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87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郑玉如 标题: 去翻了一下好读杂阿含经 时间: Sun Jan 15 19:18:18 2017 去翻了一下好读杂阿含经,蛮有帮助的~ 谢谢 感谢诸位大德编辑:> 只是有个小疑惑,就是内容是对比丘说的。。那我们在家人看会不会搞混,变得像出 家人?当然内容是佛陀开示「充满智慧的珍贵」,「肯定要读的」。 只是里面对比丘说的那些观察...我们在家人若学习的太认真变得像出家人在感受 ..思想变成比丘比丘尼.. 修习ooo不生爱ooo..而断了oooo... 这样好吗 ?XD (因为我手上没有书,所以先这样表示印象片断) 可能各位大德会回答:这样很好...断了OOOO 就没有後续苦和ooo ..然後才能 OOO... (是没错..但那些也有开心快乐温暖和爱呀 哈哈 刚刚随翻片断印象:眼睛看... 心念动.. 生爱.....然後oo..苦..-是没错,我也 很有此感受。 只是在家人若没有这个,也就产生不出生活中新家人开心快乐温暖和爱...这些也是 有的) 所以疑惑在家人修习佛陀对比丘说的好吗....会不会搞混之类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Jan 15 21:20:11 2017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2.htm 有网站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15:36:59 2017 谢谢,之前刚开始打开网页板看因为注解圈圈看不习惯,後来看纸本的比较容易进入 状况,大概看懂编辑方式後,现在再看网页板就很OK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Jan 17 20:26:05 2017 快去请购..... http://www.puremind.org.tw/index.php?url=40-101&prg_no=j&data_master_id=10 94 > -------------------------------------------------------------------------- < From: 郑玉如 Time: Tue Jan 17 21:52:24 2017 谢谢热情的乔瑟夫法友 XDD 已有方便轻松翻看这本好读杂阿含经,感虾啦。。小妹鞠躬ORZ ..喜欢休□时轻松翻 看XD..因为原本发愿的日课念诵的经和固定共修法会还有工作之馀想要准备考试要 念的书已经念不完了XD 太多资讯小妹会当机XD 谢谢您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Jan 17 21:55:58 2017 那就好好的准备考试阿,为什麽还好读杂阿含经? > -------------------------------------------------------------------------- < From: 郑玉如 Time: Tue Jan 17 21:57:53 2017 ..因为这本书不是这个狮子吼佛学专站结晶吗~所以当然要翻一下呀!散步礼佛顺便 早晚课完, 因为就放在咖啡室旁边就随翻短篇轻松思考一下而已。。。 所以在还没认真读之前,才先问这个小疑惑呀!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Jan 17 22:00:14 2017 喔.....我的热情转为祝福,祝你成功 > -------------------------------------------------------------------------- < From: 郑玉如 Time: Tue Jan 17 22:01:11 2017 谢谢乔瑟夫大大。。您的名字一直让我想到海贼王XD 一起朝向极乐的航道XDD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Jan 17 22:04:51 2017 oh.....是吗!我做业务的 ,死的都可以说成活的,ccc > -------------------------------------------------------------------------- < From: 郑玉如 Time: Tue Jan 17 22:07:24 2017 不能让佛陀不开心~~我只能上来10分钟!再见!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Jan 17 22:08:09 2017 我的祝福是认真的,祝福阿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Jan 15 22:23:37 2017 1比丘与比丘尼自是在人生路上有些领悟,与放下及升华,或是自幼小沙弥练功。