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485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
时间: Mon Dec 19 00:28:54 2016

「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

出家人以解脱为业,因此不赚钱、不蓄财;在家人则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赚钱谋生。

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表示:「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
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方便具足」即勤劳工作以种种技能谋生,「守护具足」即管好财物以避免不必要的
减损,「正命具足」即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不花。四个能
让在家人此生安乐的方法中,有三个都与理财有关,可见正确理财的重要性。

我们应如何正确地求财?取得财物後该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财物不必要的减损?对财
物应避免怎样的心态?佛陀都曾向居士们一一开示,整理如下:

◎ 正确的求财方法

在家居士需要营生求财,才能照顾自己及他人,但该怎麽求财呢?

以下第1283经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
135经善生经也说:「初当学技术,於後求财物。」(CBETA, T01, no. 26, p. 642,
a2) 也就是要先有一技之长,努力工作。

最好以怎样的心态求财呢?《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1〉第126经行欲经这麽说:「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
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
已,不染不著,不缚不缴,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诸行欲
人为最第一。」(CBETA, T01, no. 26, p. 615, c9-15)

要如法求财、不能违法,得到财物後除了自养外,也要分享及供养,进而不染著於财
物,知道财物的无常,而作妥善的运用。

若要追本溯缘,不作贪、□、怖、痴的行为,即能多福禄,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三
〈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所说:「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
恚、不行怖、不行痴。」(CBETA, T01, no. 26, p. 639, b13-14)

举例而言,不贪而能投资进退有节,不□有慈心而和气生财,不怖才能积极进取做事
,不痴则智慧清明,自然洞烛机先。经中也常提到清净布施、慈心、斋戒能成就後世
的大福报。

◎ 适当的财物分配

如法获取财物後,该如何作资产配置呢?《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
《长阿含经》卷十一第16经善生经、《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中都有记载佛陀
为善生童子开示的方向,将个人所得大致分为四份:一份供应生活所需(饮食)、一
份要存起来,二份作赚钱的资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则可投资或借给他人
)。第1283经也有相关的说明。详情可参考之前的讨论串。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提供过去久远时某一长者的财物分配法,也可作为参考。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两者相较下,可以发觉无论怎麽分配,日常生活的费用需保留,发展事业的费用亦需
保留,剩下的则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银行,或是天上的银行(布施),随个人所好。
^_^

◎ 聪明地避免财物减损

获取并配置好财物後,也要减少财物不必要的损失。佛陀告诫我们有六种错误的行为
会破财,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居士子!求财物者,
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
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CBETA, T01, no. 26, p. 639,
b18-23)

十赌九输,纵使赢了也不安稳。生活不正常,工作不稳且难以建立信用。放逸於灯红
酒绿或混迹於狐群狗党,随时就会出事。纵欲或懒惰自然坐吃山空,累积不了财富。

《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4经提到了九个造成财物减损的原因:「王所逼、贼所劫
、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怨憎残破、恶子费用、[……]无常。」
(CBETA, T02, no. 99, p. 230, c6-9) 以下第1283经中佛陀也教我们「不付老子财
,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者,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

佛弟子并不会傻傻地让人将钱财偷走或抢走,而会适切地守护财物。

◎ 错误的贪著心态

虽然钱财是生活所需,但成为金钱的奴隶或因多财而放逸也会深受其害,如《杂阿含
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中说:「彼诸世人得胜财利,於财放逸,而起贪著,作邪行者
,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CBETA, T02, no. 99, p. 336, c3-5)

无法节制自己而乱花钱,或是过於吝啬而不肯花钱,都不出贪及痴,《杂阿含经》卷
四第91经即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华,无有
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後。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
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b16-21)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即记载一位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
得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这就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
不到福报的利益,福报用完即堕三恶道。

