这二天後,叫做「七识住」 ,即七种心识的住处;心识贪爱攀缘的七种境界。 这是因为识要攀缘名色才能生长,识所攀缘的名色则可归纳为这七种「七识住」。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Oct 12 09:10:21 2016 请教大德:(2) 色界的初禅天中的(若干身、一想) 与(3) 色界的二禅天中的(一 身、若干想)是甚麽意思?身指的甚麽身?想指的甚麽想?(若干身、一想) 与( 一身、若干想)有甚麽差别?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Oct 12 10:44:31 2016 通俗地说,众生有身、心。从五阴来看,身即色阴,心即受想行识阴。 以上经文中的身、想,其实就是指身、心,以「想」作为心的代表来说明。 (1) 欲界的人及天 -- 若干身、若干想:身形不同,心想也不同。就像人们各自有各 自的长相、各自的想法。 (2) 色界的初禅天 -- 例如梵天初生时若干身、一想:梵天众的身形有差异,例如大 梵天身形最大、最庄严,梵辅天(大梵天的大臣)身形次之,梵众天(一般天众)身 形一般。在梵天刚形成、大梵天刚出生时,梵天众的心想都一致,以为自己是由大梵 天所生,和大梵天一体,心想一致,因此是「一想」。时间久了之後,梵天众才开始 有不同的心想。 (3) 色界的二禅天 -- 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光音天众的身形都一样庄严,没有 差别,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想。 (4) 色界的三禅天 -- 例如遍净天一身、一想:遍净天众的身形都一样庄严,没有差 别,心想则都单纯是三禅的快乐,没有其他的想法,因此是「一想」。 无色界的众生没有可观察到的身体,只有心,因此身、心的区别在无色界就没有意义 ,只区分其心识的四种不同的层次了。 > -------------------------------------------------------------------------- < From: Helen Wan Time: Wed Oct 26 13:07:58 2016 请问大师兄,一定要三□进入四□时,才能修舍心吗? > -------------------------------------------------------------------------- < From: Helen Wan Time: Wed Oct 26 13:15:20 2016 请问舍去□好奇心□, 可称得上舍去了寻和伺 吗? 可否减少些 □想阴□与 □识阴 □? 这问题好像又落入 □好奇心□?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Oct 26 19:58:47 2016 我不是大师兄,不过插花回一下 :D 舍心是可以直接修的,例如直接修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的修法,不一定要等到三禅 至四禅。但是从三禅到四禅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只剩舍的部分。 然而,一般人以为的舍不见得是禅定所谓的舍,四无量心当中每一个人适合的修法又 不见得一样,因此是否修舍心可以修出成果,或是用别的修法反而比较快修到四禅的 程度,这就看每个人的根器了。 舍心不只是舍好奇心,而是舍掉所有的心,最粗的是贪□痴慢疑等心,细的来看许多 经都有列更细的,甚至像《大日经》列出一百六十种相续生心。 寻和伺不是一开始就能舍的。必须要有专注的寻和伺才能进入初禅,稳定地到初禅以 上後,专注到不须要专注还能专注,这时才可能舍寻和伺,否则只是将心念摆在昏沈 或黑暗上,或是寻伺自以为不寻伺的念头,其实完全没有脱离寻伺,反而是在混乱的 寻伺当中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77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