因 佛缘早在前世前世与佛有缘,对男女与小家庭之爱提升普世众人生生世世轮回之苦之 悟。非人人可出家,也非人人有爱普罗大众,而起生生世世灵魂提升之慈悲心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Jan 15 22:24:38 2017 2人间佛法,人人有佛性,人人是法器。只是因缘各不同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Jan 15 22:29:01 2017 3除怯烦恼需忘我,人人各有因缘莫羡人。认识自己的心与欲,以金刚之心成就真爱 的不退转地菩萨亦是人间活菩萨。佛门子弟出家僧尼并非消极离俗,而是省略小家庭 小爱与家中俗碎小事,致力於文化薪传与文明提升,功不可小看。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Jan 15 22:29:36 2017 以上,是我的看法。 > -------------------------------------------------------------------------- < From: 安登登 Time: Mon Jan 16 00:04:34 2017 请问这部经典哪里可以拿到。然後有白话文的呢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15:39:12 2017 安登登 此板上有网页板。法鼓山安和分院咖啡阅览室有放,因为我走路就到,看纸 本我比较容易进入状况,所以直接去那边翻。一次随意看一小段。呵呵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18:12:59 2017 好读杂阿含经,这本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Wed Jan 18 10:02:52 2017 另外印顺法师也著有杂阿含经论汇编共三册(可向正闻出版社请购共1500元),里面有 相关经文的论,我是读这个版本! > -------------------------------------------------------------------------- < From: Kevin Hsu Time: Thu Jan 19 23:17:14 2017 另有宗恒法师的白话翻译本一套十二册。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20 19:29:06 2017 《好读 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白话注解)的线上版可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 至於全白话版,有张西镇居士的译著结缘,网上可找得到。 > -------------------------------------------------------------------------- < From: 蔡伯峰 Time: Mon Jan 16 00:54:09 2017 出家 在家都是以断我执烦恼为目标 差别僧众有住持佛法的责任 而在家有护持佛法 的责任 目标相同 但责任不同~□不是出家人 但目标相同也一样要学会认识缘起 越 了解缘起法(佛法)对於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烦脑也就更能面对跟释怀 既然经典已集结 跟流传 当然出家人学的你也能学 只要你是佛弟子 另一个角度是僧众是专家及老师 (目标只有修行跟住持佛法) 我们是学生 基本上只要了解学佛的目标在那 搞混应该 是不会 除非□有那个机缘出家(有心为住持正法跟渡众尽一分心力)~从法的角度来说 出家学八正道 在家也是学八正道 差别正命不同而已~ > -------------------------------------------------------------------------- < From: Bowen Ke Time: Mon Jan 16 13:53:26 2017 想像一下,您来到一个游览区,站在一张导览图前面。 每个来游览的人,旅程计画可能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只要走一小时来回的步道,有些 人可能要攻顶去露营。导览图上都有详细的纪录可以参考。一小时来回的可以轻装便 服,攻顶的可能要注意野兽出没、低温暴风...等等天气变化。 读经很像是描绘出一张四生九有,三界穿梭以及涅盘彼岸的导览指南。经典读得愈透 彻,愈详实,这张心中的导览就愈丰富准确。 有了导览其实还不够,对自己有相当的认识,才会知道自己的"现在位置"。明白自己 的位置,才能规划路线,知道要去一个目的地,需要哪几个步骤,先走哪一条,再走 哪一条。