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993/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Chen Jian 标题: 增壹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 时间: Sun Oct 15 04:36:54 2017 增壹阿含经 须陀品第三十第1经- 经文的名词解释:一样的语词,不一样的解读 本经在读经班拾得,同学们有发言并汇总许多重点,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0.html#一 个人觉得可以再讨论的: 1. 世尊告曰:「云何,须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无字是涅盘?」 沙弥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 始。」 ====================== 两种解法: 第一种,有视为十二因缘的有 第二种:[有字],这两个字一起看,即五蕴中的心理作用,命名、回想、感受等等, 皆是[命名]相关的作用,有[命名]相关的的心理作用,当然即会有[文字]的存在。 这里也可相对於:佛法不落有无两边,行於中道=>不过似乎不落有无的观念,跟本经 观念有差别 2. 须陀沙弥对曰: 「有漏义、无漏义是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漏义是生死结使,无漏义者是涅 盘之法,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盘。」 跟 後代的世间即涅盘,是不同的说法。 大刚说明:大乘经典说的生死即涅盘,其实是从空性(或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即处於 生死轮回的当下也有觉悟的可能(从个人主观出发)。 然而早期经典,比较是说,心有烦恼是生死,断进烦恼是涅盘,是以个人的心理杂染 或清静的角度来看。 因此这两种说法不同,是角度的不同,不小心确实在一开始时会搞混。 而有些後代妄语者,就说自己贪嗔痴即是解脱,也就做了蛮多不好的事了。 3. 世尊告曰:「聚法□、散法□,为是一义?为是若干义乎?」 须陀沙弥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聚法之 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尽谛也。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会集起的意思,即是有起因者,属於四大; 此处之散法,不只是指消散,而是指烦恼的灭尽不复还,但何谓[烦恼的灭尽不复还 ]呢? 所以此处佛经语言用:以抽象的苦灭谛 类比(或者是等同) 不再生起的色与烦恼 (以抽象概念类比抽象概念) 参照金刚经: 所谓实相者,即为非相,是名实相。 实相超越语言,所以只好用语言的否定来表达实相。 上述为本经我想讨论部分,其他本次读经班第三经部分还有提到对佛法僧的恭敬能为 自己带来大利益,也很精彩,下次再PO了。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DL1bkbQftFQ_dz&w=720&h=720&url=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lib%2Ftpl%2Fsidebar%2Fimages%2Fmini-right.gif&cfs=1&_nc_hash=AQBBU30LLlN-unDq LinkTitle: 增壹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 LinkDescription: 尔时,有长者名阿那□邸,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璩、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不可称计。尔时,满富城中有长者名满财,亦饶财多宝:车璩、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不可称量,复是阿那□邸长者少小旧好,共相爱敬,未曾忘舍。然复阿那□邸长者恒有数千万珍宝财货,在彼满富城中贩卖,使满财长者经纪将护;然满财长者亦有数千万珍宝财货,在舍卫城中贩卖,使阿那□邸长者经纪将护。 LinkTarget: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1%2F30.html%23%E4%B8%89&h=ATM3vw-Q5J6UetrJLzL59oORocNujwh1n70qRJkTnTX6cof6D4mA6qxjlFCpvuT1_lI8ob-RXJbeTRQ6XSFYeKGMh2q0ydlondRNLZjIHHcf&s=1&enc=AZNlY14mulTZW4gvULn3G0EpFji0F5lKht2qnSV761x0l9ZY0CQAvI0rLBQ2JSS_lSBgTv_C8E3EnbGTQrsFGF_nn3IsKk36z4HeI-TXhGjfvg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Oct 20 20:33:37 2017 感谢阿建丰富的笔记!关於「生死」与「涅盘」,作一些补充: 後人常将经典截取一句来用,其实读经一定要看上下文,从整体经文的脉络了解佛陀 说法的意义。 「生死即涅盘」出自以下这经。 《大宝积经》卷90:「一切众生如幻化,求其边际不可得, 若知如是无边性,斯人处世无疲厌。 了知诸法如实相,常行生死即涅盘, 於诸欲中实无染,调伏众生言离欲。 大悲利益诸众生,而实无人无寿者, 不见众生而利益,当知此事甚为难。 」(CBETA, T11, no. 310, p. 519, a1-7) 这是讲已经证悟的修行者的境界,因为证知一切缘生缘灭,无我、人、众生、寿者, 纵使仍活在有生有死的世间,也没有烦恼、没有苦,因此「生死(世间)即涅盘(苦 的止息)」。 这「无我、人、众生、寿者」是佛陀一贯的说法,例如《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10经 中佛陀要比丘们不要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正对应到「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 「烦恼即菩提」也是常见的一个词,出自《六祖坛经》,其实禅宗六祖惠能是这麽解 释的:「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CBETA, T48, no. 2008, p. 350, b29) 另外,常有附佛外道说《维摩诘经》讲:「贪□痴即佛性」。