了解财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确看待财富的因缘生灭,自然能妥善地运用及累积
钱财,而得到现世的安乐。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5439738_1166925543391256_4686811450362125319_n.jpg?oh=2e10a9e40fd34df447273c68ccc16576&oe=58DEF15A
LinkDescription: 「在家居士的理财观念」  出家人以解脱为业,因此不赚钱、不蓄财;在家人则要有居家生活,需要赚钱谋生。  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表示:「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方便具足」即勤劳工作以种种技能谋生,「守护具足」即管好财物以避免不必要的减损,「正命具足」即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不花。四个能让在家人此生安乐的方法中,有三个都与理财有关,可见正确理财的重要性。  我们应如何正确地求财?取得财物後该如何分配?如何避免财物不必要的减损?对财物应避免怎样的心态?佛陀都曾向居士们一一开示,整理如下:  ◎ 正确的求财方法  在家居士需要营生求财,才能照顾自己及他人,但该怎麽求财呢?  以下第1283经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也说:「初当学技术,於後求财物。」(CBETA, T01, no. 26, p. 642, a2) 也就是要先有一技之长,努力工作。  最好以怎样的心态求财呢?《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1〉第126经行欲经这麽说:「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著,不缚不缴,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诸行欲人为最第一。」(CBETA, T01, no. 26, p. 615, c9-15)  要如法求财、不能违法,得到财物後除了自养外,也要分享及供养,进而不染著於财物,知道财物的无常,而作妥善的运用。  若要追本溯缘,不作贪、□、怖、痴的行为,即能多福禄,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所说:「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CBETA, T01, no. 26, p. 639, b13-14)  举例而言,不贪而能投资进退有节,不□有慈心而和气生财,不怖才能积极进取做事,不痴则智慧清明,自然洞烛机先。经中也常提到清净布施、慈心、斋戒能成就後世的大福报。  ◎ 适当的财物分配  如法获取财物後,该如何作资产配置呢?《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长阿含经》卷十一第16经善生经、《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中都有记载佛陀为善生童子开示的方向,将个人所得大致分为四份:一份供应生活所需(饮食)、一份要存起来,二份作赚钱的资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则可投资或借给他人)。第1283经也有相关的说明。详情可参考之前的讨论串。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提供过去久远时某一长者的财物分配法,也可作为参考。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两者相较下,可以发觉无论怎麽分配,日常生活的费用需保留,发展事业的费用亦需保留,剩下的则是看要存在地上的银行,或是天上的银行(布施),随个人所好。 ^_^  ◎ 聪明地避免财物减损  获取并配置好财物後,也要减少财物不必要的损失。佛陀告诫我们有六种错误的行为会破财,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善生经:「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CBETA, T01, no. 26, p. 639, b18-23)  十赌九输,纵使赢了也不安稳。生活不正常,工作不稳且难以建立信用。放逸於灯红酒绿或混迹於狐群狗党,随时就会出事。纵欲或懒惰自然坐吃山空,累积不了财富。  《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4经提到了九个造成财物减损的原因:「王所逼、贼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减、抵债不还、怨憎残破、恶子费用、[……]无常。」(CBETA, T02, no. 99, p. 230, c6-9) 以下第1283经中佛陀也教我们「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者,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  佛弟子并不会傻傻地让人将钱财偷走或抢走,而会适切地守护财物。  ◎ 错误的贪著心态  虽然钱财是生活所需,但成为金钱的奴隶或因多财而放逸也会深受其害,如《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中说:「彼诸世人得胜财利,於财放逸,而起贪著,作邪行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CBETA, T02, no. 99, p. 336, c3-5)  无法节制自己而乱花钱,或是过於吝啬而不肯花钱,都不出贪及痴,《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即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华,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後。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b16-21)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即记载一位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得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这就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福报用完即堕三恶道。  了解财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确看待财富的因缘生灭,自然能妥善地运用及累积钱财,而得到现世的安乐。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66925543391256&set=gm.717283515112154&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Dec 19 00:29:10 2016

本则感谢 Chakwos Liu 的整理。

> -------------------------------------------------------------------------- <

From: Peter Zou
Time: Mon Dec 19 07:26:55 2016

感谢大刚

> -------------------------------------------------------------------------- <

From: Chen Jian
Time: Mon Dec 19 10:07:16 2016

非常受用!!!!!!!!!!!!!!!!!!

> -------------------------------------------------------------------------- <

From: Peter Liu
Time: Mon Dec 19 10:32:28 2016

Thank you

> -------------------------------------------------------------------------- <

From: HongChing Tseng
Time: Tue Dec 20 00:31:00 2016

我对金钱的意义有思考过,发现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金钱集中在资产家、政治家及
大众娱乐人员手中,虽然金钱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地球上的资源则是固定有限的,因
此人类无止境的累积金钱货币基本上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要取用足以维持生活的资
源即可,不需贪得无餍,否则离解脱生死之道会更加遥远。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485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