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9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Chen Jian 标题: agama1:增壹阿含经惭愧品第十八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时间: Wed Mar 15 00:59:35 2017 增一阿含经惭愧品第十八 卷第九 第三经之理解讨论--关於法施与财施的理解 感谢上周读书会 David Chiou 陈正哲 Yun Ling Kang Chakwos Liu 学友与大家的 讨论与启发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1:%E5%A2%9E%E5%A3%B9%E9% 98%BF%E5%90%AB%E7%B6%93%E6%85%9A%E6%84%A7%E5%93%81%E7%AC%AC%E5%8D%81%E5%85 %AB#三 读书会讨论整理如下: 本经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法施,勿习食施。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报 之佑,使我弟子恭敬於法,不贪利养。设贪利养者,则有大过於如来所。] 此句一开始读起来不太好懂,产生的疑问是: 一开始会思考是:佛陀鼓励弟子们要 去实行法的布施吗?然在後面,却又说到贪利养在如来门下是有大过的,这里似乎不 好理解 因为声闻出家弟子们是无法蓄有财物的,前面提到要食施,似乎弟子们也不太容易做 到 而我想到,是否法施与食施是由他人布施给弟子们呢? 佛陀布施佛法,在家施主们 布施食物,这样理解就比较通顺,而佛陀开示弟子们不要去贪图利益、食物的供养, 而是要常常挂念学到的法,这样似乎会比较顺,而也可以进一步比较其他经典。 ======================================= 2017/3/15补上 其他比对经典(谢谢庄春江师兄的整理): 中阿含88经/求法经(秽品)(庄春江标点)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汝等当行求法,莫行求饮食,所以者何?我慈愍弟子故,欲令行求法,不行求饮食 。若汝等行求饮食,不行求法者,汝等既自恶,我亦无名称。若汝等行求法,不行求 饮食者,汝等既自好,我亦有名称。 ...... 中部3经/法之继承人经(根本法门品)(庄春江译) ............. 世尊这麽说: 「比丘们!你们要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不要成为财物之继承人。我[出於]对你们的 怜愍而想:『弟子们是否能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而不是财物之继承人。』 比丘们!如果你们成为我的财物之继承人,你们因此会被指责:『大师的弟子们住於 财物之继承人,而不是法之继承人。』我也因此会被指责:『大师的弟子们住於财物 之继承人,而不是法之继承人。』而,比丘们!如果你们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而不 是财物之继承人,你们因此不会被指责:『大师的弟子们住於法之继承人,而不是财 物之继承人。』我也因此不会被指责:『大师的弟子们住於法之继承人,而不是财物 之继承人。』比丘们!因此,你们要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不要成为财物之继承人。 我[出於]对你们的怜愍而想:『弟子们是否能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而不是财物之继 承人。』 .................. ==================================== 综合观察起来,可能的文意是: 佛陀希望弟子们来佛陀门下出家,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求食物、财物的。 这里我一点小感想,学佛法很好,如果能降低对财物、食物的欲贪会更好,但如果肚 子饿到很难过,我觉得吃饭也是OK的,要是饿过头变苦行可能又太痛苦而障碍学法了 。 LinkTitle: agama1:增壹阿含经惭愧品第十八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LinkDescriptio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是华人界第一个佛学专站。提供佛学讨论交流,基於佛陀遗教,探寻佛陀本怀,实践於日常生活,见证於慈悲智慧。 LinkTarget: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agama1%3A%25E5%25A2%259E%25E5%25A3%25B9%25E9%2598%25BF%25E5%2590%25AB%25E7%25B6%2593%25E6%2585%259A%25E6%2584%25A7%25E5%2593%2581%25E7%25AC%25AC%25E5%258D%2581%25E5%2585%25AB%23%E4%B8%89&h=ATN4JX0QjfxvyTU4xFh3wo8v3_1IYXvD5pZiTXgnYGEnK-22d5NCKhYZnydA8jbbxw8SXscWp7dtc4q5DQ3F5ed8Raka8nrfY1tfYoQpBjuc&s=1&enc=AZO70bX6TwEyc2WHiVn_UXFZ3Ylazm_pGnHhLaYXX_kmvBeq3mjFtYZMbkB_cTsvXHkswcGHgN8JXE7-0MYapehsp9ZjD5WlEifffV7ejfdkdg > -------------------------------------------------------------------------- < From: Chakwos Liu Time: Wed Mar 15 07:24:03 2017 同意「佛陀开示弟子们不要去贪图利益、食物的供养,而是要常常挂念学到的法」。