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91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Chen Jian 标题: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时间: Thu Mar 30 23:41:03 2017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意义,出自增壹阿含经 惭愧品 第十八第 4 经 本经中,佛陀引导一位婆罗门妇女供养大迦叶尊者,其中用语提到了: 「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漏尽阿罗汉,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以舍结使聚,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以断吾我慢,是谓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三佛之所说; 至诚自归彼,最尊无有上。」 将婆罗门的概念替换成 没有贪嗔痴的 阿罗汉,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并皈依佛法者, 是最尊上 大迦叶尊者受供养後,说了祝愿 「 祠祀火为上,众书颂为最; 王为人中尊,众流海为上。 众星月为首,照明日为先; 四维及上下,於诸方域境。 天与世间人,佛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当归於三佛。」 拜火是祭祀需要的,王者也是人中尊,可是求福者,礼敬无上正等觉佛陀才能得到福 。 之後事件推进到 婆罗门妇女供养大迦叶尊者後听法得证法眼净,婆罗门妇女的丈夫 回来了,看到婆罗门妇女法喜充满,丈夫询问发生何事,最後两人一同去拜访佛陀。 最後佛陀为了化导此婆罗门丈夫,将沙门、婆罗门的概念统合 世尊告曰: 「 欲言沙门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门。诸有奉持沙门戒律,我皆已得。 如今欲论婆罗门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罗门也。诸过去婆罗门,所持法 行,吾已悉知。 欲论沙门者,即大迦叶是。所以然者,诸有沙门律,迦叶比丘皆悉包揽。 欲论婆罗门者,亦是迦叶比丘。所以然者,诸有婆罗门奉持禁戒,迦叶比丘皆悉了知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 我不说梵志,能知咒术者; 唱言生梵天,此则不离缚。 无缚无生趣,能脱一切结; 不复称天福,即沙门梵志。」 分别重点是: 婆罗门:法行、有禁戒 沙门:有律 婆罗门知道咒语、唱诵生梵天,此并不能解脱束缚 脱离一切结,才是真正的沙门、婆罗门 佛陀再另外定义 结的概念: 世尊告曰:「欲爱是结,□恚是结,愚痴是结。如来者无此欲爱,永灭无馀,□恚、 愚痴亦复如是。如来无复此结。」 最後,引导入佛法的实践要点: 是时,世尊渐与彼婆罗门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 ,断漏为上,出家为要。尔时,世尊知彼婆罗门心开意解,甚怀欢喜,古昔诸佛常所 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尽为婆罗门说之。 婆罗门两夫妇,即於座上得法眼净,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狐疑,已逮无 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受持五戒,为如来真子,无复退还。 尔时,彼婆罗门夫妇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小结:沙门、婆罗门这两个词,是印度本有,而佛陀将其替换概念,最後引入佛法的 实践。而沙门、婆罗门非佛教专有名词,还有历史文化的背景,此部分感谢印顺法师 有整理,我之後补上。 > -------------------------------------------------------------------------- < From: 罗思 Time: Sat Apr 01 15:45:37 2017 本篇文章中提到妇女与先生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Apr 02 10:18:39 2017 我的阅读心得:(1)"婆罗门妇女供养大迦叶尊者後听法得证法眼净,婆罗门妇女的丈 夫回来了,看到婆罗门妇女法喜充满"首先,为妻的灵魂依然最爱先生,否则先生会觉 得她的妻子爱上别人(即使那是不存在人间,爱神太多而在夫妻之间成为神话夫妻,这 非好事)(2)"婆罗门两夫妇,即於座上得法眼净,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 狐疑,"这是说夫妻同心,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共同目标(即使目标不同,方向应该相 同,至於"向量"的长度就不得而知了"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Apr 02 10:27:34 2017 在本篇文章阅读中,我发现台湾地方庙宇的信仰或民间拜拜,很多人就只是"拜拜"拜 拜祈求或因祖先交代,而失去思考拜拜的意义是甚麽.因此拜拜之前家庭成员互吵几回 ,拜拜之後再吵几回.吵到去庙里拜拜祈求,人回来了,再次怒颜相向.........最後 ,有的投靠佛祖,修"清净"与"放下"地藏王本愿经里很多"天"很多"鬼",地方庙宇里拜 拜所求神明各有其职掌,在佛的学习里,地藏文本愿经民间的认知台日不同,因此,民间 对神佛之道觉得虚幻不实,以致"害怕"而信神佛.我认为佛学之道是一份平等心,恭敬 心,慈悲心的修行,与天地同心.读书文化薪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认为 已是人间菩萨 赞 · 回覆 · 刚刚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Apr 02 10:33:29 2017 佛陀的教育,在家庭篇最初,有提,但阅读者误解也就继续误解.我认为太极生两仪 ,未生"我"之前,"我"非男非女,我是个小太极存在宇宙大太极中.当我登陆地球为完 成一趟此生学习的功课所以必须有"相",但回到最初的"我",我是无相,小太极的我会 不会距离大太极近一些?我想也不必然.应该是一种宇宙中动力运行,在各自轨道上力 与力之间的彼此影响 > -------------------------------------------------------------------------- < From: 罗思 Time: Sun Apr 02 10:49:58 2017 "夫"与"妻"名称有异,当然在人间修行道上各有其角色扮演并在宇宙大太极中产生"力 "的改变状态.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91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