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99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Kevin Hsu 标题: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时间: Fri Oct 20 15:27:15 2017 杂阿含(829)经:跋耆子向佛陀诉苦他没办法在每半个月布萨时「说波罗提木叉修 多罗」,佛陀反问:「你可以随时学三学吗?」跋耆子回说:「没问题!」 我有点困惑,「随时学三学」难道比「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容易吗?直觉是修 「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三学要比单纯说「戒经」来得困难。可是佛陀这 样问,跋耆子这样答,後来也修得了阿罗汉。 这该怎麽说?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B13T7Tne3awieK&w=720&h=720&url=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_media%2Fagama%3Asati161.gif%3Fw%3D%26h%3D%26cache%3Dcache&cfs=1&_nc_hash=AQD0XIFhjvgIAlDl LinkTitle: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LinkDescription: 尔时,尊者跋耆子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说过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令诸族姓子随欲而学□。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随学而学□。」 LinkTarget: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2F29.html%23%E5%85%AB%E4%BA%8C%E4%B9%9D&h=ATMVfajdeFW6GFHW6i_drzvTJZqHFDsMus-UsBE1jOPUbUu7awRPEeeXd_BA4cUZkY8FxT9CBJm3xsEBp1-yhOMenNCQiCgBdtKdiYtFopeq&s=1&enc=AZMzsnIev1vjaYGdz-kPJRlk3bu91mWGiBq_ULpowa4GuaN2yWAsZjXpQArGhKzxQzI5dkBEtFWcmFQ9fwxYDu9uBSoSfM3E_UAlSsOVMP2_mQ > -------------------------------------------------------------------------- < From: Russ Wang Time: Fri Oct 20 15:58:04 2017 跋耆那地方的人似乎都对戒学很有兴趣 XD 每个人因为根性不同、难易的感觉也不同。每半月合诵戒律比较属於背诵的类型,而 这位跋耆来的学人在现代来说可能比较适合读理工科,所以对他来说实际随修三增上 学比较得心应手,这一点我觉得很能体会:p 找到合适的法门修行自然更得力。 > -------------------------------------------------------------------------- < From: RG Shi Time: Fri Oct 20 17:32:06 2017 这里有个问题,我想举出来,也许会有帮助澄清 Kevin Hsu 所提出来的问题。 Q:「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是不是就等同於三学中的「增上戒学」? 如果两者等同,尊者跋耆子不应说「不堪能」;如果不等同,那两者的差异在哪呢? 如果两者有差异,这些差异中间是不是能提供我们一些线索来回答 Kevin Hsu 上面 的问题呢? > -------------------------------------------------------------------------- < From: YC Chiang Time: Sat Oct 21 20:23:39 2017 Q:「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是不是就等同於三学中的「增上戒学」? 就个人的理解,亦同亦不同。 若250戒是一个圆圈,则增上戒学是另一个圆圈,这两个圈可互相交会,重叠的部份 是250戒中共同的,不重叠的是各自的,只要会妨碍到解脱道(有罪的行为),就算不 在250戒中,仍然也是要引以为戒的,这就是增上戒学。 > -------------------------------------------------------------------------- < From: Russ Wang Time: Fri Oct 20 17:43:09 2017 第 829 经这里指的是诵戒,而增上戒学是指「住」於戒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修 多罗),可参考杂阿含经832经:「若比丘住於戒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 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 > -------------------------------------------------------------------------- < From: RG Shi Time: Fri Oct 20 17:50:33 2017 真是赞叹,经典有够熟。 那差异在哪?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Oct 20 18:24:58 2017 Kevin Hsu 提出的问题相当有趣,从这经的文字来看,是有点套套逻辑。 另一方面,从佛教律制经过时间的演进,或许可以说明其背景。 佛陀早期收的弟子根器非常好,对答几句就悟道了,因此一开始僧团还没有条列戒律 ,只须要大方向性的教导要善摄根门、守护身口意,自然就能断恶修善。这就是最早 的「戒增上学」。 後来僧团越来越大、弟子越来越多後,龙蛇混杂而有各种状况,「随犯随制」,累积 一条一条的戒律,最後比丘戒累积约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戒累积超过三百条戒。因 此甚至有了「律师」的角色,因为光是背这几百条戒还有每条戒的开、遮、持、犯, 各戒的缘起以及背後用意,都要背起来的话蛮不容易的,当时又没有纸本书,全部要 记在脑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比丘戒既然是保有比丘身份的基础,就非得记得不可,但不是每个人的记性都这麽好 ,当时又没有纸可以抄小抄,更没有CBETA可以搜寻,全部要记起来然後随时又要注 意,对於一些人就成为沉重的负担。 个人认为,这边佛陀讲述回归到「三学」的概略分类,可能意指早期大方向的教导: 要守护身心,断恶修善。先抓住大方向,提纲契领,之後再补上细节就容易了。 经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个案,例如周利盘特完全记不起经文,佛陀就教他扫地扫到悟道 ,也是先抓住大方向。我记得还有其它的比丘被一大堆条文给搞得晕头转向,佛陀也 是教他抓住重点、回归到基本的大方向上,这些比丘们才能悟道。记得经文的同学们 可以帮忙引上来。谢谢! > -------------------------------------------------------------------------- < From: RG Shi Time: Fri Oct 20 18:48:22 2017 赞叹赞叹! 这里岔个题:在不同传承中,很多法师们,能够记诵整部藏经,或是很多经籍,是非 常值得赞叹恭敬供养的。这些法师们是学习的典□,即使我这个人力有未逮。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Oct 20 18:26:56 2017 印顺法师这一篇文章也提到同样的概念,甚至提到这一经的例子: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35_03_02 > -------------------------------------------------------------------------- < From: RG Shi Time: Fri Oct 20 19:20:12 2017 谢谢大刚的引出,刚刚读了印顺导师的文章,真是广学博闻,印顺导师真是有大智慧 。 引两段文: 「释迦佛起初以『法』dharma为教,重於真理与道德的实践。只是教人学,应这样, 不应那样。广律中说: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等佛,正法不能久住,就是这样教导的 。」 「其实三学中的戒增上学,能摄一切学处。学与学处,不同而又可通...学与学处 ,汉译每泛译为戒,所以意义的区别不明。而实学为应学的一切;学处为属於尸罗 ??la学的一分戒条。」 > -------------------------------------------------------------------------- < From: Chen Jian Time: Mon Oct 23 10:56:45 2017 好难喔XD,但是细读确实还是有所得的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Mon Oct 23 12:26:49 2017 真的蛮难的 如果执著於戒条戒相 是否会变成禁戒取呢?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Fri Oct 20 19:02:28 2017 波罗提木叉和□尼的差别: http://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900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99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