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5000/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经典的从此岸度彼岸的比喻 时间: Sat Oct 28 18:34:32 2017 经典的从此岸度彼岸的比喻。 有四条凶暴的毒蛇被关在笼子里。 某甲,心智正常,想要活命、不想死,追求快乐、不愿痛苦,走了过来。 国王命令某甲,要他随时为这四条毒蛇洗澡、供应饮食。 某甲感到恐惧,不敢接近,逃往他处。 国王派出五名剑客,追杀某甲,某甲继续逃亡。 国王又派出六名间谍,追杀某甲,某甲继续逃亡。 某甲逃入空的村落,但村落有许多盗贼,某甲继续逃亡。 某甲逃到岸边,前面有一条大河,河水很深,没有桥可以逃到对岸。 於是某甲坚定意志,收集木材,建造木筏,努力划船,渡河到对岸。 四条毒蛇,是指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 五名剑客,是指构成身心现象的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六名间谍,是指对於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欲爱。 空的村落,是指六种感官:眼、耳、鼻、口、身、意。 抢劫村落的盗贼,是指六种外境:色、声、香、味、触、法。 有智慧的人观察眼、色、眼识的本质,会发现是空虚、不牢固、寂静。 观察耳、声、耳识的本质,会发现是空虚、不牢固、寂静。 观察鼻、声、鼻识的本质,会发现是空虚、不牢固、寂静。 观察舌、味、舌识的本质,会发现是空虚、不牢固、寂静。 观察身、触、身识的本质,会发现是空虚、不牢固、寂静。 观察意、法、意识的本质,会发现是空虚、不牢固、寂静。 河水,是指生死之流。 木筏,是指八正道: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业、正命、正念、正定。 努力划船,是指精进之力。 此岸,是指有我见、邪见。 彼岸,是指灭除我见、邪见。 此岸,多恐怖。 彼岸,清凉安乐。 增壹阿含经 增上品第三十一 第 6 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四大毒蛇极为凶暴,举著一函中。若有人从四方来,欲 令活、不求死,欲求乐、不求苦,不愚不□,心意不乱,无所系属。 函:盒子。 是时,若王、若王大臣唤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极为凶暴,汝今当随时将养 沐浴令净,随时饮食无令使乏,今正是时,可往施行。』是时,彼人心怀恐惧,不敢 直前,便舍,驰走莫知所凑深。复重告彼人作是语:『今使五人皆持刀剑而随汝後, 其有获汝者,当断其命,不足稽迟。』 稽迟:耽误、拖延。 是时,彼人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捉持刀剑者,驰走东西,不知如何?复告彼人曰: 『今复使六怨家使随汝後,其有得者当断其命;欲所为者可时办之。』是时,彼人畏 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便驰走东西,彼人若见空墟之中,欲入 中藏。若值空舍,若破墙间无坚牢处,若见空器,尽无所有,若复有人与此人亲友, 欲令免济,便告之曰:『此间空闲之处多诸贼寇,欲所为者今可随意。』 空墟:有人住过现已荒废的地方。 是时,彼人复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复畏空墟村中,便驰走 东西。彼人前行,若见大水极深且广,亦无人民及桥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复彼人所立 之处多诸恶贼。是时,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极为深广,饶诸贼寇,当云何得度彼岸 ?我今可集聚材木草□作?,依此?从此岸得至彼岸。』是时,彼人便集薪草作?已, 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动。 □: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叶呈长椭圆形。 ?: 同「筏」字,用竹、木等平摆著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诸比丘当知,我今作喻,当念解之。说此义时,为有何义?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 。云何为四大?所谓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谓四大。五人持刀剑者,此是五盛 阴也。云何为五?所谓色阴、痛阴、想阴、行阴、识阴是也。六怨家者,欲爱是也。 空村者,内六入是也。云何为六?所谓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 入。 若有智慧者而观眼时,尽空无所有,亦不牢固;若复观耳、鼻、口、身、意时,尽空 无所有,皆虚、皆寂,亦不牢固。云水者,四流是也。云何为四?所谓欲流、有流、 无明流、见流。大?者,贤圣八品道是也。云何为八?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 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是谓贤圣八品道也。水中求度者,善权方便精进之力也。 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灭身邪也。此岸者,阿□世国界也:彼岸者,□沙王国界 也。此岸者,波旬国界也;彼岸者,如来之境界也。」 欲流:由於感官之欲而流转於生死。「流」是以漂流於水比喻沉沦生死。 有流:由於生命的存在而流转於生死。