每一条路径的状况不同,有涉溪或攀岩就要准备适当的装备。 有了明确的规划,就知道目前需要啥,不需要啥。如果只是要一小时往返,应该是不 用烦恼攻顶所需要的重装备 ^^ 但是这张导览图是不错的,有备无患,趁记忆还行的 时候 :Q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15:51:31 2017 是,是认识了解发现答案和有更大世界,得大快乐的宝库。 我很喜欢读佛陀留下的珍贵经典的。只是有此小疑问而已。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15:53:24 2017 Bowen Ke哈哈比喻的真棒!~ 目前比较适合就近就可以亲近的捷运或住家附近的亲山步道~哈..不过我走路10分钟 到得了的地方就可以随翻一下好读杂阿含经 :Q 所以配备还算轻松 哈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Jan 16 17:02:38 2017 杂阿含经并不好解读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18:07:36 2017 XD我的意思是不用跑很远,就可以就近随时亲近佛法僧三宝,如步行就到亲山步道, 一样不同风景和收获,四季每次去都有不同景色和感受。 > -------------------------------------------------------------------------- < From: Bowen Ke Time: Mon Jan 16 22:36:09 2017 阿含经其实只是语体用词对大部分的现代人比较不习惯。就读懂字面上的涵义来说, 并不比大乘经典或古文观止难。 而且阿含经就是很直白,很有逻辑性。克服一开始的习惯问题之後,就会发现读阿含 经其实比较容易读得懂佛陀究竟教导些啥麽。 阿含经的说法对象很多,可以先挑感觉起来比较好入手的部分来读 ^^ 我一开始也是 跳著读,从看故事下手,加上讨论,前後翻著翻著,後来就觉得能读顺了 ^^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22:37:33 2017 对压~我也是跳著读 翻到哪就随意看一小段。 最近要念的比较多。。休□时发呆才去翻一下XD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Jan 16 16:37:37 2017 这边就讲的很清楚 佛/法/僧 https://youtu.be/euClTlingrY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Mon Jan 16 17:25:25 2017 就我的理解,断除「爱」,跟「关爱」他人是不相冲突的两件事。 一个人断除对五欲的贪爱,依旧是「开心快乐温暖和爱」。不同的是,更开心、更快 乐、更温暖与更无私的爱,对他人的付出是直心的,没有保留的,如此而已。 至於日常生活,在家众和出家众作息上的确是有些不同的。 > -------------------------------------------------------------------------- < From: 吴宝原 Time: Tue Jan 17 12:08:39 2017 简言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以利他为要点。 > -------------------------------------------------------------------------- < From: 吴宝原 Time: Tue Jan 17 12:15:24 2017 先把「我」冲淡,再来谈「解脱」。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Wed Jan 18 10:10:21 2017 离欲,恶不善法,贪嗔痴永尽 > -------------------------------------------------------------------------- < From: 郑玉如 Time: Mon Jan 16 23:10:55 2017 <杂阿含经>说:「贪欲永尽,□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小妹多次跟佛菩萨说要戒脸书时间。。 不能再让佛陀不开心XD 本月时间扣打用完了..所以暂时不能再跑上来看回覆 XD 谢谢各位法友:D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Tue Jan 17 10:05:55 2017 这是个好地方喔!佛陀要我们亲近善知识,善伴党,如是外法可以增进我们的正见!祝 福慧俱增,南无佛法僧戒!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03:38:31 2017 这真是个好问题啊!