例如卢某某即这麽说。 其实《维摩诘经》没有这麽说,原经文是:「贪□痴性即是平等」(CBETA, T12, no. 340, p. 108, c18) 差一个「性」字差很多。 贪、□、痴都是缘起缘灭的,其缘起性质自然都一样,其缘起性质是平等的,自然不 应执著。 但被附佛外道断章取义,不了解前後文,就会有误解。 > -------------------------------------------------------------------------- < From: Chen Jian Time: Sat Oct 21 23:21:31 2017 非常感谢大刚,真的追溯回去原文读,差很多 > -------------------------------------------------------------------------- < From: Cathy Kao Time: Mon Oct 23 12:52:45 2017 经过大刚的解释真的清楚很多,「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贪□痴性即是 平等」这几组常常被拿出来说嘴,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其真实意义,很容易被误导。 > -------------------------------------------------------------------------- < From: Chen Jian Time: Mon Oct 23 13:03:37 2017 邱大刚,大刚好,我刚刚细读你的文章,有另外的想法想讨论: [贪、□、痴都是缘起缘灭的,其缘起性质自然都一样,而是平等的,不应执著。] 参照厚观法师所引 印顺法师 空之探究: [(真)如,法界等,是形容缘起法的,而在大乘经中,真如有十二异名:「真如, 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 不思议界」(12);而真如、法界等,是被解说为涅盘异名的(13)。 ...龙树一以贯之,出发於缘起——众因缘生法,但名无实,无自性故自性空。於是 缘起是即空(性、涅盘异名)的缘起,空性是不碍缘起的空性。... 我的理解是:贪嗔痴的本质是空性的,空性即是平等性,万事万物同样的空;所以 大刚的原语句,我一开始理解为 贪嗔痴三者是平等的空,後来我再想想,贪嗔痴性 质等同於空性的平等性,把贪嗔痴的深刻本质等同於空性的平等,而扩大 我原本对 大刚语句的理解:[贪嗔痴三者间的平等]扩大到[贪嗔痴三者的本质是空性,空性本 身是平等的,万事万物本质皆是空性] 不过,我在想,可能大刚本人在写这些时不一定是想表达我理解的意思啦XD,这里已 经快要变成哲学思辨了XD,算是我个人的趣味性吧 另外我想表达大乘经的看法与原本阿含经以缘起为本的思考的差异处: 我一直以来读大乘经,如大刚引用的很好的:[了知诸法如实相,常行生死即涅盘], 都有一个想法,为何表达上与阿含的缘起为本不同? 原因是:大乘经的说法者,隐藏在言语後面的说法者,本身即是证悟者,所以以证悟 的眼光去看贪嗔痴与世间的, 因此可以说[在我个人的了悟下,我观察世间是涅盘的], 但阿含经的出发点,是以众生原本带有无明的出发点:[(无明的众生啊)当观色受想 行识无常...] 即:说法者本身隐藏在语言後的出发点不同,主观说者说出给客观听者,希望给客观 听者理解的东西并不一样。 容易出错的是:某某犯大妄语的人就说:我贪是因为我已经涅盘了,佛经也这麽说, 贪嗔痴是涅盘,行贪就是行涅盘。 当然,过度执著於文字的无常、苦,也会说:世间是实有无常、实有苦的,过度执著 无常而忽略苦集灭道的当下证灭的可能性,会有逃离无常苦的世间跑到涅盘去的倾向 ,某种程度上,大乘经的出现可能也是对治这个部派佛教的误解。但大乘对治过头又 会有现在上述大妄语者的弊病。 学佛真是要小心^^"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Oct 23 15:48:31 2017 原因是:大乘经的说法者,隐藏在言语後面的说法者,本身即是证悟者,所以以证悟 的眼光去看贪嗔痴与世间的, 因此可以说[在我个人的了悟下,我观察世间是涅盘的].....这种结论也是不对的 .....我也最近看到一篇.....「若众生先有後无,诸佛菩萨则有过罪」,诸佛菩萨如 果认为他要度化的这个众生先有後无,先有就是说「他真的有这个色受想行识、真的 有这个人,某某人」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Oct 23 15:56:28 2017 就是,菩萨来度化众生,菩萨他的程度是很高的,我们不能用凡夫来忖度他的程度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Oct 23 22:58:25 2017 其实我原先的意思就是阿建的结论的意思,但是断句不清楚,造成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我的原义是贪□痴的「缘起」性质是平等的 :-D (龙树主张 缘起=空,那麽就跟 阿建的结论一样。) 我去改一下原文以避免误会,谢谢阿建指出。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Oct 23 17:18:28 2017 (杂阿□昙心论界品第一)世尊旷劫悉安众生。炽然永尽故名离恼。安乐说故当知离恼 。是故次说安教。安者谓安隐也。教谓言说。教有所安故曰安教。略说自安安他。离 恼者自安也。安教者安他也。不颠倒故故知安教。是故次说所说悉具足。说者言说也 。即是安教。具足者。辩正深妙显现决断。"说不颠倒到真实义"。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Oct 23 18:34:22 2017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盘。」世尊告曰 :「聚法□、散法□,为是一义?为是若干义乎?」 须陀沙弥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聚法之 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尽谛也。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这边看杂阿□昙心论怎麽说 ::::.....(问佛所知法一切当说耶。答不也。)问何所说。答亦为他显现。我今说少 分。显现者开示义也。他者受化人也。若义饶益随顺梵行。(如申恕林契经)说。於彼 为他说法中我今说少分。如来所知深广无量。如舍利弗等尚不能尽说。况复馀人。 .....申恕林契经(杂阿含404经).....然阿罗汉等同佛吗?千万不要这样认同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993/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