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Wed Mar 15 09:18:26 2017 念施和念法要结合在一起的意思吗? > -------------------------------------------------------------------------- < From: Allen Wang Time: Wed Mar 15 11:21:45 2017 个人理解~ 佛陀的意思是指:应该学习佛陀的教法与教导他人,而非学习居士的布施供养及贪图 他们的利养。因为如此你们才能体证道果,而能恭敬於法,不贪著利养。 假如贪图利养,在我的教法下,这是很大的过错~ 参考 > -------------------------------------------------------------------------- < From: Chen Jian Time: Wed Mar 15 22:05:34 2017 刚刚补上比对经典,三篇一起看,感觉会更清楚了解一些 > -------------------------------------------------------------------------- < From: Jiss Ye Time: Wed Mar 15 22:58:58 2017 [增壹阿含18品3经,中阿含88经,中部3经] 这3经.是同一故事. 【增壹阿含18品3经】 世尊告诸比丘: 「常当法施,勿习食施。.... 诸比丘当学法施,勿学思欲之施。我前所说者,由此因缘。.... 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 「云何世尊弟子贪著利养,不修行法?云何世尊弟子贪修行法,不贪利养?...」 诸比丘白舍利弗曰: 「云何比丘贪著於法,不著於财?」 【中阿含88经】 世尊告诸比丘: 「汝等当行求法,莫行求饮食.... 是以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是谓:诸弟子为行求法故而依佛行,非为求饮 食。」 【中部3经】 世尊这麽说: 「比丘们!你们要成为我的法之继承人,不要成为财物之继承人。...」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141.htm 对比[中阿含88经,中部3经],以及阅读[增壹阿含18品3经]的全篇内容,都尽是阐述 [当行求法,莫行求饮食]之理. 而不是在讨论如何「布施法,布施食物」。 所以.个人理解: 增壹阿含18品3经中的「法施,食施」,并不是指:「布施法,布施食物」,而是指 :「接受法的布施,接受食物的布施」。 以上.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_^ > -------------------------------------------------------------------------- < From: Allen Wang Time: Wed Mar 15 23:20:11 2017 中阿含与中部说明的更清楚,出家的比丘应以学习法以体证道果为主要任务,其馀传 法或布施与利养等不是其主要继承的目标~ > -------------------------------------------------------------------------- < From: Kevin Hsu Time: Thu Mar 16 12:23:20 2017 此经与中阿含(八八)求法经同,故以自己去年一篇心得提供参考。 (八八)中阿含秽品求法经第二 佛陀教诫弟子,之所以来作佛弟子,即当以求法为宗旨,不以求顿饭吃为目的。求法 是为离苦得乐,解脱不生;若只为温饱,何如凡夫营生相对容易;接著佛陀举个例子 说明怎样叫「为求饮食故而依佛行,非为求法。」 一次佛陀用完餐还有剩饭菜,正好二位比丘来,沿途餐风露宿,饥肠辘辘。佛对二位 比丘说:「我刚吃饱还剩些饭菜,你们想吃就自行取用,不然我要拿去倒掉。」当中 一位比丘心想,佛陀已吃饱,剩菜饭若我不吃还是倒掉,与其浪费,宁可我吃了饱, 所以就拿了吃。对这位比丘的选择佛陀给了评论:「彼比丘取此食已,虽一日一夜乐 而得安隐,但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 【不可佛意】是什麽意思?就是「不能让佛生欢喜心」,不符合佛的心意。 说到这 里我有点困惑,这位比丘依佛说:他吃饱了还有剩饭菜可以取食,如果不吃佛陀就要 拿去处理掉。他选择食用,一来避免浪费,还要佛陀善後;二来节俭、环保,怎反倒 错了呢? 先将佛陀对这比丘的评语经文节录於後:「彼比丘取此食已,虽一日一夜乐而得 安隐,但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所以者何?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得少欲, 不知厌足,不得易养,不得易满,不得知时,不知节限,不得精进,不得宴坐,不得 净行,不得远离,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亦不得涅盘。」 我的解读是: 1.比丘远道而来,所为何事?难道为吃佛陀的剩饭菜吗?肯定不是,一定为【求法】 嘛!但在饥渴力羸面临食物引诱时,他屈服了;「先顾肚子,再顾佛祖」,求法的意 志不够强固,这关都过不了,再面临生死关头就更不用说了。见微知著,所以佛陀给 他下了上述的评语。 2.另一位比丘也面临考验时这样想:「世尊说食中之【下极】者,谓残馀食也,我今 宁可不取此食。」【下极】我解读是「最後不得不」,没办法了。本来佛陀规定僧众 (包含自己)日日乞食,且不能留隔夜食,除了生病、老弱者外。今二比丘可能未乞 食或空钵不得而知,但一日不食不碍身命,能亲炙佛陀说法是多麽的难得,闻法唯恐 不及,那还填饱肚子优先,何况还是剩食。要知日日乞食之律,重在修习少欲、知足 、精勤不懈怠,更而宴坐、净行、远离、一心,达於涅盘成就,过程是艰难无比,若 是自己目标不明确肯定,怎能期望其道心不退呢? 结论:吃,就坏事了。这也说明《守护六根》有多难啊!但一定要坚持,我们相互勉 励。 > -------------------------------------------------------------------------- < From: Allen Wang Time: Thu Mar 16 12:29:13 2017 四种资具皆需如理思惟的省思才可受用,否则成了「借受用」,那麽肯定还是要还债 的~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9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