~ ^_^ 一般而言. 出家人是[专业修行人].证得四果的很多! 在家居士是[业馀修行人].证得初果的很多.证得四果的就很少见了! 佛陀善於因材施教.教导这两种修行人的著重点.就有一些不同!~ ^_^ 推荐您一本好书: 《佛陀的圣弟子传4:佛陀的女弟子与在家弟子们》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89821 内容简介 本书《佛陀的女弟子与在家弟子们》是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系列的第四册, 主要介绍十四位佛陀女弟子和三位在家弟子们,以女人与在家弟子独特的生命经验, 铺陈出他们的修行历程。 佛陀的女弟子中,有皇後、贵妇、多产的妇女、也有艳冠群芳的交际花,她们的证悟 往往来自於女性特有的烦恼:如对美貌的贪爱或对家人的牵挂,看佛陀如何引导女人 化痛苦为解脱。 对美貌的贪爱、对家庭的牵挂,都是女人特有的痛苦。 在本书中,佛陀教导女人应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战胜痛苦,得到解脱; 佛陀也开示了在家弟子的四乐、可欲的五种事物以及致富之道,藉以教导弟子如何在 家修行。 透过巴利佛典,本书呈现较为接近历史与人性的原貌,让我们一窥从凡夫蜕变为圣者 ,内心是经历怎样的转化;悟道後的他们,又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等现实??的人 生历程。 阅读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鲜活的传记,有助於提升我们心灵的洞见,扩大修行的视野 ,也为现代的修行者点燃一盏明灯,照亮修行的前路。 *** *** *** 您说:【苦..-是没错,我也很有此感受。只是在家人若没有这个,也就产生不出生活 中新家人开心快乐温暖和爱...】 佛陀教导[灭苦之道]! 佛陀忠告:「以苦不能证得乐, 只有以乐才能证得乐。」 如果您很在意:【家人开心快乐温暖和爱】 那麽.建议您修行四无量心的[慈无量心].对十方世界散播无量的慈心! [慈无量心]的慈爱.是最快乐、最温暖的清净之爱!~ ^_^ 如[筏喻经].修行的实际过程是: 「依食断食、依爱断爱、依慢断慢。」 好好的享受禅悦法喜吧!享受修行的快乐、培养善法欲.这是很重要的修行过程!~ ^_^ 逐渐断除不好的恶念习性.烦恼就会渐渐减少! 逐渐培养善行及善法欲.就会渐渐增加法喜、法乐! 逐渐的提升善法喜乐.把喜乐升华.就会越来越感到平静与安详! 由世俗的善法喜乐.逐渐升华到出世间的清净之乐! 如果有初学佛的朋友问我: 【如何自我检查:我学佛是否进步了?或者我学佛出了问题?】 我会这样回答: 【检查自己的"喜乐安详指数"!如果愈来愈感到喜乐安详.那就是进步了!反之.如果 愈来愈不快乐.那就是学佛出了问题!】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13:09:58 2017 蓝风铃法友提到:【长老偈、长老尼偈】 『长老偈、长老尼偈』非常的赞啊!~ ^_^ 依据学术考据研究.『长老偈、长老尼偈』与『经集、法句经』.都是目前最古老原始 的佛教经典. 比起『杂阿含经、相应部』更为原始古老!~ ^_^ 只是[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法句经]的偈语.实在是太过於精简了.要了解这些过 於精简的经文偈语.最好也要一并的了解这些经文偈语的背後故事.如此才会[知其然 .而知其所以然]!~ ^_^ 例如.读法句经时.最好也一并阅读[法句经故事集]. 如此才会了解这些原始古老的经文偈语.是活生生、非常传神的生活教诫!~ ^_^ 另外.要提醒一点: [长老偈、长老尼偈].是佛世时的大长老、长老尼们的修行心得.是其一生的修行精华 . 正是因为这是修行的"精华".所以"答案"往往过於精简.没有清楚说明其修行的前行 .以及修行的次第. 如同:没有看到数学高手的运算过程.而只是看到了高手所总结出来的最终答案! 大长老、长老尼.这些?行高远的出家人.他们总结出来的最终心得偈语.对於在家居士 而言.有些是太过於"重口味"了!~ ^_^ 面对这些?行高远的出家人.在家居士应该对其[景仰、崇拜].而不宜贸然的直接效仿 学习!~ ^_^ 毕竟.在家居士与出家人的职业不同、责任不同、戒律不同、学佛的立足点不同、学 佛的环境不同! 所以.在家居士学佛.就应该效仿[在家居士的典□人物].多加学习[在家居士的安乐之 道].这才比较合宜!才不会因为取法不当而自讨苦吃!~ ^_^ 不考虑在家居士与出家人学佛的立足点及环境的不同.而一味效仿出家人的修行生活 方式.那往往就会陷入"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的尴尬泥沼!~ ^_^ 更糟糕的是: 如果以出家人的修行标准自许.当无法达到出家人的修行程度时.就自叹:[唉!