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485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供养障碍
时间: Mon Dec 19 00:17:56 2016

「供养障碍」

《增壹阿含经》第12.7经解释提婆达兜造五逆罪,原来起因是贪著供养,因为有阿□
世王子每天五百锅食物的豪华供养,让他渐渐生起後续的恶心。

《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70经也提到有比丘受到质多罗长者不间断地长期供养之後
,起了「供养障碍」,很久一段时间不拜访佛陀;同卷第571经的另一位比丘则对供
养障碍有所警觉,因此不继续待著受供养。

佛陀的教诫,以及古来许多修行人的成败,再再警惕出家人不应贪著利养。

出家人以解脱为业,因此不赚钱、不蓄财;在家人则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赚钱谋生,
那麽佛陀对於在家人理财的教导如何呢?可以参见《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前
的导读:「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

===都是苦行,不同的动机导致不同的果报===

提婆达兜因为贪求利养,野心越来越大,最终造五逆重罪的恶行,和前几经大迦叶尊
者终身不求利养、坚持头陀行,成为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提婆达兜为了破僧,自行创立「提婆五法」以展现苦行的表相,作为比佛
陀要求僧众的戒律更为严格的戒律,目的是要破佛教僧团,并让俗人觉得提婆达兜的
僧团更厉害,以谋取利养。大迦叶尊者的头陀行也超过佛陀对一般僧众的要求,但大
迦叶尊者的目的是为了舍弃贪著,以帮助修行。

表相上都是苦行,但在发心迥异之下,修行的成果自然大相迳庭。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5578458_1166911056726038_5987657063606563027_n.jpg?oh=f995ac439826510b2c90caa83d63183a&oe=58EB5312
LinkDescription: 「供养障碍」  《增壹阿含经》第12.7经解释提婆达兜造五逆罪,原来起因是贪著供养,因为有阿□世王子每天五百锅食物的豪华供养,让他渐渐生起後续的恶心。  《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70经也提到有比丘受到质多罗长者不间断地长期供养之後,起了「供养障碍」,很久一段时间不拜访佛陀;同卷第571经的另一位比丘则对供养障碍有所警觉,因此不继续待著受供养。  佛陀的教诫,以及古来许多修行人的成败,再再警惕出家人不应贪著利养。  出家人以解脱为业,因此不赚钱、不蓄财;在家人则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赚钱谋生,那麽佛陀对於在家人理财的教导如何呢?可以参见《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前的导读:「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  ===都是苦行,不同的动机导致不同的果报===  提婆达兜因为贪求利养,野心越来越大,最终造五逆重罪的恶行,和前几经大迦叶尊者终身不求利养、坚持头陀行,成为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提婆达兜为了破僧,自行创立「提婆五法」以展现苦行的表相,作为比佛陀要求僧众的戒律更为严格的戒律,目的是要破佛教僧团,并让俗人觉得提婆达兜的僧团更厉害,以谋取利养。大迦叶尊者的头陀行也超过佛陀对一般僧众的要求,但大迦叶尊者的目的是为了舍弃贪著,以帮助修行。  表相上都是苦行,但在发心迥异之下,修行的成果自然大相迳庭。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66911056726038&set=gm.717280235112482&type=3

> -------------------------------------------------------------------------- <

From: 陈新富
Time: Tue Dec 20 00:08:39 2016

贪著供养,又提倡苦行,真是茅盾的  提婆达多,,,哈

> -------------------------------------------------------------------------- <

From: Bowen Ke
Time: Tue Dec 20 12:03:03 2016

欲望(五欲)有很多不同的层面跟层次。我还记得,以前某个朋友很真诚的说过,可以
不要利,但是很难舍弃名。就像金庸小说中的鸠摩智,不近女色,粗茶淡饭,不过就
是无法舍弃武学跟国师的名号。

许多苦行者也是,支持其无益苦行的,大半是因为错误的知见,以及其他人"尊敬的
眼光"。

以五百锅食物来说,其实没人吃得了这麽多,受到大供养的提婆达多,滋长的可能不
是口腹之欲,而是慢心。一开始似乎想要说服佛陀让他当僧团的领导者(或继承者),
受到佛陀喝斥後,不知忏悔,恼羞成怒,就跟当时跟阿□世王子游说: 你当新王,我
当新佛。之後就越走越偏了。

像是色界或无色界的禅定者或天人,虽然没有欲界那麽炽盛的饮食男女之欲,但是对
於永恒不灭,我存在的欲望跟执著,说不定比欲界众生还强烈。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485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