「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无明流:由於无明而流转於生死。 见流:由於见解的迷惑而流转於生死。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 From: 李智行 Time: Sat Oct 28 20:09:46 2017 Sadhu Sadhu Sadhu! > -------------------------------------------------------------------------- < From: Kevin Hsu Time: Sun Oct 29 00:05:29 2017 请问:「此岸者,阿□世国界也;彼岸者,□沙王国界也。」佛陀以阿□世王喻此岸可 解,因他弑父;但□沙王有何德行、成就堪为彼岸之喻?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un Oct 29 08:53:07 2017 可参考一行佛学辞典的注释: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6%AF%98%E6%B2%99%E7%8E%8B □沙王: □舍(□沙)离城的城主,佛陀称赞他「好喜惠施」第一。□舍离城是古印 度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 和制,颇为富强。本经讲说时,阿□世王应仍为众所周知的大恶王,而□沙门王则是 乐善好施的大善王。 > -------------------------------------------------------------------------- < From: Kevin Hsu Time: Sun Oct 29 09:36:19 2017 这一说引发我另类联想。当时□沙王是佛陀信徒,又是最虔敬的保护者,国界百姓信 佛依佛者众;相对阿□世王与提婆达哆勾串谋害佛陀,篡夺王位,正邪之分,正是此 、彼之别呀。 > -------------------------------------------------------------------------- < From: Cathy Kao Time: Sun Oct 29 10:41:41 2017 但是阿□世王最後因良心的谴责,不但皈依佛陀,也向佛陀忏悔,并且大力护持佛法 ,被释迦牟尼佛授记,在未来将成辟支佛。因为他的真心忏悔,命终後虽入地狱,但 是马上从地狱转生善道(拍球地狱)。 > -------------------------------------------------------------------------- < From: Kevin Hsu Time: Sun Oct 29 14:16:09 2017 只能说,在佛陀说此经时阿□世王尚未忏悔了. > -------------------------------------------------------------------------- < From: 林素瑜 Time: Sun Oct 29 14:04:03 2017 请问正治,也可用这个治,还是正志?感恩! > -------------------------------------------------------------------------- < From: Cathy Kao Time: Sun Oct 29 14:28:39 2017 查到的都是「正志」: 1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正思惟(一sa?kalpa,巴一sa?kappa),既 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 2,佛光大辞典: 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 觉。 2,圣严法师八正道讲记 正志,又名正思惟、正思、正分别、正觉,或名「谛念」。 正志,有「伺」、「念」、「望」的功能,也就是在具备正见之 後,进一步作意思惟正见所见的四谛。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 正确观照。 > -------------------------------------------------------------------------- < From: 林素瑜 Time: Sun Oct 29 14:38:38 2017 感恩! > -------------------------------------------------------------------------- < From: Kevin Hsu Time: Tue Oct 31 10:28:15 2017 【驰走莫知所凑深】 这句经文的法义似懂非懂,「似懂」是从上下文意推敲,「非懂」是不了解「凑 深」何义,遍找不著有它的解释,倒是有「凑浅」一词。「凑浅」意搁浅也,宋朱□ 《萍洲可谈》卷二:「海中不畏风涛,唯惧靠阁(#古同 搁),谓之凑浅。」搁浅 ,意谓「接近浅处」,而深、浅乃对立词,反推其义,「凑深」应可解释为「接近深 处」,有「探底」之意,引申为「探究深义」。 故整句翻译:【急急忙忙逃走而不知探究深意】 > -------------------------------------------------------------------------- < From: Cathy Kao Time: Tue Oct 31 20:57:56 2017 这句已经依校勘更正经文了。 校勘:? 「凑」,圣本作「奏」。 ? 大正藏在「凑」字之後有一「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释:□ 凑:挨近;就。例如「凑热闹」的「凑」即是这个意思。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5000/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