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843/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比丘贪图利养而破戒 时间: Sun Dec 04 18:47:52 2016 「比丘贪图利养而破戒」 《增壹阿含经》不逮品第十一第7经记载,佛陀有他心通,能知道弟子们在想什麽, 因此能知道有的出家弟子原先不会因为求取供养而妄语;但过了一阵子,这位弟子竟 然因为贪著财物,而在大众中妄语。 以这样的事件,佛陀提醒弟子们要时时留意,不要不自觉贪著於财物而犯戒。 第8经更记载道有的比丘原先修行的志气很高,心中想说纵使丧命也不要妄语,但後 来却因为贪著财物而在大众中妄语。可见财物能让人在不自觉间渐渐上勾,甚至因而 犯戒。 这也呼应本品第5经所说的:「此心不可降伏,难得时宜,受诸苦报。」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5356497_1151521614931649_6646964089953438869_n.jpg?oh=d4718ce1b596fce39628846a96f3b05f&oe=591F972D LinkDescription: 「比丘贪图利养而破戒」 《增壹阿含经》不逮品第十一第7经记载,佛陀有他心通,能知道弟子们在想什麽,因此能知道有的出家弟子原先不会因为求取供养而妄语;但过了一阵子,这位弟子竟然因为贪著财物,而在大众中妄语。 以这样的事件,佛陀提醒弟子们要时时留意,不要不自觉贪著於财物而犯戒。 第8经更记载道有的比丘原先修行的志气很高,心中想说纵使丧命也不要妄语,但後来却因为贪著财物而在大众中妄语。可见财物能让人在不自觉间渐渐上勾,甚至因而犯戒。 这也呼应本品第5经所说的:「此心不可降伏,难得时宜,受诸苦报。」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51521614931649&set=gm.708692262637946&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Dec 04 18:48:44 2016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1:%E5%A2%9E%E5%A3%B9%E9% 98%BF%E5%90%AB%E7%B6%93%E4%B8%8D%E9%80%AE%E5%93%81%E7%AC%AC%E5%8D%81%E4%B8 %80#七 本则拾得感谢 Chakwos Liu 等同学提供。 > -------------------------------------------------------------------------- < From: 罗思 Time: Mon Jan 16 17:21:54 2017 原来阿含经里有记载..... > -------------------------------------------------------------------------- < From: Kevin Hsu Time: Fri Jan 20 14:54:10 2017 个人是以如下的观点看本经: 1·将这篇经文看作是毕业典礼时校长勉励所有毕业生的话。 2·以佛陀对世事、人性的澈悟与了解,对满腔热血、理想的毕业生恳切的建言。 3·经文中虽以一人为例,其实泛指全体,乃因众中之一的行为模式都可掌握,何况 是一群人;警一策众,用心良苦。 > -------------------------------------------------------------------------- < From: Kevin Hsu Time: Fri Jan 20 14:55:28 2017 接著再清晰了解此经文的意、义: *「」内容是经文;【】内容是翻译;《》内容是一己浅见。 「於此众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知:理解体会)之,然(然:是也)复(无 义)此人不以(以:因为)饮食在大众中而虚妄语。我或复於异时,观见此人生染著 心,念於财物,便於大众中而作妄语」 【在这一群人当中假使有一个人有这样一个念头我都能完全的理解,(甚麽样的念头 呢?)就是这人(发心)绝不会因为想获得供养而对大众说出虚伪不实的话。但过些 时日後再去审视这个人,已然生起贪著之欲,为了获取名闻利养不惜对大众口出妄语 。】 《为什麽说能「理解」呢?众人在佛陀的教授、教诫下,对自我的期许与发心是单纯 、远大;出家持戒为所当为,而虚妄语正是戒律所禁,自应警惕不得违犯。只是佛陀 预知真正的考验在离开讲堂四处游行後才会碰到,这时才知谁能坚定持戒,谁与外境 妥协了。》 > -------------------------------------------------------------------------- < From: Kevin Hsu Time: Fri Jan 20 14:58:39 2017 「所以然者,诸比丘!财物染著甚为难舍,令人坠堕三恶道中,不得至无为之处。 」 【为什麽会有这样的转变呢?比丘们啊!一旦对钱财起了贪爱之心,久了就很难割舍 断除,这将令人堕入三恶道,而不可能成就涅盘。】 《财物、名位、声誉、上下都是无常,来来去去,生则生,灭则灭;不取,都没事; 有取,就坏了。》 > -------------------------------------------------------------------------- < From: Kevin Hsu Time: Fri Jan 20 15:04:58 2017 「是故,诸比丘!已生此心,便当舍离,设未生者,勿复兴心染著财物。如是,诸比 丘!当作是学。」 【所以,诸比丘啊!已经有这样邪念的人要赶快舍断离弃;若还没有生起这邪念的人 ,(更要好好守护)不要让它生起。诸比丘!应当要如是的思惟、修持。】 《总曰:本经在强调精进、坚持的重要性。佛陀教法历历分明(此是四正断),何者 该止(持)?何者该作(持)?重点在能不能依教奉行。古云:「路遥知马力,日久 见人心。」只有精进不懈怠,强固不动摇的修行方为「成佛之道」。》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843/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