我就是 业障重啦...]这就会更加挫败修行的信心!~ ^_^ 在家居士的安乐之道.是在家居士学佛的重点目标!~ ^_^ 例如:在家弟子的四乐、可欲的五种事物、致富之道、布施之道、交友之道、、、在 家居士的安乐八法: 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护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 有许多在家居士的典□人物.例如: 夫妻婚姻生活的居士典□:诺酤罗长者父、诺酤罗长者母. 善於护持僧团的居士典□:给孤独长者、鹿子母(毗舍怯)、郁伽长者、、、 善於聚众、领众的居士典□:手长者、、、 善於说法、善於折服外道的居士典□:质多长者~佛陀称许他为在家弟子中「智慧第 一」! 以上都是适合在家居士效仿学习的居士典□! 研究经教、研究修行"地图"时.是可以直接探讨佛法的最高精髓、直接探讨修行的最 终目的地! 但是.在实修佛法时.就要注重修行的"前行"及"次第"!不可好高□远、跳级学习!~ ^_^ *** *** *** 蓝风铃法友提到:【在家能证到三果,四果必须出家。】 在家人也是能够证到四果的!只是这种例子实在是不多!~ ^_^ 当在家人证到四果之後.已经去除了所有的贪欲.自然就不会再贪恋家庭生活、自然就 会出家! 除非他即将寿尽命终.还没来得及出家.就已经入灭了! 因此.有不少人[倒果为因]的误解!~ ^_^ 误以为:[居士证得阿罗汉果时.如果不出家.那他就会死掉]!~ ^_^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16:45:58 2017 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_^ *** *** *** 《法句经》第 101 偈: 「虽诵千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句偈,闻已得寂静。」 外道达路吉力听了佛陀的简短开示,当下就证悟阿罗汉果。 达路吉力即时请求佛陀让他剃度出家。佛陀问他有没有钵和袈裟,他说还没有,佛陀 便说:「你去找钵和袈裟,然後再来出家。」 达路吉力就去找钵和袈裟,但他在半路上就被疯牛给撞死了。 佛陀说:「在家居士中,最快成为慧解脱阿罗汉的,就是达路吉力。」 *** *** *** 《游行经》外道须跋陀罗(Subhadra)是佛的最後弟子,他听了佛陀的简短开示,当 下就证悟阿罗汉果。他知道释尊快要入涅盘,就先涅盘了。 *** *** ***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p=29992 《经集 949偈》 注释书提到一个很有名关於山达帝大臣(Santati)的故事。 山达帝是□萨罗国王的大臣,因在边境打退外患的入侵,波斯匿王很高兴,就大为奖 赏,又赐给他一位善於歌舞的美女。山达帝很爱这位美女,带著她出城游玩,经过城 门时,遇见入城托钵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山达帝今晚会证悟阿罗汉果,随後在空中入般涅盘。」大家都很好 奇,因为耽於欲乐的山达帝,怎麽可能当晚成就阿罗汉入涅盘? 山达帝与美女在城外花园玩乐,正当弦歌妙舞时,美女突然瞠目张嘴倒地而亡。山达 帝看到最心爱的美女突然死去,非常忧愁、伤悲,於是去请求佛陀为他开解。佛陀知 道他开悟的因缘已经成熟,便为他开示,并诵出偈文: 「清除过去事,未来不生起,不执此二者,安详步道旅。」 山达帝听了佛陀的开示很快就开悟,成就了阿罗汉、四无碍解智与诸神通。 他检查自己的寿命,知道当晚就要入涅盘,便盘腿上升空中,向大众宣说自己在过去 世所累积的善业、善行。然後在空中入火遍三昧,而後般涅盘。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16:56:29 2017 感谢!~ ^_^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16:52:28 2017 没错!~ ^_^ 山达帝大臣(Santati)的故事.比较有参考价值!~ ^_^ > -------------------------------------------------------------------------- < From: Isaac Chen Time: Tue Jan 17 19:41:16 2017 http://tripitaka.cbeta.org/T24n1462_017 善见律□婆沙有提到佛父王还没出家就证阿罗汉果然後入灭。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22:03:36 2017 其实.我反倒是觉得疑惑: 为何会认为在家居士就不能证得阿罗汉呢? 在阿含经中.可有明确的说明:在家居士不能证得阿罗汉? *** *** ***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第四章 第二节 ◎然北道派(Uttar?pathaka)以为: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罗汉,与出家者平等平等。 【注2】 北道派的见解,是引证经律的。如族姓子耶舍(Ya?a),居士郁低迦(Uttika),婆 罗门青年斯特(Setu),都是以在家身而得阿罗汉,可见阿罗汉不限於出家,应有在 家阿罗汉【注3】。 ◎《论事》(铜□部论)引述北道派的见解,而加以责难。《论事》以为:在家身是 可以得阿罗汉的,但阿罗汉没有在家生活的恋著,所以不可能再过在家的生活。 ◎《弥兰王问》依此而有所解说,如「在家得阿罗汉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 涅盘」。【注4】 这是说,得了阿罗汉果,不可能再过在家的生活,所以不是出家,就是涅盘(死)。 这一解说,也是依据事实的。 ◎族姓子耶舍,在家身得到阿罗汉,不愿再过在家的生活,当天就从佛出家,这是「 即日出家」说,出於律部。【注5】 ◎外道须跋陀罗(Subhadra)是佛的最後弟子,听法就得了阿罗汉,知道释尊快要入 涅盘,他就先涅盘了,这是般涅盘说,如《游行经》等说。【注6】 依原始佛教的经、律来说,《弥兰王问》所说,是正确的。北道派与《弥兰王问》, 都是根据事实而说。 吴支谦(西元222□253)所译的《惟曰杂难经》,说到「人有居家得阿罗汉、阿那含 、斯陀含、须陀洹者」。【注7】在家阿罗汉说,很早就传来中国了,不知与北道派 有没有关系! 北道派,或说出於上座部(Sthavir??),或说属於大众部(Mah?s??ghik??);或说 在北方,或说在频陀耶山(Vindhya)北。这一派的宗义,与案达罗派(Andhraka) 相同的不少,也许是出於大众部的。 【注2】 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 76: 北道部说:有在家的阿罗汉。在家人是可以修得阿罗汉果的,但得了阿罗汉果,依然 妻儿聚居,劳心於田产事业,这是律制所没有前例的。在家阿罗汉与同意可以行淫, 对释尊所制出家轨□, 几乎荡然无存。大众系重法而律制随宜的倾向,将使佛法面目一新了! 【注3】 [原书p. 189注1]《论事》(日译南传57,342□344)。 【注4】 [原书p. 189注2]《弥兰王问经》(南传59b,43)。 【注5】[原书p. 189注3]《铜□律》《大品》(日译南传3,30□32)。《弥沙塞部和 醯五分律》卷15(大正22,105b)。《四分律》卷32(大正22,789c□790a)。《根本说 一切有部□奈耶破僧事》卷6(大正24,129b)。 【注6】[原书p. 190注4]《长阿含经》卷4《游行经》(大正1,25b)。《根本说一切 有部□奈耶杂事》卷38(大正24,397a)。 【注7】[原书p. 190注5]《惟曰杂难经》卷1(大正17,605a a25□27):「人有居家 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萨者,所以弃家行入山。 」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第四章 第二节 https://www.yinshun.org/docs/2014/SummerPrograms/Chinese/2014%E9%95%B7%E6% 85%88%E6%B3%95%E5%B8%AB-%E5%88%9D%E6%9C%9F%E5%A4%A7%E4%B9%98%E4%BD%9B%E6%B 3%95-%E7%AC%AC%E5%9B%9B%E7%AB%A0-%E7%AC%AC%E4%BA%8C%E7%AF%80.pdf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20 19:36:48 2017 其实佛陀所说本来就不只四阿含,像《法句经》以及许多律藏都比四阿含还古。四阿 含是有系统的整理,但也不必完全局限在四阿含以为唯一的标准啦 :-) 佛陀的确没有说过在家众不能证阿罗汉,这种观念顶多只是少数论师自己的推论。另 一方面,在印度当时的文化(不管是别的宗教或佛教),有心修道的人通常直接就出 家了,这是当时文化的一部分,出家後想还俗就还俗,和现代的文化背景不太一样。 > -------------------------------------------------------------------------- < From: Isaac Chen Time: Tue Jan 31 16:49:01 2017 http://tripitaka.cbeta.org/N03n0002_001 南传律藏有记载耶舍在出家前就证得阿罗汉果。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87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